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你现在见到的是最后一批煤老板。”日前,山西省宁武县几位煤老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位姓张的煤老板言语中带有一种悲壮。
张老板的矿年产规模30万吨,此次是潞安集团整合的对象。
山西煤炭业一向被视为我国煤炭工业的“缩影”,山西又是国务院确定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份。
近日,大同煤矿集团、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中煤进出口集团企业分别与大同市的27户煤企,签订了兼并重组协议,这标志着率先在全国终结“小煤矿”的山西向“大煤炭经济”转型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煤矿转型势在必行
煤炭行业转型目标一旦实现,意味着山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煤炭基地,资源服务年限可延长一倍还多,过去能采100年的煤炭资源,因为资源回采率提高,可以延长到200年。
同时,采煤也将从最危险的行业名单逐渐淡出,向着本质安全型行业迈进。“现代化综采技术和信息化的广泛运用,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根本保障,人力高危作业将大大减少。”山西省煤监局局长杜建荣说。
“这次调整和振兴规划着眼于三个‘提高’,即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水平,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山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宝卿说,山西还对煤炭循环经济、“大煤炭”延伸产业、煤层气开发等作出科学开发的安排。
2006年,我国提出煤炭资源整合后的煤矿最低规模标准:山西、内蒙古、陕西不得低于年产30万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北京、河北、东北及华东地区不得低于年产15万吨,西南和中南地区不得低于9万吨。
“这次山西省一下子把产能门槛提高到原来的3倍,以区域的全行业阵容占到了国内井工矿的高端,至少是为未来20年的产业发展布局。”资深煤炭工业专家、原煤炭工业部副总工程师郝凤印说。
山西GDP阵痛
宁武县政府的一位官员表示,自当地小煤矿停产整顿以来,“现在县里的财政确实很困难,很多单位已经发不出工资了。”按照宁武县的计划,22个煤矿中有5个最后被组合成一个县属的地方煤炭集团,“用以保障县里的利益”。
而大同市煤炭工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上半年大同地方煤矿生产原煤283万吨,同比下降了近60%。今年1至5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14.63%,上半年同比下降6.28%。煤炭对当地财政的贡献高达70%至80%。
与此同时,山西上半年全省GDP同比下降4.4%。一季度,更是出现了8%的负增长。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分析认为,山西省目前正在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资源整合,煤炭企业的重组、关闭等是该省经济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
今年一季度,山西煤炭产量首次被内蒙古自治区超过,让出了保持多年的“煤老大”位置。目前山西仅有1/4的煤炭生产企业正常生产,为内蒙古的煤炭外销腾出了空间,此外长期困扰内蒙古的铁路运输瓶颈也得到缓解,上半年自治区运出煤炭1.6亿吨,同比增加4231万吨。
因此,国家发改委也预期内蒙古自治区今年产量将超过山西省,成为全国煤炭产量第一的地区。
山西GDP的失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省经济结构的过度单一所造成的经济风险。
大矿时代即将到来
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为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山西省11个市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已全部通过领导组审查。省政府要求,8月20日前各市政府必须上报兼并重组整合煤矿变更证照等有关资料,山西省各职能部门将联合办公,加快审批进度。
山西省省长王君向各大媒体勾勒出的山西煤炭工业轮廓:到2011年。山西全省只保留1000座煤矿,在现有的2600座煤矿基础上压减60%多;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300万吨,单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煤炭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普遍推广综采技术;安全生产全面达标;煤矿高管要有专业技术背景,从业人员全部培训后持证上岗。
“从目前的进展情况看,2010年底可以形成‘千座煤矿八亿产能’的产业格局,并实现办矿体制的根本转变。”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厅长王守祯说。
按照规划,2011年,山西煤炭的产能控制在8.5亿吨;全省将形成三个亿吨级和四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其产量占到全省的75%;全省矿井采区平均回采率达到80%;煤炭开采智能化、煤机装备和煤化工关键技术获得重要进展;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3人以下。
而山西省发展改革委提供给记者的资料表明,目前山西省煤矿仍显多、小、散,开采方式粗放,安全事故较为突出。
目前年产30万吨及以下的煤矿占矿井总数的80%以上,矿井平均单井规模仅有36万吨;只有307座煤矿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采煤,占煤矿总数的12%,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煤炭延伸产业发展不足,煤炭城市转型步伐缓慢。
内蒙古开鲁县财政局:勇当改革的先行者
■ 文/刘铁军 吴喜英
从1999到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财政走过了十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十年来,各项财政改革高歌奋进,财政收入实现了从缓慢增长向年增千万元的跨越发展,财政支出从“保吃饭、保运转”向倾情民生转变。
十年改革,财政部门秉承发展理念,合理运用财政政策,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十年风雨历程,开鲁财政人求真务实,开拓奋进,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不朽华章。
十年,开鲁县取得了辉煌成就,不仅反映在城区综合实力的明显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而且反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财政改革作为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和突破口,为全市乃至全自治区的财政改革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2000年,开鲁在全县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在全面清理和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基础上,计算和确定了新的农民负担标准,统一和规范了新的征管秩序,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业税收征管和农民负担方面存在的问题,至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及牧业税,当年为全县农民减负2819万元。有史以来开鲁县农民第一次真正实现了零税负,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从2005年后,财政收入从依靠农业支持的,转变为工业返哺农业,财政大力支持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格局,全面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了保障基层政权的运转,我县加大对乡镇财政的可支配财力的转移支付,保障了乡镇基层正常运转,并对行政村进行财政支持,促进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每年投入大笔财政资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开鲁县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从2000年起步,财政局增设政府采购办公室,股级规格,政府采购办公室下设政府采购中心,作为政府采购的执行机构。2003年5月在开鲁县在全市旗县级率先实行管采分离,开鲁县政府采购中心于2003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为切实做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使采购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中心先后编制了《开鲁县2003年政府采购目录》,《政府采购责任追究制度》、《采购工作人员保密制度》、《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十二不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处罚措施,同时完善了采购中心内部工作流程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
“收支两条线”改革成效显著。在收入方面,就是对有收费和罚没职能的单位,实行收缴分离和罚缴分离,规范预算外收入收缴管理,防止部门单位占压资金。在支出方面,就是对上述这些部门单位实行收支分离和收支脱钩,执收单位上缴的收费和罚没收入不再与其支出安排挂钩,其正常运转经费严格按政策规定实行部门预算,由财政予以保障。
1999年,开鲁县开始实行“收支两条线”改革,经过十年,基本实现执收执罚部门和单位罚没收入管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收支脱钩”的目标,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肯定。“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实施,打破了部门单位各行其是的利益格局,实现了财政性资金的统一规范管理,净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预算外安装了全区统一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软件,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大厅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旗县级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模式。缴入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资金总额达11652万元,比建局时的1997年的1628万元,增加10024万元,增长71倍多。几年来,共查出违纪金额一千多万元。有效遏制了违规使用预算外资金现象。
顺利实施“镇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开鲁县于2006年1月对10个镇全部实施“镇财县管”,取消了苏木乡镇财政所、乡镇金库、乡镇总预算会计,组建财政结算中心,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加强了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收支情况更加透明,杜绝了镇级发生新的债务。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硕果累累。公开考录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开鲁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组建了一支技术过硬,廉洁自律的财政投资评审队伍。同时,开鲁县政投资评审工作从起步以来,始终突出制度建设,着力从机制上保障评审工作规范发展。制定了《开鲁县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开鲁县财政投资评审工程程序》、《财政投资评审操作规程》,参照执行市评审中心制定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机关管理制度》、《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岗位责任制》等制度,从而规范了评审中心的工作行为。不断拓宽评审范围,站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的高度,为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中心自2007年5月开展业务到2009年5月,共完成191项建筑工程预算、结算、国有资产评估、申报项目评审、工程竣工财务决算等各项工作。评审评估资金总额达到46402万元,为地方财政节约资金10453万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呈现飞速发展态势。
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这对于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开通了银行网上支付系统,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实现网上自动化处理,结束了手工操作的历史,并举办会计培训班,培训会计人员350人次,为会计核算中心稳步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过渡提供了保障。
加强了金财工程建设。建设了财政中心机房,在2007年完成区、市、县三级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安装了“镇财县管”、部门预算、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软件,完成了网上审报、网上查询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安装了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一卡通”软件,包括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禁牧舍饲退牧还草补贴等26类56项补助资金的所有对农民的补贴资金都通过“一卡通”发放,实行统一管理,建立补贴资金发放的“绿色通道”。为各预算单位连接VPN专线,安装国有资产管理及国库集中收付系统等“金财工程”软件,实现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