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2009年07月01日08:0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李秀彬 辛良杰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根据估算,从耕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和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中国尚有很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总计约1.35亿t。扣除未来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所造成的生产能力损失3837万t。

到2033年总人口达到高峰时,中国耕地可保持5.66亿t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以温饱水平的1990年前后人均粮食消费量362kg/a计,可承载15.65亿人口。

  ■人口政策与经济发展漫谈之二

  中国的土地资源,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在人口数量达到高峰时,会不会出现传统的粮食安全问题?这决定于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人口的食物消费水平。有关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工作很多,最有影响的成果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1990年前后所做的估算,采用综合预测法,得出的结论为: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t,按人均500kg/a的消费水平计,可承载16.6亿人口,这就是著名的“16亿人口说”;二是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估算,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生态区”法,最新的结论为:在2000年的投入水平下,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为食用粮5.9亿t。

  这些估算之所以存在那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需要预测的指标过多,包括未来耕地的数量和单产、作物结构安排、生产资料投入以及人均食物消费水平等。对每个变量的预测差异都很大。假如能够减少变量,应该可以得到可靠性较大的结果。本文首先重新定义粮食安全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把人均粮食消费量放到一个确定的水平上;不预测土地的潜在生产力,而只依据土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最后根据过去几年已经发生的耕地面积变化量和粮食播种面积的调整,来估算全国耕地尚未发挥出来的生产潜力,得到耕地的现实生产力,进而推算人口承载量。

  根据我们的估算,从耕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和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中国尚有很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总计约1.35亿t。扣除未来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所造成的生产能力损失3837万t。到2033年总人口达到高峰时,中国耕地可保持5.66亿t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以温饱水平的1990年前后人均粮食消费量362kg/a计,可承载15.65亿人口。

  具体的推算思路和过程如下:

  土地人口承载力,通常定义为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生产能力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1)人均食物消费水平定为多高?(2)在哪个空间尺度上估算?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问题,认真思考这两个问题的联系,对于重新认识时下热议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在和平时期,高消费水平下的粮食供给可以由国际贸易解决,这时的宏观“粮食安全”只能在全球尺度上评价;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一般是指在贸易封锁情况下国内总需求超过国内总供给,而这时候,食物消费水平必然降低到温饱水平上,不可能再维持高消费水平。因此,评估国家粮食安全情况下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应按温饱水平来确定人均粮食消费量。一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在本研究中,1990年我国人口平均食物消费水平,被确定为“温饱水平”。这一时期的食物结构及其所对应的作物种植结构,被作为估算粮食播种面积的依据。由于这个食物消费水平及其对应的作物结构都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情况,不需要预测,便降低了估算的不确定性。

  1990年以来的资料表明,中国的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然而,这种平衡是在近年来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情况下维持的:伴随着食物结构的变化,蔬菜、水果种植面积比例持续扩大。例如,蔬菜面积在1990年—2004年间从6338khm2迅速上升到17560 khm2,增加了1.8倍。与此同时,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在持续缩小(粮农比),从1990年的76.5%下降到2004年的66.2%。此外,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粮食生产的集约度持续下降,部分省区复种指数下降明显。这说明,中国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周小萍等学者将这部分生产能力称为“藏粮于地”的生产力,并用省级数据对此进行了估算,考虑了复种指数、退耕抛荒、结构调整等因素,认为2004年前后我国耕地尚有8%的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本文借用这一思路,对这部分“潜力粮”进行估算。然后与基准年的粮食总产量加总,形成中国耕地的现实生产力,进而对照温饱水平下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推算出人口承载量。

  “潜力粮”包括4个部分:单产下降形成的潜力复种指数下降形成的潜力作物结构调整形成的潜力蕴藏在果园和鱼塘中的潜力。由于生态退耕是未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必然趋势,东部优质耕地的退耕是暂时现象,这些因素造成的粮食产出的下降,都未考虑在内。此外,中国仍处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因此造成的耕地减少在所难免,未来耕地面积向建设用地的转移以及因此造成的粮食产量损失,也考虑了进来。

  以2004年作为估算的基准年;以2033年作为中国总人口达到高峰的时点(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司);以1990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作为“温饱消费水平”下的“合理作物结构”,即反映了合理的食物需求结构;以1990年的粮食消费水平362kg/a作为从粮食总产量推算人口承载量的依据。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单产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上升趋势,但与最高年份相对,2004年我国部分省份仍出现了粮食单产下降的现象。以省为单位,找到历史上粮食单产最高的两个连续年份,以其平均值作为最大现实生产潜力。选择两个年份主要是为了消除气候波动的影响。用该值减去基准年的单产并通过基准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得到各省的“潜力粮”。最后将所有正值省份的“潜力粮”加总后即得到全国由于单产下降所形成的“潜力粮”,总计1169万t。

  对因复种指数下降形成的潜力计算方法同上,总计1871万t。

  将1990年的作物种植结构作为“温饱消费水平”下的“合理作物结构”,将2004年作物种植结构中粮食作物的比例调整到1990年的水平,单产以2004年省内耕地平均单产计,由此得到粮食生产潜力8511万t。

  1990年我国共有果园面积5179 khm2,2004年发展到9768 khm2,增加了4589 khm2,同期鱼塘面积增加了981khm2。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新增果园面积中平均55%来自耕地,新增鱼塘面积中32%来自耕地。1990年—2004年间,两项合计耕地减少2838 khm2。如果这些土地的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以2004年省内耕地平均水平计,由此估算“潜力粮”为1990万t。

  综合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占用耕地的比例平均为60%。建设用地在1991年—2007年间年均增加约350 khm2,假如这一趋势延续到2033年,我国仍将损失耕地6090khm2,按2004年平均单产计,相当于损失粮食3837万t。

  上述前四项合计,得到“潜力粮”13541万t;扣除未来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所造成的“潜力粮”减少量3837万t,收支相抵后余“潜力粮”9704万t,考虑基准年(2004年)粮食总产量为46950万t,中国耕地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为56654万t。在保障温饱前提下(1990年的食物消费水平),中国耕地在2033年前后可以养活15.65亿人。

   上述估算可能偏小:我国粮食的单产水平和复种指数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以2004年的生产水平计算2033年的粮食生产潜力,未考虑未来技术进步的因素,数值可能偏小;未考虑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因素导致的新增耕地的生产潜力;农业结构调整中由耕地转为草地和林地的情况也未纳入计算范围。

   上述估算也可能偏大:灾毁耕地和生态占地的因素可能导致计算的“潜力粮”数值偏大;部分果园初期采用间作粮食方式经营,这部分粮食可能已经被统计在粮食总产中,在“潜力粮”中被重复计算。

  如果采用县级或者空间尺度更详细的数据,将会得到更接近实际的结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责任编辑:丁芃)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