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双政策”的三个关键:资金角度看经济

2009年07月13日16:5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作者:谢登科 王宇 韩洁

  资金,什么时候都是决定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也始终是人们最关心的热门话题。

  为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从去年11月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两个政策的核心,就是要向市场上投放更多的钱。

半年多的实践证明,“双政策”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形成企稳回升局面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在当前这个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坚定不移地实行下去。

  人们同时注意到,在“双政策”实行过程中,也凸显一些难点,面临一些挑战。只有未雨绸缪,及早正视并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才能让“双政策”更加有力地为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作用。

  政府投资“一马当先” 民间资金启动乏力

  作为“双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宣布实施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而衡量这一计划是否取得预期效果,除了这些投资的进度、质量和有效性外,更为关键的在于,民间投资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

  来自民间资本强省浙江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省的政府主导性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66亿元,同比增长31.8%,而民间投资只有个位数增长,为8.2%。

  综合目前各地的投资数据,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政府投资的快速增加。在全部投资增加额中,政府项目约占其中的一半。在中西部的不少省份,政府投资更是处于绝对多数地位。这意味着,在政府项目投资高潮的背后,庞大的民间资本启动迹象还不明显。

  “受经济前景不明朗、生产订单不足、产能普遍过剩、工业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投资谨慎,观望情绪相当普遍。”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在调研中均发现了这类现象。

  而在更多地方,一些政府部门的观念也在客观上阻碍着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在4万元亿投资计划启动前,不少地方的市政、水务、园林、环卫等公共服务部门明确表示“欢迎民间投资加入”,但随着“双政策”的实施,获得了政府投资支持的这些领域“迅速变脸”,纷纷向民间投资者关闭大门。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认为,当前政府投资的核心领域是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投资。但基础设施投资基本上是政府垄断,民间资金很难进来;民生投资又很难有稳定的回报率。这两大投资领域对民间投资的直接带动作用都不大。

  “这些现象暴露出,当前民间资本仍然没有很好地进入到社会生产领域中去,民间资本还没有太多赚钱的机会,这是当前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要关注的地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指出。

  目前,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正在抓紧完善扩大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公布的《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相关政策,带动社会投资。

  浙江省起草完成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确保投资有效增长的意见》提出,要继续通过BT、BOT、与中央企业合作等方式,加大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

  山东则宣布通过进一步开放投资市场,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能源、交通等垄断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只要民间资本愿意进入的领域,应该继续欢迎和吸引他们进入,政府资金则更多地运用在市场本身不能有效提供资金的领域。”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建议。

  资金助推股市楼市反弹 实体经济更需资金支持

  今年年初,有关方面在确定全年5万亿元信贷资金的增长目标时,还认为“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然而,事情的进展却出乎业内人士的预料:前5个月,银行新增信贷就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到6月底时,新增信贷资金已接近7万亿元,是2007年信贷增量的两倍。

  充裕的信贷供给有效配合了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结束自由落体式下滑并快速企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与银行放开信贷闸门“结伴而行”的是,一度低迷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双双进入快速攀升回暖的通道。中国A股市场半年内股指上涨超过60%,而每天动辄两千亿元以上的天量成交额几乎成为常态;在北京、上海等全国不少大中城市,房地产商们纷纷斥巨资“跑马圈地”的景观又开始频频上演,地价、房价纷纷走出低谷,向上攀升。

  “这说明,新增信贷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未能进入实体经济,而悄悄进入了股市、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中国社科院金融专家彭兴韵指出。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遭遇着信贷资金外溢的挑战。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股市、楼市的回暖反映了市场信心的恢复,但与资金的大量流入也有很大关系。“这是当前我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杨瑞龙指出。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资金切实进入实体经济并发挥作用,成为“双政策”面临的突出难题。

  对此,人们普遍认为,在当前经济企稳回升、但基础还不够稳固,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必须坚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连贯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但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资金流向的监管。

  中国银监会日前已发出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授信调查、贷款发放等环节把好关,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

  “这不仅是保持股市、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的需要,更是让实体经济获得充分资金支持、从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银监会有关方面负责人指出。

  经济形势曲折复杂 政策调控需未雨绸缪

  警惕通货紧缩的说法还没有结束,最近一段,关于通胀来袭的争论又不绝于耳。

  一些学者认为,“市场充斥如此多的资金,通货膨胀的袭来在情理之中。”国际清算银行更于日前发出中期全球通胀预警。

  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近期并无通胀压力。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日表示,我国今年不会出现通胀,真正应担心的还是通缩。他指出,当前有两个因素会遏制通胀的出现:一是产能过剩会有效阻止通胀的出现,全年物价水平还会保持在低位;二是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根据失业率和通胀率成负相关关系来判断,通胀不会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出现。

  事实情况似乎支撑了这一判断。最近几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双降”的局面并未缓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5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8.2%,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CPI仍在低位徘徊。5月份,CPI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0.3%;受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影响,PPI同比降幅继续扩大。

  从上述情况,非但看不出通胀的踪影,甚至通缩的压力也并未完全解除。

  不过,从通缩之说,到通胀之忧,争论的背后体现了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政策调控的两难处境。“如果收紧信贷,可能断送经济向好趋势,但如果持续高投放,又会给远期通胀埋下伏笔,未来货币政策调控之难可想而知。”央行一位负责人说。

  在控制增速和物价涨幅上,政策尺度的把握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既不能使经济增速过低,也不能让物价涨幅过大;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一方面要配套地方政府的建设项目,要进行贷款,另一方面则要警惕通货膨胀的压力。

  近两个月来,我国的货币信贷形势虽然仍延续年初以来的高增长,但在形成机制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实体经济和资产市场的影响也有了新变化。

  “到今年10月份以后,CPI可能会转变成正增长。加上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通货紧缩的局面到时候可能会结束。到明年上半年,预计CPI增长可能会达到3%。” 国家信息中心分析师祝宝良分析说,我们必须警惕中国在经济复苏的同时,步入较高的结构性价格上涨的局面。

  世界经济的恢复增长是复杂曲折的,我国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在采取应对措施时,必须考虑得更加周密、更加长远一些。”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

  

(责任编辑:李瑞)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