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深陷危机漩涡 英国地方政府徒唤奈何

2009年08月12日11:47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天意

  本轮经济危机开始以来,英国的财政明显陷入困境。为了向银行注资、刺激经济,同时应对税收的减少和公共服务开支的增长,财政大臣达林不得不走上了一条“疯狂借债”之路。

  根据达林4月下旬向议会提交的预算报告,仅2009年,英国政府的公共借贷就将达到1750亿英镑,为英国GDP的12.4%;2010、2011年的借贷也将分别达到1730亿英镑和1430亿英镑。

按这个规模计算,英国政府的债务与GDP之比将从2009~2010财年的59%飙升至2013~2014财年的79%。

  这将是二战结束以来英国最大规模的政府借贷,政府债务与GDP之比也将达到英国历史上非战争时期最高。人们担心,政府财政状况如此糟糕,将直接影响许多公共服务的质量,如教育、住房、社区服务和环保。在英国,这些公共服务均由地方政府提供,但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英国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一样,陷入了财政危机。

  地方财政收入三大来源均缩水

  根据英国的政府治理结构,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中央政府的拨款,这占了地方政府总收入的55%;二是向辖区内居民征收的地方政府税,又称council tax,占其总收入的约25%;三是向辖区内企业征收的地方政府税,又称national non-domestic rate,占其总收入的约20%。

  这三块收入中,中央政府的拨款是地方政府资金的最大来源。但经济危机对英国财政造成重大打击,从中央到地方,从首相布朗到伦敦市长约翰逊,无不强调要节俭度日。几个月前,布朗曾拒绝了公务员工会提出的加薪要求。在野的保守党也承诺,一旦在明年的大选中胜出,将考虑削减10%的公共支出。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中央政府给地方拨付更多款项,恐怕难以指望。

  那么向居民或企业加税呢?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经济危机中加税,无异于政治自杀,无论哪个政党当政,都不敢这么做。达林在4月份的预算报告中,仅仅决定对那些年收入在15万英镑以上的富人加税,把他们的最高一级税率从45%提高到50%,就已招致巨大的批评。如果他想对普通老百姓“开刀”,估计布朗这一关首先就通不过。

  事实上,地方政府税几乎是英国地方政府唯一能直接控制的预算收入,但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税的水平规定了一个上限,所以地方政府不能“为所欲为”、想收多少就收多少。以2009~2010财年,即目前的财政年度为例,英格兰地区很多地方政府维持去年的税率不变。对这些地区的民众来说,这自然是个好消息,但对地方政府来说,由于民众和企业收入下降,因此其税基缩小,税款自然可能下降。要以更少的钱来办与以往同样的事,甚至办更多的事,能做到吗?

  经济危机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各类支出,所以从总体财政状况看,颇有些地方政府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境地。

  地方政府愁对公立中小学“入学难”

  我们将以教育为例,来看看英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危机中的财政开支状况。

  为辖区内的儿童提供免费公立教育,是英国地方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不过,过去10年来,由于外国移民大增,英国公立中小学的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2004年欧盟东扩后,来自东欧国家的移民如潮水般涌入,这些移民的孩子们纷纷在英国入学,更让英国中小学不堪重负。曾有报道说,在一些移民聚居的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个班级中,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数量超过英国本地学生的现象。

  经济危机则让这样的状况雪上加霜。根据英国地方政府协会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约有20%的地方政府在过去6个月中遇到了申请入学人数大幅增长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一些本该把孩子送私立学校就读的家长无法继续负担高昂的费用,只好把孩子送进免费的公立学校;另有一些家长原本计划在孩子到达入学年龄后便搬出大城市,回到小城镇居住,从而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但房价的暴跌“套”住了这部分家长,使他们无法卖房子搬家,也只好暂时把孩子送入附近的公立学校。

  现在已是8月,眼看9月份新学期开学在即,地方政府协会负责儿童教育事务的主席劳伦斯表示,地方政府目前能做的就是与学校合作,内部挖潜,尽量安排更多的学生入学,以解燃眉之急。他认为,从长期看,一方面学校需要对未来学生数量的增长作出更准确的预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需要得到中央政府更多的教育资金支持,以用于建新校舍、聘请更多的老师等。

  在连续接到地方政府好几个“求救”报告后,英国儿童事务大臣鲍尔斯终于在7月宣布,将为地方政府提供2亿英镑的紧急资金,用于解决新学期学生入学问题。但这遭到了更多人的质疑,原因很简单:2亿英镑很可能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入学难”。据大伦敦市政府估计,仅伦敦33个区的学校,就需要2.6亿英镑,否则到2011年,将至少有5000名适龄儿童无法入学。伦敦之外,布里斯托尔、布莱顿、布拉德福德等城市都是“重灾区”。面对这么多“嗷嗷待哺”的学校,目前鲍尔斯也只能干着急,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中央财政一样紧张,拿不出更多的钱来。

  其实,教育只是英国地方政府诸多需要花钱的项目之一。住房、社区服务等领域莫不是“求钱若渴”。可以肯定的是,在财政紧张的背景下,如果地方政府不加紧控制成本、减少开支,其收支状况只会越来越糟。

  政府无奈裁员

  前面已经说过,在当前的状况下,英国地方政府想要大规模增加收入已不太可能。既然“开源”比较难,就只有“节流”了。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削减支出,选择了与私有公司相同的办法:裁员。

  早在今年1月,在经济危机影响最大、各大公司纷纷裁员之际,地方政府协会的一份调查就显示,有13%的地方政府已“与时俱进”,开始裁员,22%则冻结了招聘。到了2月,英国最大的地方政府之一——利兹市政府宣布裁员450人,在公共部门引起巨大震动。利兹市政府一位高级官员对裁员的决定表示了遗憾,但又强调政府已尝试了各种办法,但在不裁员的情况下想要满足所有的公共服务需求,实在是办不到。

  利兹市政府裁员后没几天,地方政府协会便调高了裁员人数的统计数据,称仅在英格兰,被裁掉的政府部门职位已有1万个左右。其中,英格兰南部和西南部的情况最严重,两地分别有57%和67%的地方政府实施了裁员。而被裁撤的职位主要集中在市政规划、土地买卖服务等受经济危机打击较大的部门。

  地方政府如此大规模地裁员还一度引起中央政府的不满。一位负责地方政府事务的中央官员就表示,他不希望看到地方政府用随意裁员的方式来削减开支。至于裁员的“受害者”,以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的政府职员为最绝,他们上周干脆决定进行罢工,以抗议市政府减薪、裁员的决定。

  “创收”无门 存款成死账

  事实上,除上文提到的三个财政收入来源外,英国地方政府仍有其他合法的“创收门路”,比如,可以通过买卖、租赁政府房产来获取收益,也可对社区健身场所、城镇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实行收费,或者干脆制定一些行政性收费条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如果某位居民想在自家花园里搭个木头小屋,就需要向当地政府申请许可,并缴纳100~200英镑不等的申请费。所有这些收费,其实都计入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

  问题在于,在经济危机中,来自这方面的收入都大大缩水,尤其是在房产买卖方面。在英国,约有2/3的公共房产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英国财政部曾要求地方政府在2012年前卖出价值160亿英镑的房产,同时通过出租其他房产来增加收入。但据审计部门6月发布的调查报告,2000~2008年,地方政府花在装修、维护现有房产上的钱,比出售房产获得的收入还高11亿英镑。换言之,公共房产在地方政府手中不但没有变成“金牛”,反而成了财政负担。另外,英国房价在危机中暴跌,诸多开发商被迫改变甚至放弃了原有的开发计划,也导致地方政府原本板上钉钉的土地出售和规划审批收入泡了汤。

  进账缩水倒也罢了,现在连有些已经到了地方政府金库中的钱也“不翼而飞”了。这当中的“罪魁祸首”则是几家在去年金融危机中破产的冰岛银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冰岛有银行在英国开设了网络银行,以高于英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年利率一度高达7%以上)吸引了不少英国储户,这其中也包括一些英国地方政府。据统计,在去年9月下旬——也就是冰岛的银行危机开始显现时——之前,英国共有127家地方机构在冰岛的银行存款,总额达到9.53亿英镑。冰岛几大银行破产后,这些钱也就成了要不回来的死账。虽然近期曾有消息说,冰岛几大银行的债权人有希望拿回一部分存款,但目前看来,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英国储户要完全取回其存款,恐怕将旷日持久。

  收停车费、机构精简成效几何

  “开源”困难,“节流”也面临诸多掣肘,艰难时世迫使英国的地方政府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可说是“锱铢必较”的创收方案。

  比如,7月底,诺丁汉市政府宣布,将从2012年起向该市所有拥有停车场(停车位超过11个)的公司收取停车费。一开始,每个停车场的费用将是每年250英镑,两年内将涨到350英镑。而剑桥、牛津等市的政府已对诺丁汉这一招表现出很大兴趣,声称将考虑实施类似的政策。

  诺丁汉市约有4万人每天开车上班,人数不小。因此这个政策一出台,就引发了人们的不满。一家英国著名的汽车协会指责说,这无异于向工作本身征税,对在经济危机中还在辛勤工作的民众来说太没道理。而代表英国企业利益的英国商会也警告说,如果英国每个地方政府都向诺丁汉市学习,英国企业一年的运营成本将增加34亿英镑。

  除地方政府自寻办法外,中央政府也帮着出谋划策。今年4月,英国政府决定实行一次机构精简,宣布撤销44个地方政府机构,把它们合并为9个大区政府。按中央政府的说法,这样能减少一层管理级别,节省的行政费用每年将超过1亿英镑。

  只是,这样的合并不是一夜间能完成的,能否达到政府宣称的节省经费的效果,更是无从得知。说起来,英国政府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才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但如此大规模的动作将耗时多少,谁也说不准。万一到经济危机结束时,“机构精简”工作还没完成,可就真的会贻笑天下了。

(责任编辑:马丁)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