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是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和推出国际板
□ 本报记者 闫立良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启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制度保证,同时也为下一步的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进一步,则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开立国际板铺平了道路。
首先,从现实意义来看,试点的启动有助于满足实体经济对本币结算较强的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大都采用主要的国际货币进行结算。在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货物贸易中,超过90%的结算采用第三方货币。这意味着,对贸易双方来说,存在着各自本币兑换为第三方货币再进行结算的二次兑换成本。在当前国际主流结算货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允许我国企业以汇率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也有利于贸易双方锁定并明晰交易成本,降低因采用第三方货币结算而带来的二次汇兑成本,从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
其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启动有良好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人民币支付结算环境不断改善,金融体系结算效率不断提高,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96年12月以来,我国认真履行人民币经常账户可兑换的承诺。这次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设计的制度安排也遵循了人民币经常账户可兑换的原则,并体现了本币结算的便利性安排,例如人民币贸易结算不再纳入外汇核销管理;结算中产生的人民币负债只做外债登记,不纳入外债管理。人民银行将主要通过监督商业银行切实履行贸易真实性审核责任,建设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与有关部门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和管理机制,共同防控试点过程中的风险。
第三,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步骤。
上海的经济外向型程度较高,拥有一大批在产业链中居重要地位的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采购中心。在深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中,上海集聚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金融机构和要素市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金融服务中心。这为上海率先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推进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的进程;另一个则是资本的“自由”流进流出,即外资可以通过上海这个平台投资中国的股票、债券,各种基金,同样,中国境内的居民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投资境外的各种金融产品。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启动可以看做是为完成上述两项工作所作的奠基。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指出,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上海市政府随即在贯彻国务院精神的会议上决定,积极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建设,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推进红筹企业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A股。
随后,上海金融办主任方星海(方星海新闻,方星海说吧)随后也明确表示,尽管何时上国际板尚无确切时间,但这将是上海必须要做的事情。上交所有关负责人也再次强调,上交所的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证券交易平台,国际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专家强调,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和中国资本市场从规模到质量的根本性改观,是推出证券市场国际板的前提和基础,也为其提供了需求和必要性。
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取得成功并推广之后,接下来就将是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可兑换和国际板的建设。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