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信用卡欠账近50亿 银监会新规套发卡行"紧箍咒"

2009年07月23日01:3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周治宏
  7月16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称,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一人多卡也将受到限制。同时,如果被发现存在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相关金融机构的信用卡业务将受到限制,甚至被勒令暂停或停止服务。无论此政策是否针对愈演愈烈的“卡奴”问题,这终归算是给相关争议一个交代。

  核心提示

  高额透支债台高筑

  信用卡频成“催命卡”

  “卡奴”,这个词来源于台湾省,指信用卡、现金卡的奴隶。
据了解,台湾自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一些机构压力下开放了信用卡业务,进入本世纪,有超过350万人缴不出卡债,平均每个月有4万人会因刷卡过度成为破产者。

  信用卡问题一经传导就成了社会问题,“卡奴”大量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年轻人债台高筑,变相为银行打工,发展到最后,抢劫银行、自杀等事件频传,为此台湾省不少大学、相关部门研究专家不得不轮番提出减免、降息等综合解决方案,以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而在大陆,这个群体正在浮出水面,特别是由于近些年来,各大银行争先在高校发放信用卡,“高校卡奴一族”尤其引人关注。早在2006年,就出现了学生为了还信用卡的债务不得不在学校乞讨的报道,而这两年,矛盾焦点更是转移到了家庭层面。

  “我该怎么办?不帮他还,难道看着他去坐牢?帮他还,上哪儿去弄这么多钱?”前不久,南京玄武区法律援助中心接待了一位无助的母亲,她儿子偷办了10张信用卡,不到一年就透支16万。银行天天催着要钱,儿子又躲在外边不回家,母亲几近崩溃。

  而就在前几天,深圳爆出一起80后女儿一年透支信用卡达百万,不得不依靠非法组织“以卡养卡”,最后还是同事报警、父母卖房还债才最终解决问题的案例。

  除了这些极端案例,由国内某白领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近5成都市白领不得不“承担信用卡利息和负资产”,近3成的人认为自己被信用卡“套”住了,发工资日成了还款日,已是名副其实的“卡奴”。

  再看看这两年有关信用卡的新闻,几乎90%都是这类的题材,似乎原本出于善意的信用卡变成了“催命卡”。

  毕业前夕疯狂透支

  毕业之后“人间蒸发”

  早在2002年招商银行发行了第一张针对学生的信用卡之后,多家银行都在信用卡“跑马圈地”中将发卡的目标人群瞄向了校园。“从长远角度看,这一块市场无疑是深具潜力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学生信用卡额度较小,相对来说风险也就较小,而且有助于培养长期、优质客户,所以受到银行热捧一点也不奇怪。

  据了解,学生信用卡的额度在3000元左右,相对于一般有工作的人1万元左右的额度确实比较小,在银行攻城掠地拼命增加自己用户数量的时候,学生群体自然成了“抢手货”。

  “每到开学或者年底,就会有银行的人到学校来推销信用卡,申请起来很简单。”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小孙向记者表示,那些银行工作人员来推销的时候,不仅会教他们怎么填写申请书以更好更快通过审批,有些甚至会帮助他们作弊。

  “一般信用卡不是要写上自己和父母的电话吗?这些东西都很好作弊。”该学生向记者表示,他们一般填写的地址都是宿舍的,父母电话可以填同学的电话,只要应付过银行的审核就行,这些便利都推高了申办的热情。

  晨报记者在京城某高校调查中发现,如果算上未激活的睡眠卡,学生拥有信用卡的比率高达60%,很多学生甚至拥有两三张卡。不过,正是这种不负责任的推销方式给其后高居不下的不良贷款率埋下了伏笔。

  “每年到这个时候,宿舍楼都会收到一大堆催缴信。”传媒大学某宿舍楼传达室楼管无奈地向记者表示,毕业生离校才几天,来自各大银行的挂号信就随着来了,可惜人都搬走了,上哪儿找人去?

  据介绍,由于这种局面已不是第一年出现,面对这种情况,目前他们有两种办法,一个是退回给银行,一个是交给学校。而记者从一些毕业生中了解到,两种方式都不可能影响到他们。

  “我手机号换了,他们怎么找呢?”一位毕业生显得“有恃无恐”,他给银行的申请表上预留的父母联系方式都是假的,而从离开学校起,他就把手机号换了,他向学校提交的就业去向也并不准确,所以他自信银行很难找到他,“就算找到了,也不至于为了几千块钱起诉我吧!”

  据了解,类似的心态并非今年才有,而是从前几届毕业生中传下来的,临毕业前把卡刷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尤其是很多学生还欠着助学贷款,毕业之后与学校断绝联系,连学校的助学贷款都不打算还了,这点透支算什么?

  实际上,专家提醒,不还款的隐性风险仍旧存在,目前央行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所有人的信用记录都会列入该系统,如果出现信用卡欠贷,即使数额很小,都会影响今后与银行打交道,比如买房时申请房贷等。

  发卡员“扫楼”推销

  资格审批形同虚设

  比起校园推销,发卡人员在已经工作的人群中的推广就更方便,往往只需要稍微填写工作单位及资料就可以申请,所以写字楼边、一些交通线路出口经常能看到发卡人员的身影。

  据了解,由于银行间信用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信用卡推广一线工作的发卡员压力很大,因为他们的收入和发卡量直接挂钩。一些发卡员透露,银行对发卡量有硬性规定,一般是60到80张,少发一张,就从底薪扣相应的钱,超额也会有相应的奖励,一般一张卡20元上下浮动,推广期的银行为了迅速提升数量,奖励会高一些,而老牌的银行就会低一些。

  在收入的压力下,这些发卡员不得不整天在外“扫楼”(推销银行卡的最主要方式),往往一天要扫好几栋楼,每栋楼至少要10层,基本上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签。

  而由此还产生了一种集中办理信用卡的组织,基本上是由多个人一下子拿到了多家银行的授权,然后在地铁口、写字楼旁边以及商场中集中摆设摊位,口号就是:“想办什么银行的都有!”他们还鼓励用户同时申请多家银行的,并以理财专家的姿态向申请者介绍:“3张到5张信用卡是比较科学的资产配置方式。”

  与在校园推广一样,向工作人群推广时,这些人同样会教申请者一些花招,最典型的就是“收入”这一项。据介绍,由于个人实际收入直接关系到最终信用卡申请的成功率以及透支额度,发卡员为了业务量,会尽量让申请人把收入往高了填写,往往上浮一两倍是很常见的。

  发卡员有意无意地淡化用户风险意识,给了用户轻松的心态,也直接导致不良贷款率明显上升,目前,部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已经出现不大不小的“断供潮”。一些学者分析认为,很显然,近年银行出于抢占市场目的放宽审批门槛、提高授信额度的做法,吸收了不少缺乏偿还能力的客户,而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时期,风险可能会更严重。

  信用卡欠账近50亿

  潜在风险引起关注

  这个月初,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曾透露,该中心无法通过电话和手机与7.2万名持卡人取得联系,现正尝试用其他方式通知他们更新联系资料,这些人中,“80后”占据了超过一半的份额。

  据介绍,截至去年年底,中信银行累计发行信用卡755万张。如果按每个持卡人一张卡计算,这7.2万人的持卡数约占总数的9.5%,而在这之中,约有3.7万人是“80后”,占总人数的51.4%。

  该中心市场部工作人员解释说,该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发现拨打单位、家庭电话和手机都联系不上这些持卡人。为了找到相关人员,中信银行不得不把这些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屏蔽多位数字)发布在报纸和信用卡中心网站上,或者发送书面信函,希望这些持卡人尽快联系银行。

  此前,银行将客户名单登报通常是为了催收债务。中信信用卡人士表示,这7.2万名持卡人并非都是“欠债不还,一走了之”,他们有的是睡眠卡问题,有的是无法正常获知信用卡的推广活动。

  除了中信银行,一些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信用卡的不良率已达4%左右。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49.7亿元,同比增加了133.1%。央行发出提醒,“金融机构在大力推进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警惕信用卡逾期未偿金额持续上升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央行发布的运行报告显示,一季度我国信用卡逾期180天未偿还的贷款总额为4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3.1%,占期末应偿贷款总额的3%。如果按照国际惯例,逾期180天未偿还的信用卡贷款将被视为坏账,那么一季度坏账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信用卡产业扩张的速度:截至3月底,我国的人均信用卡拥有量比上年同期增加42.9%,授信总额增加104%,而坏账总额增加133.1%。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比例也出现上升,占比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

  如此看来,央行的提醒“注意潜在风险”显然是很中肯的。实际上,除了这次提醒,今年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多次要求银行关注信用卡业务风险。

  银行转变发卡策略

  银监会新规套上“紧箍咒”

  实际上,在风险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不少银行对其业务作出相应调整,逐渐转变向学生市场进攻的策略。

  今年2月,中信银行停止受理大学生信用卡“I卡”的申请。今年3月,招商银行的大学生卡“Young卡”也暂停接受申请,大学生只能申请办理父母信用卡的附属卡。部分银行虽然仍然受理在校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申请,但均采取了控制风险的措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也均推出了一些限制性措施。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学生可以申办信用卡的附属卡,由家长拿主卡,学生拿副卡,可以防止学生过度透支,也能解决用卡需求,因此银行发放专门针对学生的信用卡毫无必要。

  不过,这并不能阻止信用卡继续向学生市场进攻,有迹象显示,在撤出本土大学校园的同时,银行正在拓展留学生的市场,“自费留学生的消费能力甚至超过国内普通白领,兼具了学生和白领的双重优势,自然成了抢手货。”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目前有消息显示,中信、中行、工行、光大、招行、民生等银行已先后在纽约、伦敦等海外城市推出了境外开立账户的服务,而一些工作人员表示,留学生申请信用卡手续依旧简单,只需财力证明和身份证明。至于这是否会演变出类似上面的新问题,则没有人愿意去考虑。

  在问题频现的背景下,银监会终于出手。上周四,银监会网站刊登了其在6月23日下发的文件,给银行套上了“紧箍咒”,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不仅如此,该文件从各个角度对信用卡发放做了规定。

  如上文所言,过去几年信用卡滥发成灾的问题根源在于,商业银行一直以发卡量作为信用卡营销员考核指标,对此,银监会明确要求,禁止银行对营销人员实施单纯以发卡数量作为考核指标的激励机制,各家银行应对信用卡申请人的资信水平和还款能力进行尽职调查,申请人需要拥有固定工作,或稳定的收入来源,或提供可靠的还款保障。

  同时,针对目前市场上频频出现的“以卡养卡”、“开新卡还旧卡”的状况,银监会作出要求,如果申请人在其他银行已经有信用卡,但是其还款能力与持有的信用卡累计授信额度之间有较大差距,银行应严格控制再发卡。

  此外,针对部分银行对信用卡没有激活也收取年费引发消费者普遍质疑的问题,银监会此次也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持卡人激活信用卡之前,银行不能收取任何费用。

  记者手记

  “卡奴”:片面追求发卡量的产物

  有关信用卡的消息,上周四出了两条引人关注的新闻,一条是国内银监会的新规,另一条则是摩根大通CEO公开批判美国政府颁布的信用卡新规。

  摩根大通针对的是美国政府要求“约束发卡银行提高高风险借款人利率的信用卡条款以及建议将大部分衍生品交易转移至交易所”的规定,虽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提高风险条款”几乎是共识,而就这还引发了批判。

  于是一些人强调,对比欧美市场,国内信用卡发卡条件已经算紧的了,继续收紧将不利于信用卡市场的持续发展。那么,信用卡发卡条件到底该松还是该紧?

  正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很多大学生本来没想过要办信用卡的,只不过在营销人员的指引之下,出于同情心理才办的,他们也并非有意去透支那几千块钱,而是在发卡银行刻意纵容他们透支、他们又不了解信用记录重要性的情况下才会违约的。

  而如文章列举的那些因透支过度而诞生的“卡奴”一族,甚至是导致家庭出现问题的诸多案例中,银行发卡人员在推销时的刻意纵容难辞其咎,而这正是市场失灵、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管制的地方。

  目前,美国仍在为不良信贷问题头疼,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信用卡公司的违约率一直持续攀升,甚至原先信用评分属于优质的客户也出现违约,而就算是摩根大通,二季度还是依靠其他部门的盈利抵消了抵押贷款和信用卡等个人消费者贷款违约率上升导致的损失。

  这种背景下,无论是从社会角度看,还是从整个经济发展角度看,更严格的监管都是应该的。耿争/漫画

  晨报记者周治宏
(责任编辑:侯力新)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