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骆家辉演讲——
精心推销清洁能源 家族故事拉近距离
本报驻京记者 廖勤
今天中午,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京向200多名中国美国商会会员以及60多家中外媒体发表演讲,这也是其履新以来首次以部长身份向中国“致辞”。
在一片鼓掌声中,商会企业家们满怀期待,媒体们则带着几分好奇,迎来这位华裔部长的开场白。
骆家辉开宗明义:此行要与中国联手开发、生产和应用“清洁能源”。在他看来,这是美中关系有史以来最利于合作的领域之一。
“清洁能源”无疑是骆家辉演讲中的关键词。从使用清洁能源的种种好处到称赞奥巴马总统致力于能源开发,及至展望美中清洁能源合作的未来,骆部长层层推进,展示了精湛的“推销术”,也赢得场上的阵阵掌声。
既然“推销”,难免绕不开买卖的问题。骆家辉承认,美中能源合作存在贸易壁垒,尤其时下经济萎靡不振,更有可能走向贸易保护主义的误区。但他强调,中美企业的创新和合作不应受人为贸易壁垒的干扰。
不过,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上的分歧,骆家辉的表述很微妙。他说在“自然母亲”眼中,碳排放是不分国度的,也不会计较排放的孰先孰后,总之各国要齐心协力一起保护环境。不过,这一句“不计较”却似乎回避了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
骆家辉曾说过,现在是美中30年来最需要相互依赖的时候,而在当天的演讲中,他也不讳言美中之间仍存在诸多差异。但是,骆家辉不是给出一个政治家惯用的抽象呼吁,诸如克服差异、消除隔阂之类,他话锋一转,回忆起了自己的家世———
“祖父一百年前从中国踏上美国土地时,尽管不通语言,不晓文化,只能洗碗、拖地、做清洁工,可是从祖父到我父亲再到我,在养育下一代时,有些信念始终一脉相承:努力工作、关心家庭、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豪……这些信念对于无论是在波士顿还是在北京长大的孩子都不会陌生。”
家族的故事拉近了两国的心理距离,当然,我们也希望这不仅仅是一种演讲的技巧。
虽然有现成讲稿,但骆家辉没有照本宣科,时不时地自由发挥。略有遗憾的是,这位华裔部长的演讲从头到尾都没有一句中文,也没听到骆部长秀一句台山的家乡话。
(本报北京7月15日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