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务部网站:8月16日出版的2009年第16期《求是》发表了商务部副部长钟山的署名文章:关于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的若干思考,全文如下: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日益深化和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也快速增长,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乃至整个经济运行都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影响,引起各方关注。
一、贸易顺差的变化情况 贸易顺差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1981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平衡状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中方贸易逆差阶段(1981—1989年)。这一时期,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急需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外汇资源短缺,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1981—1989年,出口年均递增11.5%,进口年均递增13.2%。总体上以逆差为主(其中仅1982、1983年为顺差,分别为30.3亿和8.4亿美元),6年累计贸易逆差462.6亿美元,年均逆差77.1亿美元。
(二)中方小幅贸易顺差阶段(1990—1996年)。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加快,加工贸易得到长足发展,部分工业制成品出口开始形成规模。1990年,我国改变了连续多年外贸逆差的局面,当年实现顺差87.4亿美元。1990—1996年,我国出口年均递增16.3%,进口年均递增13%。期间除1993年出现122.2亿美元逆差外,总体上以顺差为主,6年累计顺差555.1亿美元,年均顺差92.5亿美元。
(三)中方贸易顺差高速增长阶段(1997—2008年)。1997年以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外贸、外汇体制改革效应充分显现,外贸增长较快,特别是加入WTO后,外商投资大量增加,进出口规模增长迅猛,中方贸易顺差规模急剧扩大。2008年,我国贸易顺差达2954.6亿美元,较1997年的404.2亿美元增长6.3倍。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累计顺差达10845.9亿美元,年均顺差903.8亿美元。
二、贸易顺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贸易顺差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经历的阶段。从美、德、日等发展历程看,这些国家在工业化阶段也曾长期保持顺差。比如,美国在1874—1970年的97年中有93年顺差,德国在1880—2008年的129年中有76年是顺差。目前,我国所出现的贸易顺差,表面反映在贸易领域,但实质上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外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差异以及国际分工调整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是顺差产生的内在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配套齐全等综合优势,通过吸收外资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逐步形成全球高水平的制造业基地。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超过美、日,占全球比重逾10%,有1000多种产品出口额居世界第一。可以说,外贸顺差是我国工业整体竞争力增强的必然结果。一方面,随着国内制造业产能扩张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国内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通过出口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国内产业竞争力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部分商品进口,比如钢材,2000年我国净进口976万吨,2008年则净出口4001万吨。
国际产业转移是顺差产生的外部原因。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开始形成,发达国家只保留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环节,而将非核心产品、制造环节尤其是组装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中很多转移通过跨国公司境外投资方式完成。我国顺应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承接了大量国际产业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外资企业起到了主导作用,其结果突出表现为外资企业对顺差的影响不断扩大。2000年,外资企业顺差占我顺差总额的比重仅为9%,2008年则上升至57.8%。 (来源:新华网综合)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