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年前成功摆脱乡镇企业主导的“苏南模式”之后,外资主导的苏州经济增长模式,也似乎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
苏州模式:增长的尽头?
本刊记者/周政华 (发自江苏苏州)
6月初,一个闷热的午后,王新来哼着小曲,庆祝自己又小赚了一笔:他刚刚只花了不到1万块钱,就从一家倒闭的外贸公司那里,收购了50台旧台式电脑。
去年秋天以来,这个苏州二手电脑回收商就不再为货源发愁,回收成本也一降再降。不过,目睹了大批当地企业倒闭的王新来也时常担心:这样的“经济危机财”还能发多久?
在王新来的印象中,经济形势在一年前就突然变了脸:闹了多年的“电荒”几乎一夜间自动解除,往常整天不得闲的物流公司快递员手头也没了活,大批农民工又拎起返乡的行李。
位于江苏南部的苏州,是“世界工厂”最繁忙的车间之一,经济实力远超省会南京,在“长三角”地区是仅次于上海的另一制造业中心。占据当地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外资,不仅把这位昔日“苏南病人”变成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地级市,同时也成为国内诸多城市学习的样板。
然而,今年一系列经济数据的披露,印证了王新来心中的不安。
苏州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以上,用电量不到去年同期的9成。这主要受累于两项指标下滑:外贸出口只相当于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三,外商投资则持续第9个月负增长。
由于外资主导的出口加工经济从未如此虚弱,以至于当地政府对经济前景的预测也相当谨慎:苏州市统计局在“2009年一季度苏州经济运行情况”报告中称,“回升迹象渐显,基础尚待夯实”。
对政府来说,除了希望经济数据更好看之外,更大的挑战则在于:苏州继20年前成功摆脱不断衰败的乡镇企业主导的“苏南模式”之后,当下的外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似乎也走到了尽头。
外资开始撤离 最先传来坏消息的,是成立还不到三年的缤
特力通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缤特力苏州公司)。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全球最大的蓝牙耳机研发制造企业,在今年3月宣布关闭位于苏州工业园的工厂。
地处苏州工业园的缤特力苏州公司,占地超过2万平方米,鼎盛时拥有近千名员工。苏州工业园管委会甚至还以这家企业的名称命名了一条当地的街道。眼下,这座被美国人抛弃的工厂寂静无声。缤特力苏州公司的一位人力资源经理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全部撤离工作将在8月底完成,目前正在物色厂房买家。
缤特力总裁康人杰曾计划在2010年前将苏州工厂的总投资扩大到1亿美元。但经济危机不但打消了他的扩张念头,而且还促使这位精明的美国商人放弃低附加值的制造部门,转向专注研发,把产品外包生产。位于山东潍坊的一家民营企业——
歌尔声学承接了苏州工厂转移的全部制造订单,由此也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蓝牙耳机工厂。
资本逐利的本性,暴露了苏州作为全球制造业链条最末端的“制造中心”地位的脆弱。外商一旦发现成本更低的地方,就会毫不犹豫地转投别处。经济危机时期更是如此。
不仅仅是缤特力,整个苏州工业园的半导体产业都陷入了困境,撤资成为外商“断臂求生”的最便捷选择。
同样在今年3月,世界半导体巨头——美国国家半导体也宣布从苏州撤资,位于苏州工业园的芯片封装和测试工厂将在10月关闭。该厂一位员工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所有的机械设备将被运往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的美国国家半导体的另一家工厂。
6年前,美国国家半导体在苏州工业园开工建立工厂之初,选择中国区的运营总部时,就舍弃了苏州,选择了100多公里之外的上海。而事关苏州工厂的重要决策,又几乎全部来自位于香港的亚太区总部。一位美国国家半导体苏州工厂的技术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美国国家半导体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拥有一家工厂,来苏州建厂,主要是看中这里的土地便宜和税收减免。
更多外资半导体厂商在最终决定是否撤资之前,选择了相对温和的裁员和降薪,以作观望。
美国芯片制造商AMD投资的飞索半导体有限公司,在今年3月中旬,一天之内裁掉了一半的员工。一位中国科技大学的应届硕士生,上班还没半年就再次加入了失业大军。
此外,苏州工业园的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如库力-索法半导体、艾佩斯、欧瑞康、和硕、飞思卡尔、奇梦达等均传出裁员消息。
在苏州工业园总投资超过18亿美元、拥有1.5万名雇员的三星苏州公司,没有选择撤资和裁员。但是苏州工业园的一家三星电子液晶显示器工厂的工人说,从去年12月开始,工厂就减少工人加班时间,实际的工资水平下降了三分之一。目前,该工厂的月平均产量尚未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80%。
经济陷入停滞 撤资的阴云笼罩在整个苏州工业园区的上空。
成立于1994年的苏州工业园,由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建立,被视为苏州经济的样板。目前,这个工业园吸纳了1万多家工厂入驻,其中79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126个项目,其产出占整个工业园产值的四分之三,IT、家电、汽车航空零配件成为园区三大支柱行业。2008年,整个苏州工业园的生产总值接近1000亿元,占苏州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税收和固定资产投资的15%以上。
苏州工业园管委会新闻发言人刘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园区中的确有些企业暂时关停工厂、减少产能。”他认为,经济危机给苏州工业园区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订单的减少和外部市场的萎缩。他同时认为,金融危机促使企业进行重组、洗牌,竞争力差的企业在此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从而逐步达到产能平衡。
此前,苏州工业园区今年1月1日推出《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披露,去年11月开始,园区内企业的订单下降了3到5成。
受累于苏州工业园的颓势,整个苏州经济增长乏力。
整个苏州的经济,实际就是建立在包括苏州工业园在内的四大经济开发区基础之上。除了苏州工业园,另外三家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
苏州高新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也都是年产值超过数百亿元的经济巨人,这四大由外资投资主导的经济开发区贡献了苏州三分二以上的经济总量。
苏州大学商学院院长万解秋认为,与广东、浙江相比,苏州两三万家外资企业问题暴露得要晚,但可能影响更深、恢复周期更长。
苏州市市长阎立在出席今年全国“两会”时坦言,截至2月底,该市有三分之一企业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开工不足。苏州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资比减少了近20%,投资额不到164亿元。
截至目前,官方尚未透露撤资的外企总数。但种种迹象表明,如果经济持续低迷,外资撤离苏州极有可能从个别现象演变为一股巨大浪潮。
智联招聘苏州分公司总经理李伟说,自2008年11月份以来,苏州工业园的外资企业大都冻结了招聘计划,工厂操作工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招聘职位下滑最为严重。李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招聘职位来看,IT制造业,物流业受经济危机冲击最大。李伟说,尽管一些外资企业在去年12月已经和智联签订了合同,但到了今年这些合同都取消了。
苏州向何处去 外资撤离后的产业空心化,将是苏州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
目前,外商在苏州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家电、汽车和航空配件产业,苏州接近9成的外贸出口来自这些外资企业。
苏州市财政局在一份题为《进一步提升苏州外资利用质量的思考》的内部报告中提及,苏州全市90%高新技术产品来自于外企,但80%的外企属加工配套型企业,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也只是众多产业链中微小的部分。
这份报告认为,在苏州外商独资企业中拥有高技术者不多,引入的大都是二三流技术,或处于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进驻苏州的著名跨国公司大都把技术中心、研发机构、测试中心等放在在境外或上海,其高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也不会向苏州转移。
如果外资“退潮”,羸弱的民营经济也一时难以接过发展的接力棒。
目前,苏州本地民营经济主要以纺织服装、化纤、钢铁和机械加工为主,抗风险能力差。事实上,曾经是“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的苏州,民营经济天生弱小,而后来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输入型的经济模式下,政策和资金长期倾向外资,苏州民营经济因此羸弱。
苏州大学经济学教授沈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苏州过去的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廉价资源。随着本地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优惠条件不复存在,企业大规模外迁是迟早的事,就像当年很多外资企业从广东迁到苏州一样。
但政府仍试图强化上述优惠政策,以留住外资。
以苏州工业园为例,从今年1月开始,工业园区管委会下调园区公积金缴费比例2个百分点,企业因此每年减负3亿元左右;接着,放宽企业注册资本不能按期出资的处罚;管委会甚至还在年初帮助一台资企业从中国
工商银行和
中国银行等国有银行那里获取贷款。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撤离苏州时,政府选择了软件外包业,作为填补未来产业空心的后备军。早在5年前,苏州就和大连、广州、上海、深圳一同入选“
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成为软件外包的“国家队”成员,并成立了以苏州国际科技园为主体的苏州高新软件园承接外来投资。目前,苏州高新软件园由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园区内企业仍然以日本富士通软件、印度NIIT软件培训、法国欧陆分析技术、韩国易当网络等外资企业为主导。
但是,苏州软件业要取得与制造业中心同样的地位,尚需时日。今年6月19日,第七届中国软交会发布的《2009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认为,北京、上海和深圳市是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而苏州则处于“第二梯队”。
“苏州早就呼吁经济要转型,现在看,转型还是晚了。”苏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徐伟荣说。他曾担任过苏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对于苏州的外资主导“飞来经济”背后的隐患相当清楚。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