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未听说过就业单位的情况下,便与当地一家公司“签订”就业协议——高校毕业生赵冬冬在网上披露了亲身经历,自称自己“被就业”。一时间,“被就业”成为社会热门词汇,高校“假就业”成为热议。
就业率被注水,“被就业”怪象揭开高校就业率的“虚假繁荣”。
1
网上自揭内幕
“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
“我就业了,就业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
7月12日,西北政法大学2009届毕业生赵冬冬以“酱里合酱”的网名在国内知名论坛发帖,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就为自己与西安一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这家公司他连听都没听说过。
赵冬冬介绍,“我们办理档案关系转接的最后一天,看着就业协议书上的内容,我顿时惊呆了,天哪,我居然已经就业了,公司到底是和谁签的就业协议?”
在赵冬冬的就业协议书上,“用人单位意见”一栏盖着的印章名称为“陕西天辉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意见”一栏盖着“西安市碑林区人事局干部调配专用章”。
“有人告诉我,他们发现,这家公司在工商局没有注册。我按照协议书上填写的公司联系人电话,打过去但没有人接。”赵冬冬说,“我还知道我们班另一个同学,他签的是‘西安碑林工业公司’,这家公司我们在网上也没有查到。”
2
事件直接影响
辅导员老师被学校处理
随着赵冬冬帖子的发表,“被就业”一词迅速蹿红互联网。
7月24日,西北政法大学在其校园网首页贴出“关于我校毕业生赵冬冬同学‘被就业’一事的说明”,赵冬冬所在学院辅导员未尽到认真审查义务,未发现其所签单位没有注册。因此学校决定对辅导员做出严肃处理:令其深刻检查,同时校内通报批评并调离辅导员岗位。
学校在出具的声明中这样解释: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学生毕业时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应派回生源地人事部门,但赵冬冬为了将人事关系和户口落到西安市,曾在辅导员老师处进行过咨询,辅导员老师认为只有办理人事代理方可实现将人事关系和户口落到西安市的目的,随后还通过人事代理部门帮助赵冬冬找到一家就业单位,赵冬冬委托本班同学在人事代理框架下与这家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被认定替赵冬冬在协议上签下姓名的李明承认,签协议时,因为赵冬冬不在学校,所以他在征得赵冬冬同意后代签了协议。来自陕西南部某县的李明告诉记者,毕业前夕辅导员问他想不想把人事关系和户口留在西安,并把协议书交给他填写,他还交了130元的人才中心档案托管费。
李明说,“辅导员说,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填好,剩下的事就不用管了。那家就业单位与我没见过面。”
当记者问赵冬冬为什么当初签协议时没有拒绝,离校之后却发帖曝光,他反问记者,“不知情被就业和自愿被就业有区别吗”?
3
为何协议造假
为“落户”?为抬高就业率?
“近几年,常有人才中心与学校主动联系,为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服务。学生们还会比较各家人才中心的收费情况,然后进行选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西北政法大学老师介绍说,“西安的落户政策比较宽松,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只要在西安城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聘用协议或劳动合同的都能落户。”
一位西安市民表示,这类事情早就不新鲜了,他自己就曾给几个人办过类似的假协议,“也是朋友拜托,孩子想留西安,我就去找了几家‘皮包公司’,替他们盖好章,就办成了。”在他看来,学校按照学生的意愿,“帮助”他们落户,无可指责。
对于学校来说,这类假协议也提升了学校的就业率。但西北政法大学就业办老师李君说,“我们让学生实现人事挂靠的目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平台。”“前几年,学校间要就毕业生就业率进行排名,现在只需向主管部门报告,我们没有必要造假。”
调查显示
毕业生今年找工作难
逾三成毕业生找工作花费超过1000元
某招聘网站近日公布了《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在为期一个月的网络调查中,全国各地的1.5万余名大学生参与了调查。结果显示,在2009届毕业生中,三成以上的学生用在找工作上的花费超过1000元。
调查显示,在求职毕业生中,花费已经超过500元的比例达54%;花费在500元至1000元的比例最高,为23.6%;花费在1000元至2000元和2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5.4%和15%。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当被问及为找工作可接受的花费时,45.4%的大学生表示能不花钱最好,表示自己能够接受的花费在500元以内的比例为19.1%。
专家表示,大学生找工作需要制作简历,支出上网、着装、通讯等费用,这些是必不可少的支出。不过,对于大学生求职而言,简历制作、着装都不需要奢华,用人单位也并不需要还没毕业的大学生穿着名牌西服去企业应聘。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内为自己的求职做好准备,不管是简历还是着装,干净、简洁、落落大方都更为重要。
本报追访
教育部称“被就业”属个别现象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27日在回应有关网上流传的有高校毕业生“被就业”一事时明确表示,类似造假事件属于极少数的个别现象,绝大多数的高校在落实有关政策的时候还是认真负责的。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欢迎社会各界进行监督举报,一经查实必将严惩。但毕业生就业统计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众多评价指标中的一项,教育部主要是考察高校在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不会因为出现“被就业”就做出调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