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基金账户与市场冷暖息息相关。
7月1日,上证指数更是迎来了一个开门红,一举站上了3000点大关,当日最高到3009.71点。而截至7月31日,大盘报收在3412.06点,已稳站3400点之上。
而基民投资的热情也随之水涨船高。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从今年6月26日至7月24日,新增基金开户数为36.44万户。
在经历2008年的一轮暴跌后,今年年初从1850点起步,这半年多的小牛行情,似乎不仅让基金投资者看到了希望,也给了基金公司扩充旗下基金的机会。
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开放式基金产品总数已达到476只,比6月底增加了7只,新发行的基金产品中,3只为股票型基金、2只为混合型基金,还有2只为债券型基金。从整体来看,开放式基金的总份额新增了394.7386亿份。
对此,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表示,通常是在股市持续上涨、赚钱效应凸显时,基金发行才会逐渐升温甚至进入高潮,这说明投资者情绪对基金业的扩容有很大影响。
在市场冷暖交替之时,基金投资者此间的沉浮可为镜鉴。
基民的第二次历险
“基民从最初不明白单位净值和累计净值,到现在学会进行基金的组合投资。”基金业经历这十年来的发展,在基金公司慢慢扩大和完善的同时,基民也在一起成熟着。
“基民从最初不明白单位净值和累计净值,到现在学会进行基金的组合投资。”某合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基金业经历这十年来的发展,在基金公司慢慢扩大和完善同时,基民也在一起成熟着。
2009年,随着上证指数从年初的1880点,一路高歌猛进至7月底的3400点,新基金发行的小高潮,也同样一波接着一波。
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已发行了59只新基金(A、B算一只),共同募集资金1702.56亿元;其中,偏股型基金有39只,募得资金1021.158亿元。
对此,曾令华表示,今年上半年从2008年的低谷有所回升,上半年发行39只偏股型基金,平均认购天数31天,平均份额26.18亿份,与2007年的火爆仍有较大差距。当新基金容易卖时,往往不是建仓的好时期;反之亦然。市场情绪往往成为一个反向指标,如果从现阶段发行情况来看,在市场情绪处于回升阶段,并未过火,仍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对于今年下半年,新基金的发行是否会延续上半年的小高潮。基金人士表示,投资者认购基金的行为,一般会略微落后于市场行情。如果现阶段的行情能得以延续,公司对新基金发行情况也持乐观态度。
2009年上半年,新增基金开户数为100.41万户。
进入7月份,市场持续火热,基金也进入密集发售的轨道。
仅进入7月份以来,截止到7月15日半月时间,就有7只基金(A、B算一只)开始发售。其中包括2只债券型基金,3只股票型基金和2只混合型基金。与6月份仅有两只基金发售相比,7月份的基金发行情况可谓如火如荼。
发售新基金的基金公司,则既有友邦华泰基金这样的后起之秀,又有博时基金、嘉实基金这样的老兵。
“新基金都有六个月左右的建仓期,上涨市场中,基金往往倾向于快速建仓,分享市场上涨收益,而在下跌市场中,基金倾向于用足建仓期,去年次新基金普遍表现较好,也得益于有建仓期这样一个缓冲期。”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令华表示,基本上,新基金建仓的速度反映了对后市的看法。
基金公司的热情也有投资者的呼应,新基民入场热情高涨。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7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基金新增开户数在经历前几周7万户上下徘徊后,上周(7月6日-7月10日)大幅上升至90255户,创出2008年3月熊市初期以来新高。
数据显示,上周基金新增开户数为90255户,较前一周大幅增加15939户,环比上升21.44%。
仅在一个多月前,基金单周开户数还在5万户以下徘徊,随后便升至6万户以上,之后则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先是破了7万户,至上周,则一举突破9万户。
相比2008年,基金发行无论是数量还是募集规模,均有大幅提高,其中股票型基金更是成为投资者追逐的焦点。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股票方向的新发基金就已经达到48只,而去年全年也只有61只。
而从募集资金的规模来看,今年新成立的股票方向基金的首募规模平均为33.05亿元,而2008年,这一数字仅为10.83亿元。
“满足散户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让专业人士来为其进行资产管理,是更为理性的行为。”即将在7月20日进行发售的国联安主题驱动股票基金,其拟任基金经理陈苏桥对此表示,在上涨行情中,投资者投资股市的欲望也随之上涨,而新基金的密集发行也是起一定的配合作用,帮助一部分有资产管理需求的投资者,更专业地进行投资。
随着股指高涨,指数型基金也为投资者热捧。上周华夏沪深300指数基金仅募集三天就提前结束,而其247亿份的发行份额,更是夺下了近两年来的首发冠军。
江赛春表示,今年下半年,基金公司仍然在积极准备发行新基金。由于股市本身系统性风险不大,偏股型基金仍然会是新基金发行的主体,但规模可能比上半年有所缩减。
而接受记者采访的基民都表示,现在会更谨慎地挑选基金。
基金业内人士则表示,公司应该更积极地完善旗下产品线,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把不同类型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投资者,以及便于同一个投资者进行自己的组合投资。
“在10年前,市场上基金产品不多,而现在不同,可选择的基金太多了”,某基民表示,他会根据基金产品近几年的业绩表现来筛选;买入后,也会时刻注意基金持仓的变化。并且,一旦基金管理人发生变更,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作是否选择赎回的决定。
而另一位基民则表示,自己已经制定了投资预期,当某产品的收益达到10%-15%时,便选择把盈利部分转为固定收益类基金产品,将自己股票型基金的投资比例控制在自己风险可承受能力之内,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保持稳健的收益。
熊市守望者
2008年,一边A股市场上演着史无前例的骤跌,另一边新基金的发行艰难而漫长。新基金发行当日便结束认购的现象,一去不复返。
2008年,一边A股市场上演着史无前例的骤跌,另一边新基金的发行艰难而漫长。
新基金发行当日便结束认购的现象,一去不复返。
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共发行了64只新基金,平均认购期为33天。其中,在2008年5月6日发行的信达澳银精华基金,募集了61天,募得份额也仅为5.339亿份;6月30日开始认购的国富深化价值基金,和5月26日开始认购的新世纪优选成长基金,认购期同样长达54天。
2008年上半年,在股市开始下跌之时,老基民并没有赎回的意愿。
“亏了就放着,只要不赎回,还是有翻本的机会”,这位基民的想法,也代表了大部分基民的心声,只要不急用钱,就不选择赎回。
在老基民死扛的同时,新增基民的开户数,也进入冰封期。2008年上半年,新增基金开户数仅为176.64万户,这一数据仅与2006年下半年数据相当。
“还有不少人在买股票型基金,而在股市下跌时不考虑组合配置,往往在下跌后才急着赎回股票型基金,去买低风险的基金。”基金人士表示。
而这也仅仅是新基金发行受到基民“遇冷”的开始。
“2007年,监管当局曾针对国内基金产品销售过热的现象,暂停国内新基金审批。但在当年四季度的调整行情中,‘重启新基金发行’也成为行业关注的重要因素。”银河证券基金分析师李薇表示,时至2008年,再度开闸的新基金密集发行,并未给市场带来预期的大量资金流入,基金发行开始“降温”。
2008年上半年,在新发行的64只基金中,有40只为偏股型基金,但从募集规模看来,偏股型基金并没有占去该年募集总规模的一半。统计数据显示,该半年,新基金共募集了1208.656亿元,而偏股型基金的部分为547.805亿元,占全部的45.32%,平均每只偏股型基金仅募得13.69亿元,与之前2007年动辄上百亿的募集情形,不可同日而语了。
上证指数一路下挫,在2008年10月28日跌至了1664.93点。短短一年的时间,下跌幅度竟高达72.81%。为了应对市场资金面所面临的压力,当时证监会仍然密集批准新基金的发行,希望为市场引入后续的增量资金。
经历了一年时间,到了2008年下半年,眼看着一再下探的股指,基金业绩的持续低迷,投资者的信心已经被彻底打垮。
“但是,投资者往往不能准确地抓住市场的脉搏。”业内人士表示,在市场下跌的时期,低风险基金的申购明显增加了,而这种做法可能有些滞后了。他认为,在市场风险较低时,应该增加高风险品种的配置。
2008年下半年,新增基金开户数更是降为57.73万户,仅为2007年同期的4.4%。而基金也开始转向固定收益类产品。
统计数据显示,在2008年下半年,发行的48只新基金中,债券型基金有22只,保本型基金有2只。这似乎又退回到了2005年,偏股型基金与固定收益类基金各占半壁江山的情形。
“各类型基金的获批、发行情况,可以说是基金公司和监管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江赛春认为,2008年密集发行债券基金,既反映基金公司对市场环境的判断,同时也是监管部门审时度势的结果。
“为了配合基民进行基金组合投资,当时不少基金公司推出旗下不同基金转换费率优惠的活动。”基金人士表示,在行情下行时,公司也需要引导基民做风险控制。
基民当时对于股市、债市的选择,根据新发基金的情况,一览无遗。
从认购新基金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虽然在48只新基金中,偏股型基金占了24只,但投资者对投资股市的认可度,远不如投资债市的意愿。数据显示,该48只基金产品共募集资金849.085亿元,而24只偏股型基金的首发规模仅为107.431亿元。
李薇表示,新基金发行对市场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新增资金的流入,而通过基金发行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所传达出的监管当局信号与投资者预期的变化,则成为了新基金发行对市场重要的间接影响。
在2008年下半年,发行的新基金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冷遇,大部分都不得不宣布延长募集期。据统计,平均每只偏股型基金的认购期为33天,这一数据与2008年上半年持平,但平均每只偏股型基金的首发规模仅为4.48亿元,比起上半年的13.69亿元,更是让基金公司体会到了如履薄冰的感觉。
“基金的首发规模和募集时间的长短反映着投资者情绪。”曾令华表示,当A股市场冷清之时,投资者的投资情绪也同样位于谷底,由此,基金首发规模缩小,募集时间拉长。反之,也是一样。
一项针对京沪穗三地基民的抽样调查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逾八成基民所持基金处于亏损状态。
其中近四成基民表示已经亏损30%以上,逾三成损失在10-30%,另有13.6%表示损失在10%之内、17.6%基本持平,仅0.7%表示盈利在10%以上。
逾半数受访者认为2008年基金市场中的最大受益者是基金公司。对于已亏损基金,逾四成基民仍处于观望状态,表示需要继续观望一段时间再做决定。不过超九成基民表示不会赎回基金投入股市,他们更倾向稳健、风险小的投资方式。
基民暴增,总是在牛市
从历年的数据来看,基民大量涌现的情况,大多与大盘点位的上涨息息相关。而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基民的需求,新基金发行也会随之密集开展,并且受到基民的热捧。
从历年的数据来看,基民大量涌现的情况,大多与大盘点位的上涨息息相关。而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基民的需求,新基金发行也会随之密集开展,并且受到基民的热捧。
中登公司数据显示, 2007年上半年,基民新增开户数高达926.42万户,截止到2007年6月29日,基金账户总数为1298.32万户,仅半年时间,基金账户暴增249%。而这段时间,上证综指的涨幅高达42.8%。
而在这一轮牛市前夜,基民热情也在积蓄之中。
2005年底,期末基金账户仅为146.64万户,而一年之后,这一数字变为371.9万户,一年时间,涨幅高达153.6%。
而基民对新基金发行的反响,也随着市场的起起伏伏张弛有度。
2005年6月6日,当大盘指数最低停留在998点,跌破1000点大关后的绝望感油然而生。10多年来的起起伏伏,最终还是退回到1996年的指数。直至2005年年底,在这半年时间内,除了2005年9月13日至9月20日短短的6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并没能稳稳地站上1200点。
这一时期,基金发行规模甚小,而在产品品种上,风险系数较小的货币市场型基金更是占据了主流。
“经过几年对基金的了解,自己开始对资产做组合投资。”胡小姐告诉记者,从“抢购”华安创新时的一无所知,到经历了几次分红,自己对基金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并且在不看好市场时,对自己投资的品种进行调整。
而这一情况,不仅仅从基民对基金产品的认识上得到体现,也从基金公司新发基金的类型、情况得到了反映。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在2005年上半年,共发行了27只新基金(A、B算一只),其中偏股型基金14只、货币市场型基金13只。
虽然从产品发行的数目来看,偏股型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各占去了半壁江山,但在其发行规模上,这两者之间却大相径庭。
数据显示,2005年前6个月,新发行的27只基金共募集资金592.48亿元,其中14只偏股型基金的规模仅为95.083亿元,仅占总募集资金的16.05%。
对此,基金人士表示,基金公司在推新产品时,除了考虑产品线的丰富和完善,更多的是考虑基民对新基金的反响,会根据那个时期基民的需求做出调整。
而在2005年下半年,虽然上证综指仅上涨了200多点,但偏股型基金开始渐成主力。
数据显示,在2005年下半年共成立了28只新基金,其中偏股型基金有22只,还有2只债券型基金和4只货币市场型基金。可见,在新发基金中,近八成是偏股型基金,共募集资金278.72亿元,与上半年偏股型基金募集95亿元的数目相比,增幅较为明显。
但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下半年,新发行的各类型基金产品共募集资金804.969亿元,偏股型基金募得的资金仍仅占了34.62%,可以看出,虽然大盘在缓行上升,但投资者的信心依然不足。
而这一情况,从2006年起,逐渐发生了转变。
“投资者对产品的青睐,就是基于自己对行情的判断。行情好时,公司就推股票型,不好时,就推债券型。”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这样说道。
2006年,上证指数从1180点到2700点。就在股指上涨1倍之多的同时,2006年新基金的发行规模,也比2005年所募集的规模翻了几番。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发行新基金43只,共募集资金1979.148亿元。其中,偏股型基金26只,募得资金1200.8亿元,占上半年募得资金的60.67%。
在新发偏股型基金受到热捧时,基金投资者也在成熟着。
“我是2006年1月份开始购买基金的。”某基民对记者表示,自己选择购买基金时,并没有过多参考他人意见,而是在专业网站上查看基金的星级评价,综合着去考虑基金产品。最后,出于对后市的看好,该基民为自己挑选了一只股票型基金。
而到了2006年下半年,偏股型基金逐渐得到投资者青睐的转变,更显而易见了。
2006年下半年,在发行的46只新基金中,有42只为偏股型基金,共募得资金2184.3亿元,而全部新基金募集资金为2218.541亿元,占比达到了惊人的98.46%。
2007年,是上证指数上涨最疯狂的一年,基金公司借此一同扩张。
自那时起,基金发行也被认为是市场资金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投资者对新基金发行的认购热情程度,让市场对流动性充裕预期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在2007年共发行新基金59只,共募集资金5815.114亿元。其中,偏股型基金有55只,募得5490.218亿元,占该年募集总额的94.41%。
“基金公司发行何种新基金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于后市投资机会的判断,同时也结合考虑发行时可能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情绪。”江赛春表示,在牛市情况下,股票类基金无疑成为了各公司争夺投资者眼球的焦点。
当然,何时发行何种类型或风格的产品也并不一定完全反映基金公司的愿望,其中还涉及到产品审批的环节。
引人注意的是,在2007年发行的新基金,认购期都较短。在59只新基金中,有39只新基金认购时间在不足10天,其中,更有21只新基金募集当天便停止认购了。在平时并不常见的现象,在2007年变成习以为常的事了。
2007年下半年,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井喷行情,上证综指一度站上6000点的高位,而基民热情也更为高涨,半年时间,即有1301.43万户新增基金开户数涌现而出。基金账户总数半年时间再度翻番,达到2599.75万户。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在创出了6124.04点之后,便扭头一路下行。而在2007年10月下旬之后新发行的基金,便不再出现认购天数较短的现象了。
除了在2月6日发行的银河银信添利债券型基金,当时用了29天的时间认购,该年认购期较长的基金都集中在大盘走势扭转之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2月17日发行的国泰沪深300基金,认购天数29天,而同日发行的大成景阳领先基金,认购天数为26天。
然而,却有不少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在基民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我们注意到,选择定投和后端收费的基民却没有成比例的增长”,其中一位人士认为,虽然进入牛市以来,基民的总量在加速增多,但长期的、稳定的基金投资人数量却没有见长。
换言之,牛市中疯狂涌入基金投资的基民,并没有把基金当作一种长期的理财工具。
“在一大批新基民涌来购买基金时,可以发现他们更倾向于购买1元净值的基金。”某基金人士表示,其实,这是基民对照以往基金高收益的情况,对基金认识所产生的误区。但是,基金公司为了配合这部分投资者的需求,开始对旗下基金进行拆分、分红,这也是2007年新基金发行、老基金拆分和分红较为常见的主要原因。
那些最早追捧基金的人们
2001年9月21日,国内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成立了。当时基金被视作“奇货可居”,根本就是“抢购”
“当时排队申购华安创新的投资者,可谓是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基民”,当时在华安基金公司任职的人士,对于当时各地公安部门也出动的火爆场面,基金发行时供不应求的情形,他至今仍印象深刻,“当时,基民申购基金需要领取比例配售的号码牌。”
2001年9月11日,华安创新基金开始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截至2001年9月19日,在交通银行开立的“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验资专户中,已实际收到45414名个人投资者的有效净认购款,有效的个人投资者认购基金单位总额为23.77亿份。
记者联系了最早的基民胡小姐,她告诉记者,当时她把所有的储蓄都用来申购华安创新了,但是自己对基金完全不了解,只知道是专家理财。
“那天特地请了半天的假,花了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来排队申购”,她还记得当时自己领到的号码牌是160多号,来得晚而没有领到号码牌的投资者有很多。
被问及当时选择购买基金的原因时,胡小姐毫不犹豫地表示,当时基金被视作“奇货可居”,根本就是“抢购”。并且,她坚定地认为,在中国所有第一波推出的东西都可以赚钱。
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国最初一批基民的普遍心态。
“当时并没有考虑购买基金能有多少投资回报,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比定存收益更高的理财方式”,胡小姐告诉记者,在2006年至2007年期间,她陆续赎回了2001年申购的华安创新,投资收益率超过200%。
但绝大多数基民,并没有像胡小姐这样赚到基金的“第一桶金”,而是在市场高涨时追入。
“很多基民在购买基金时,询问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这只基金一年的收益有多高。”一位基金销售人士曾告诉记者,在发售新基金时,很多想投资基金的客户其实并不了解基金产品,只对基金的高收益感兴趣,而忽略了风险的分散。
“我想买一只股票型基金,但不知道哪只能赚钱。”一位处于退休年龄的基民李先生表示,因为看到身边的亲朋好友,投资股市都赚了不少钱,所以想把自己原本打算储蓄养老的钱,用来购买股票型的基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