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人民币贸易结算面临三大挑战
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7月2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一个实质性阶段。
首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展开和形成规模,不仅取决于我国结算体系的现代化程度和运作效率,而且还取决于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所应具备的其他两大功能:一是能否解决结算过程中,人民币头寸盈余状态下境外投资者的“保值”需求(即规避通胀和汇率风险所带来的人民币相对购买力下降的问题);二是能否有效引导和控制人民币头寸盈余状态下的“增值”需求(人民币持有的动机不能排除追求财富效应的投机活动)。日元国际化失败,就是因为它的金融体系无法提供日元头寸“增值”和“保值”的功能,让它所追求的结算货币目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规模效应。
第二,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时机,正是在全球救市行为开始退出之时,也是中国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开放之时,不能排除政府过度注资所形成的全球短期流动性资本对看涨的人民币的需求。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行,外资出于“逢高退出、获利回吐”的动机而大举撤离的可能性,会随着中国经济周期的自然调整而不断加大,所以,政府部门千万不能被海内外今天的一片赞扬声所左右。
第三,要借助港澳地区,甚至是国际合作力量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尤其是通过香港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的发展,来解决由于内地利率市场化不到位和债券市场不发达给人民币贸易结算所带来的麻烦。同时,还是要在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率先推行像中巴那样建立在投资和贸易基础上的“货币互换”活动,让更多的国家和企业认识人民币的好处和作为国际货币的经济实力,从而减少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来自境外的阻力,为真正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打下扎实的市场基础。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