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呈现出一路反弹的局面。到了6月份,各地房价更是不约而同地集体飙涨,同时,已经沉寂了的抢地热再现,“地王”这个名词,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样的情形,很容易让人产生楼市价格“大起”,迅速滋生并累积泡沫的担忧。
推动房地产市场价格这一轮的上涨,原因很多,包括开发商前期的一些降价措施、刚性需求的释放、房地产政策的放松、通货膨胀的预期,以及来势凶猛的投机性需求等,共同制造出楼市的一片“繁荣”。尽管这种繁荣,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一种结构性失衡的意味,且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埋藏了很多风险。
楼市中的投机性需求,人们并不陌生,特别是曾经的那些炒房手段,为人熟知。一些地方的炒房团高调地重现地产江湖,也会令人轻松忆起过往几年中那些曾掀起巨大风浪的楼市炒客。看起来,资本狂热逐利的“狼性”特征,在本轮楼市回升过程中,又一次表露无遗。
对于许多城市近来房价的飙升异象而言,炒房者明显起到了拉抬作用。有的炒客是通过自有资金入市,有的是通过典当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等与开发商合作,炒作概念,抬升房价,还有不少炒房者则大肆利用金融机构资金,甚至出现与金融机构职员内外勾结,骗取贷款,杀入楼市——赚了钱当然有丰厚回报,而一旦泡沫破灭,金融机构随时可能成为埋单人。
楼市中疯狂的投机行为,负面作用清晰呈现。投机者在拉抬房价之时,或会倒逼具有真实需求的消费者追涨楼市,或会使得部分刚性需求者望而却步,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埋下隐患。即便普通消费者为满足住房需求,倾囊购房,也自然会产生“挤出效应”,挤占其他商品的消费空间。
值得重视的是,部分投机资金,是由产业资金转化而来。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条件下,大量产业资金已经向楼市集中,这无疑将不断加大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一些制造业企业主,甚至放弃实业转向资产领域,炒楼炒股,试图赚取“快钱”。这样的情形,一方面,很有可能抑制实体经济复苏的步伐,另一方面,产业资本进入楼市,同时也往往会大量融资,亦将为金融机构带来极大的风险。
不能不注意到,受到包括投机性需求在内的诸多因素刺激,今年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一路暴涨,从短期炒作者的角度,其眼睛紧盯的是暴利的机会,无人会考虑宏观面上的成本,但是,房地产市场非正常地“大起”,或有一天会按照经济规律出现“大落”。就短期来说,暴涨的房价,也很可能带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再度下滑。这对于宏观经济来说,不会是什么好消息。
如果说此前对于炒地炒房的性质还有所争议的话,自去年以来,政府强调打击违法违规炒地炒房的态度已很清晰。住房是一种特殊商品,在目前房地产市场不尽规范的条件下,对于疯狂的投机行为,政府确实有必要加强监管。那些被纳入违法违规之列的炒地炒房行为,自然属于应该严厉打击的范围;另一些目的相对单纯,并无违规现象的投资行为,也应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疏导。
为了避免投机资金对房地产业的冲击,政府在采取措施、加大打击力度之外,也需要促进和鼓励房地产投资,给予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的信心。打击楼市投机行为,与保持房价的稳定,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而要想保持楼市价格的稳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努力增加保障型住房,稳定和发展改善型需求和投资需求,促使楼市呈现出真正的繁荣。
当然,房地产行业积累出的毛病,本质上并非价格的问题。打击违法违规的炒地炒房,只是一个局部的举措。在深层次里,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和建设,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及金融体制。其中最关键的,是将住宅房地产确立为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将当今交易为主的税制改为持有为主的税制,大大提高持有和炒作成本。同时,政府应出资建立大量廉租房,解困低收入阶层,抑制房价上涨。而确保上述二条得以实现的根本是政府职能归位,不能总想着通过房地产增加多少财政收入,更要想着房价对于保障一地公众基本生活及产业竞争力的含义。这个根本立场不归位,楼市炒作乱象难以终结。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