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观察网
记者王延春风电作为节能、安全、环保和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和活的新能源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增长率分别为105%、127%和106.5%,即连续多年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预计2009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还会翻番,将会超过2000万千瓦。为达到发改委提出的1亿千瓦计划,2009年以后的未来10年平均每年约需增加风电装机容量800万千瓦。
然而,中国风电开发领域出现了一些无序竞争的情况。有些地方出现“跑马圈风”现象,出现以低于生产成本的电价投标以抢占项目现象。甚至出现“圈风倒卖”现象,圈风者拿到项目后,自己不进行开发,而是以高价卖给别人,从中谋取巨利等。另外,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也出现大跃进。只经历大约5年时间,中国风机整机制造企业从最初的1家发展地了今天的70余家。另有风叶生产企业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近100家。其产能远远超过市场容量。不少人以为在有风的地方竖几个风车就可以发电建厂,有的风能场出现了“晒太阳”的现象。
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张安华。他提出了他的担忧,中国应该警惕风电上马“大跃进”。
EEO:发改委最近提出“赶超欧美”的风能开发计划。计划未来10年绿色能源使用赶上欧洲水平,大幅增加对风能的利用,到2020年实现风力发电从原计划300亿瓦扩大到1000亿瓦,扩大3倍。这样的速度快不快?
张安华:发改委提出的加快开发风电的计划是正确的。风电作为节能、安全、环保和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新能源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提出了积极发展风电的计划。英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使风力发电达到其所需电能总量的15%。德国计划到2025年实现风电占电力总用量的25%。美国计划到2030年其风电装机比例达到20%。2008年,美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2517万千瓦,超过德国,跃居全球风电装机总量首位。根据世界风能理事会的最新预测,未来五年内,全球的风电装机容量将增长约3倍。按照中国发改委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亿千瓦的计划,届时风电装机容量占中国发电装机总量仅为6%左右。所以,从国际比较来看,该计划提出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的。
从国内情况看,至2008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为1221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54%;并网风电装机容量为894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13%;风力发电量为128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0.4%。说明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目前在电源结构中的比例不高,风电发展的余度较大。同时,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增长率分别为105%、127%和106.5%,即连续多年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预计2009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还会翻番,将会超过2000万千瓦。为达到发改委提出的1亿千瓦计划,2009年以后的未来10年平均每年约需增加风电装机容量800万千瓦。从2008年年增风电装机630万千瓦和2009年将可年增风电装机超过800万千瓦来看,实现发改委提出的计划的难度不算很大。所以,其发展速度不算很快。
人们之所以会提出中国风电发展速度是不是过快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近几年中国风电发展的相对速度较快。2005年,中国风电发展开始提速。从2006年开始,中国风电产业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2008年底,中国风电装机总量位跃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二是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投资市场。2007年、2008年两年间,全球风电投资中约有12%—15%的资金投向了中国,中国已成为全球热议的风电市场。三是中国风电开发领域出现了一些无序竞争的情况。有些地方出现“跑马圈风”现象,出现以低于生产成本的电价投标以抢占项目现象。甚至出现“圈风倒卖”现象,圈风者拿到项目后,自己不进行开发,而是以高价卖给别人,从中谋取巨利等。四是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严重过热。只经历大约5年时间,中国风机整机制造企业从最初的1家发展地了今天的70余家。并另有风叶生产企业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近100家。其产能远远超过市场容量。2009年,预计全国新增风电装机约800万千瓦至900万千瓦,在70多家整机生产企业中,仅前四家的产能就达到1200万千瓦。说明中国风电设备产能已严重过剩,竞争严重过热。
但是,上述问题只是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局部性问题,迟早会予以解决,不会从大的方面影响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脚步和速度。在欧洲,曾经也历过风电行业“非理性发展”阶段,后来即正常了。
2
EEO:目前内蒙、河北、江苏、浙江、山东以及东北地区都在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基地,争相打造“风电三峡”,您怎么看地方投资风电的冲动?目前十多个省市都将风能开发(新能源)作为地方经济振兴的筹码。您认为这种冲动有没有风险?
张安华:各地之所以对投资风电产生冲动,其主要原因为:
一、“风电三峡”的构想十分诱人。一个风电场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却没有三峡百万移民的负担,既不消耗水资源,也不像化石能源那样污染环境,并且可以持续利用,永不枯竭。对当地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利好。
二,地方政府可以提高财政收入。风电增值税由国家和地方按比例分成,对地方政府积极发展风电具有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三、国家在政策上的重点支持和引导。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加就业等,中国政府制定颁布了许多有利于风电发展的激励政策,提高了各地发展风电的积极性。
四、能够筹集到风电建设资金。在金融危机下,众多风投机构和民营企业纷纷将投资目光瞄上了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并且,在金融危机下五大发电集团等国有风电开发商可以优先得到银行低息贷款的支持。目前,中国五大电力集团均进军了风电市场,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风电基地均有布局和在建项目。
五、低估风力发电开发建设的难度。不少人以为在有风的地方竖几个风车就可以发电建厂,从而对风电开发有一种盲目的冲动。以致出现了许多地方一窝蜂地争上风电项目的情况。
从风能资源的分布情况上说,内蒙古、西北、东北、河北、东南沿海及近海岛屿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具备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的条件。但是,在进行风电场的建设规划时,除了要考虑风能资源外,还要考虑电网接入、风电消纳、电力系统规模、交通运输、工程地质和施工安装等条件。目前,除东南沿海风能丰富地区外,其他未开发的风能区负荷水平较低、电力系统规模较小、风电消纳能力有限,其风电电力基本都须通过远距离外送,在区域电网乃至全国范围内消纳。所以,投资风电开发不能盲目冲动,否则就会有风电机组建成后送不出电或不能全额送电、能发送电但盈不了利、机组建成后故障频发、或在建厂中即半途而废等风险。
3
EEO:风能开发是否到了从补充能源到替代能源的阶段?
张安华:风电具备成为主流电源的特质和条件,并将在未来的无燃料发电中起到领军作用,会逐步成为主流电源。但是,风电目前还没有走出幼稚阶段,还没有走完从补充能源到替代能源的路程。风电正处于由小规模补充能源向大规模主要能源转变的重要发展阶段。
EEO:您调研中看到有没有风能场因种种瓶颈而“晒太阳”?
“晒太阳”主要是什么原因?
张安华:中国风电机组建成后“晒太阳”已不是稀罕事。内蒙古锡林浩特风电场一些风电机组曾经“晒太阳”3至4个月,时间长的“晒太阳”达1年。内蒙古有一个风电场建成半年后才完成电网接入。河北坝上风电场的几家风电企业的机组曾经常变相“晒太阳”,其出力可达30万千瓦,往往只能送出20万千瓦等。目前,中国风电装机超过1200万千瓦,但仅有8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并网发电,除了部分机组离网发电在起作用外,有相当一部分装机容量白白浪费掉了。
风电机组建成后之所以会“晒太阳”,其原因主要有:
一、近年来中国风电发展速度加快,电网设计与建设未能跟上,风电机组有电上不了网,有电送不出去。
二、开发商对前期工作重视不够。风电场选址的重要依据是风资源评价,正确优质的风资源评价需要长期信息的积累。国家对风电建设有明确规定,如测风必须达到一年。但有一些开发商测风不到半年就上马项目,有的甚至边测风边建设。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用一些不完整的数据进行决策,项目建成后,发电量达不到设计值,盈利能力达不到预期水平,其运行经营难以为继。
三、开发商与电网企业沟通不够。往往是风电项目核准了开发商才让电网企业做规划,给电网企业留的时间短,使电网的建设难以尽快配套进行。致使电网接人滞后于风电建设进程,风电工程建成后只能“晒太阳”。
四、一些地方政府的要求不当。一些风电项目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从自身财政或业绩的角度考虑,对风电开发商往往催得很急,一旦立项,一般都会要求尽快建成发电。但并网是电网公司的事,不是地方政府所能左右的,往往使得电网建设与风电发展的步伐不同步,于是就出现了风机“晒太阳”的情况。
五、不正当竞争的结果。近年来,一些投资主体在项目招投标时只顾抢占项目,“跑马圈风”,而不顾实际效益,在竞标过程中经常以低于生产成本的电价投标,恶意排挤其他竞争者;而其拿到项目建成后难以经营,又到处去要政策,找政府,延误生产时间。而在有些地方,多次发生多家企业在同一风场重复建设发生长期纠纷的现象。无序竞争的乱局耽误了风电企业的有序生产经营。
六、有关政策的不周或缺位。目前,按照中国有关规定,风电项目接网费用只补贴风电场到变电站之间的线路建设费用,一些大型风电基地的集中建设和集中送出,多数需要建设500千伏等级或以上的长距离的风电专送通道,所需建设线路一般在200公里以上,投资数额很大;而在同样电网等级条件下,由于风电发电量较小,约相当于火电同等装机的40%左右,从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网的投资效益。所以,有关政策应该调整完善,应将远距离外送风电专用通道建设投资等纳入全国风电附加补贴中,给电网以适当补贴。从而调动电网企业尽早接纳风电上网的积极性,减少风电机组“晒太阳”的现象。
七、风电设备的故障。由于近几年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严重过热,竞争激烈,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对某些技术未经认真消化就匆忙批量生产,导致一些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问题频出。有些风电设备投入运行不到240小时就出现问题。从而导致风电机组经常因检修而“晒太阳”。
4
EEO:近年来,一方面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纷纷上马风电设备制造,已经出现价格战,另一方面,去年末以来,一些外资纷纷撤离中国风电项目,如何看这一现象?
张安华:随着全球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明显,化石能源的发展前景已越来越不被看好,绿色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风力发电是目前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绿色能源技术。不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增强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亦或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风力发电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对象。中国企业积极进入风电设备制造领域,主要是为了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和技术前沿的制高点,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优势。同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积极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家大力发展风电产业时,积极争享相应的市场份额。
关于外资撤离中国风电项目的问题,我想分两方面解说。一是撤离的外资只是一部分,并非像有些人们说的那么严重。实际上有许多外资企业仍然在中国的风电市场中积极拼搏。例如全球领先的风电解决方案供应商维斯塔斯,2006年在中国只有60名员工,而到2009年底其员工将会超过3000人。中国已成为维斯塔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目前,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风电投资市场。
二是一些外资之所以要撤离,其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一些外资企业的主业本是房地产开发、环保机械产品、石油和天然气等,受金融危机影响,其主营业务受到冲击,通过出售风电企业或其股权等来换取资金,以缓解主营业务方面巨大的资金压力。2、由于市场变化的原因。随着当时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价格不断下跌,风电成本劣势进一步加大,风电行业达不到投资方的盈利预期,于是选择撤出。3、由于中国有关政策变化。尤其是从今年起增值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对外资企业的一些优惠取消。这与外资企业原来的投资预期有了出入,导致一些外资撤离。4、劳动力成本问题。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低于中国,有些外资企业做了新的选择。
外资的撤离,可能给有些风电企业带来短期的资金压力,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投资方的信心,进而加大风电企业在融资方面或者某些技术方面的困难。但是,它对于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目前中国投入风电行业的资金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风电行业也不是资金驱动型行业;同时,在技术方面,国内有关企业等掌握的技术已可基本满足行业的需求。
5
EEO:中国风资源的状况怎样?如何科学测量风资源开发潜能?中国风力发电的局限和优势。目前风电的经济效益怎样?
张安华:根据国家气象局和能源局的有关资料,中国陆上离地面10米高度风能总储量为43.5亿千瓦,其中技术可开发量近3亿千瓦,在陆上离地面50米高度,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到8亿千瓦,风电开发潜力巨大。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风带区,一是“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二是东部沿海及附近岛屿地区。“三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成片风能资源丰富带,包括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近200公里宽的区域,其离地面10米高度风能储量为37亿千瓦,占全国风能资源总储量的85%,风功率密度在200—300瓦/平方米以上。东部沿海及附近岛屿地区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市)沿海一线近海10公里宽的地带,其风能资源储量为2.3亿千瓦。中国东部沿海水深5米至20米的海域,按照陆上风能资源测算方法估测,1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是陆上的三倍。
目前,中国的风能资源评估资料相对来说还比较粗略,评估时没有有效考虑地形坡度、水体、沙漠、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自然地理条件,从而很难用它来科学做好风电的规划。同时,中国进行的风能资源普查和评估主要依靠现有气象站和测风塔的观测记录,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到的。受站点布局和测风塔位置等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西部地区站点稀疏,资源量的评估存在数据不完全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要科学测量和开发好风资源,必须解决好上述问题。
中国发展风电具有先天优势。中国陆地辽阔,海域宽广,地处多风气候带,风电资源非常丰富,许多地方具有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的资源条件。同时,中国的消费总量很大,社会经济正快速发展,蕴涵的风电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具有广阔的风电发展前景。当然,中国在发展风电方面也存在很多局限性。根据全球标准,中国大约75%的陆上风资源属于二级和三级风力,属于中低级风速条件。同时,中国风能资源分布与电力负荷市场分布非常不均衡,对于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目前中国风力发电企业的经营状况有盈有亏。有些风电企业由于从前期准备到基建、运行管理等都做得较好,加上政府的有关补贴和一些CDM的收入等,盈利状况较好。如华锐风电的投资人阚治东曾对媒体表示,他们在2004年、2005年投入的原始成本,在2006年、2007年时的分红中即收回。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谢长军曾介绍其赤峰新胜公司的年利润达三千余万元;并表示即使2012年以后没有了CDM收入,其每年的利润预计也可以达到两千余万元。当然,有许多风电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处于亏损状态中。并且,从整体情况看,亏损面要大于盈利面。
6
EEO:目前中国风电存在哪些发展瓶颈?处于怎样的技术水平?
张安华:目前中国风电行业的发展瓶颈主要有:
一、电网建设滞后。与风力发电相配套的电网建设明显滞后,是当前制约风电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上网电价偏低。由于有关管理方面的原因,目前风电项目招标电价和标杆电价并行,大部分招标项目的电价偏低,大体上1度电比国外平均水平低1至2欧分。一些地方的风电上网电价接近甚至低于火电电价水平。由于电价过低,迫使风电投资商反向挤压设备成本,造成不同程度的设备隐患。同时,由于电价过低,不利于企业积累资金进行长期建设投资和技术创新。价格因素如不引起重视,其影响将十分长远。
三、上网电价有欠公平。按照中国有关规定,装机容量达5万千瓦以上的风电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招标定价,5万千瓦以下的项目由地方政府核准定价;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大部分招标项目的电价较低,而地方核准的项目电价较高,市场竞争明显不公平。同时,上网电价中“同地不同价”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并且价差较大。如有一个省级电网的风电上网电价从每千瓦时0.382元到0.54元,1度电相差近0.16元。非常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中国不少风电场距离电网主线路上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线路投资动辄要几亿元。为加快风电配套输出线路建设,国家出台了针对线路投资的优惠政策,每千瓦时加价0.03元。但因许多地区电力用户很少,使得优惠加价政策难以落实。
五、风电发电效率偏低。中国风电发电效率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有数据显示,中国风电机组的平均利用率在20%左右,而国际平均水平在25%至30%之间。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风电设备特别是风机的质量不够稳定。
六、风机设计标准有待改进。中国设计风机的标准多是按照欧洲的设计标准来设计,有时难以适应中国的特殊环境。
七、风电技术基础薄弱。中国风电企业研发能力不强,风电技术及设备比较落后,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八、风电产业创新型技术人才匮乏。
风电产业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人认为,风电技术比汽车技术还难;因为汽车技术是民用级的,而风电技术是航天级的。由于风电技术相当高端,尽管中国风机制造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核心技术的缺失始终都是行业发展的软肋。虽然中国政府要求风机制造的“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但是一般都把国产化率变成了风机零部件的本土供应化率,而非真正的国有知识产权化比率。为了维持自己的技术优势,一些进入中国风电市场的外资企业往往通过本土设厂、向供应商提供许可证和图纸的代工方法,提高风机制造的本土化比例,而核心的关键技术,中国企业无法掌握。因此,目前中国的风电技术仍处于由“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转向“自主创新”的初期阶段。需要努力的方面还相当多。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