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这是“农村产权改革的方向”,具有推广意义
今年6月,四川成都市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在耕地面积实测之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全部进行了重新发放,上面的“承包期限”一栏统一改为“长久”,并加以确权颁证。
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确权颁证”。
颁证确权的内容包括:给集体经济组织颁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林地所有权等证书,同时给农户颁发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林地使用权等证书。
这些内容是成都市于2008年初正式发文,推动农村各类土地的“确权颁证”。按成都市政府的计划,2009年内要完成全市1400多万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660万亩耕地将全部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农户手中。
对于“确权”的意义,“改革就是建立明晰的土地权利范围和土地权利归属,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成都市社科院研究员陈家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核心:农地承包“长久不变”
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作为试点村之一,去年就已率先在全市完成确权颁证工作。确权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也遗留下一些问题。
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的年限是从1998年到2028年,很多农民担心承包期满后,会重新调整土地,因此不愿意在提高土地肥力上下工夫。如何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按照成都市有关部署,瓦窑村从今年5月初开始,在村民自治基础上,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长久不变”进行大胆尝试。
成都市统筹委副主任秦代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久不变”改革最核心的是农民自愿,增加农民收入。他说:“‘产改’是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有利于调动农民对耕地、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自主权,推动社会资本的进入,进一步感受农村的矛盾和问题,也是通过农民自主自愿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今年6月,瓦窑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全部进行了重新发放,上面的“承包期限”一栏统一改为“长久”。
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可以更加安心、放心地流转自己的土地,获取实惠。而土地承包期的长久化,使农民有了长远预期,会自发调节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矛盾,用该村村支书唐朝阳的话说就是“在土地肥力上下工夫”,形成土地利用与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四不变”原则,即土地集体所有不变,家庭经营不变,土地承包关系即承包现状不变,土地使用用途不变,仍然是农地农用。
这种“长久不变”的思路,被扩展到集体经济产权上,即将集体经济的收益分配权股份化,即凭股权证分钱。“你家有三口人,就享有三股权益,有四口人就享有四股权益,可以转让,可以继承。”唐朝阳说,“从此以后,增加人口不再增加股份不增加土地,减少人口也不再减少股份不减少土地。”
“是不是拿到了这些权证,人不管在哪里,到哪里工作,以至于把户口迁出,我都有权力享受我的土地收益和集体经济组织收益?”记者问。“是这样,如果无人继承,就归集体经济组织,”唐朝阳说,“政府对农民土地承包‘长久不变’的承诺,要尽快落实到法律和制度上,从而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保障:村民自治完善基层民主
瓦窑村是“村民议事会”的发源地,议事会由10—15户海选选出一人,再在海选人员中推举议事会成员,每个组、村都有。议事会提出重大工作事项交村委会讨论,村委会同意再交村民大会讨论。参加组议事会选举,然后每组5—7人参加村议事会选举,而被推选的一般都是当地有威信,政治觉悟高而又对村里各方面情况比较了解的村民。
“村民议事会完善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兴隆镇党委副书记汤作清在详细向记者介绍了议事会选举流程之后一言概之。
村民议事会是村民自己选出来的人商量着办自己的事,逐渐摆脱了以前镇、村干部大包大揽、代民做主的局面。这意味着,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是农民对土地的权利开始回归,更多的民主权利也已悄然衍生出来。
据悉,下一步,依靠村民民主自治的瓦窑村还将继续探索林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长久不变。
“产改”体现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
据悉,6月25日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召开的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场会,唐朝阳作为唯一的村支书代表介绍了瓦窑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改革经验。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听取汇报后说:“瓦窑村的实践,在确保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基础上,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到了淋漓尽致。”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肖金成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我所知,土地承包经营权从30年改为‘长久’,并加以确权颁证,这在全国还是首例,‘长久’这个词的巧妙使用,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充分体现了农民的草根智慧。”他特别强调,成都建立的耕地保护基金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系,为产权“长久不变”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瓦窑村的生动实践,是一个具有推广意义的可资借鉴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