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不要过分恐惧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关云 上海报道
“要给央行的货币政策提供有利空间,如果有朝一日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大家不要有过多恐慌。”7月22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发表演讲时说。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的货币政策都比较宽松。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信贷7.3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同期数据的2倍。吴晓灵指出,这种天量信贷已经“偏离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今后经济调整埋下隐患。
目前欧美各国都已经开始寻找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以避免引发严重的通胀预期。吴晓灵指出,欧美量化宽松政策主要通过提供短期信贷执行,比较容易进行调整;而我国上半年新增信贷中48%属于中长期贷款,调整难度相对较大。
欧美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是因为商业银行贷款增速下滑和货币乘数下降,央行需要加大基础货币投放量来弥补商业银行惜贷所产生的信用萎缩。吴晓灵认为,正是由于欧美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惜贷现象,量化宽松政策目前并未造成严重通胀预期。美国从2007年6月至今年5月,基础货币增幅高达114%,而广义货币(M2)增幅仅为9%。
吴晓灵指出,中国执行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与欧美有很大差别。中国并没有经历真正的金融危机,银行业也不存在有毒资产和信用萎缩的问题。而2008年中国央行连续5次降息和4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强烈刺激了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一方面,4次存款准备金下调直接令商业银行产生了更多的放贷资源;另一方面,5次降息中,贷款利息降幅要大于存款利息降幅,这就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差收窄,直接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目前几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成为上市公司,在盈利压力下只能通过扩大放贷规模来获取利润。
吴晓灵认为,目前至关重要的是要确定全年新增信贷目标,央行围绕这个目标去采取各种政策工具进行调控。
与欧美实质上的零利率政策相比,目前中国的利率相对较高。因此,吴晓灵认为加息的空间比较小,她认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冻结流动性的最好手段,产生的社会成本也最小。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