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效果存疑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提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建议建立5000亿美元规模的“和谐世界计划”,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提供国家贷款,并在中国企业中进行项目建设和采购。
首先,可行性存在疑问。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各国都产能过剩,都希望输出本国商品,通过政府支持的出口信贷,扩大本国商品出口相信也是其他国家企业的愿望。在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不少国家也正是这么做的。正因为如此,战后各主要国家签署了《关于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准则的约定》,对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在利率方面等都进行了限制。此约定名为“君子协议”,而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协议,我国的出口信贷也是参照其执行的。因此,我国如果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是赠款,如果与出口相联系的话,必然会受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压力,更何况是巨额的5000亿美元。
在具体实施上也存在很大疑问。在理论上,对外援助应由政府财政承担,我国不应也不能直接用外汇储备对外提供贷款,只能是通过建立一种财政机制对外提供援助,如由政府财政直接提供贷款,或提供担保间接地由进出口银行等向外提供低息贷款。目前,我国的财政赤字相当大,能否承担这种支出存在疑问。最关键的是,具体的实施还是要靠我国企业,而其关键在于我国企业有没有国际经营的能力和经验。我国过剩的产能和产品是不是亚非拉国家所需要的呢?
其次,作用和效果存在疑问。这到底是长期的还是短期应急计划呢?如果这是短期应急计划,显然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计划从实施到发挥作用需要时间,对外援助规模难以在短期内快速扩大,而且如前所述,我国产能是很难在短期内转移到亚非拉国家的。如果是长期计划,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并无太大帮助,甚至还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现已失衡的经济结构。假设计划如愿实施,中国输出过剩的产能和商品,企业得到的是收入,我国政府获得债权,最终的结果还是中国消费率的不振,外汇储备的积累和更大规模地持有对外的债权。而这种债权的流动性、收益率都是难以保障的,政府还必须承担其中的政治风险、外交风险等各种高风险。算算经济账,从长期看很可能得不偿失的。
由国家承担企业无法承担的政治风险,通过政府主导输出产品,形成国家对外债权的确是个好主意。适当地扩大对外的援助,带动出口以消除中国的过剩的产能,也的确有助于我国应对危机。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不高,以5000亿美元之巨资大规模地实施对外援助的条件并不具备,风险高而且作用和效果都让人怀疑。
笔者认为,对外援助应量力而行,切不可以好大喜功,如果我国财政真的还有余力的话,不如在国内实施一个对西部和不发达地区的“马歇尔计划”。(作者系广东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