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中国北车为澳大利亚研制的首列四辆不锈钢双层客车试验车在大连港装船出海,此举标志着中国人用先进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叩开了发达国家铁路市场的大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水平从此与世界接轨。
这仅是中国北车近年来捷报频传的其中一幕。
中国北车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启示一:选准自主创新模式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2008年4月11日,我国国产首列时速350公里CRH3“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在中国北车唐车公司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
据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奚国华介绍,CRH3“和谐号”动车组的研制虽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但却根据我国实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起中国创造的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的产品技术平台。
“自主创新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要把技术引进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说,“但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引进消化吸收。我们必须从技术、质量和标准上再创新,并最终实现赶超,这才是中国北车创新模式的灵魂。”
中国北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总经理唐献康向记者介绍,网络控制技术是高速动车组等轨道交通装备的核心技术,其研发经历了从自主开发打基础,到借助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最终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全过程:2001年开始自主研发,经几年探索,具备了一定技术基础;2005年开始参与技术引进,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终于在2007年实现了全面突破,保证了和谐号动车组的研制成功。
启示二: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
自主创新能否成功不仅涉及模式选择,还与企业战略定位密切相关。奚国华介绍,中国北车根据自身发展和在世界同业中的地位,明确了“两个现代化”:中国轨道交通运输装备现代化和中国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现代化;“三个一流”:掌握世界一流的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建成世界一流的基地的战略目标。
“正是这一战略目标使中国北车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国内走向世界,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改造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国产化目标,产品批量投入运营,而且逐步形成了与中国北车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奚国华说。
——建立了企业研发体系,包括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力牵引等4个研发中心、机车和车辆两个专业研究所和6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这成为中国北车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先进产品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搭建了中国北车主产品技术平台,包括200-250公里/小时和350公里/小时两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动车组制造平台,4个国际一流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设计制造平台。中国北车已逐步走上基于技术平台的产品开发之路。
——搭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制造平台。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改造,中国北车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机车、动车组、客车、货车、城轨地铁车辆等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具备了先进产品快速实现工业化、批量化的条件。
启示三:以人为本是企业建立自主创新长效机制的核心要素
企业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不在于一时的创新、一次的创新成功,而在于要有一整套可操作的体制机制保障。其中,如何不断提高人才素质、确保员工积极性至关重要。
在整个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中国北车把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既保证了项目的实施,也在实践中锻炼了人才。
“全国仅有的两名‘国际焊接教师’都在唐车。”中国北车唐车公司董事长余卫平介绍,唐车除了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还专门建立了小改小革和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两年来,仅铝合金车体生产线的员工就实现小改小革111项,出现了以“金蓝领”肖安平发明的“铝合金长大型材风动坡口机”为代表的52项技术革新。
“实现自主创新关键在人。”中国北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喜运说,在形成人才优势方面,大连机车公司把立足点放在对自己人才的培养上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形成了以全国劳模刘会岩为领军人物的电力机车研发团队、以“茅以升奖”获得者张思庆为领军人物的内燃机车研发团队。
据统计,目前中国北车拥有两名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和铁道部技术委员会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业中唯一一名委员;拥有16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2万名。(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