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冲动”后遗症:天量授信兑现左右为难

2009年09月04日01:3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新增的贷款基本不做了,尤其是项目贷款。”9月2日,刘华(化名)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刘是长三角某中小银行的一家支行行长,由于总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10%,该行贷款目前基本处于零增长的状态,直至增资工作结束。
此前,刘华已经婉拒了一些企业的贷款申请,虽然他也认为“这些项目还不错”。

  这并非个案。9月2日,一家股份制银行高层透露,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都有着与刘华类似的遭遇。由于部分银行采取信贷总量控制,年初给予的授信,目前也会出现不执行的情况,除非是已签贷款合同的公开授信或贷款承诺,不得已还会寻求信贷资产转让和表外处理(挂钩理财产品),满足客户的提款需求。

  究其原因,资本约束是压力之一。至今年6月末,有4家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10%,还有两家上市银行逼近10%(见图表)。

  下半年的信贷增量将回归理性,业内人士估计全年信贷增量或将不超过10万亿元。而各行已审批通过的授信额度更大,仅一家大型银行就可能高达数万亿之巨,只是提用比例不高。

  虽然,下半年信贷“冲高回落”,符合银行业的“早投放、早收益”的商业理性和风险管控要求,也契合结构调整的调控导向;但如果刹车踩得过猛,或出现“一刀切”行为,对企业生产的连续性,民间投资的复苏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尚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信贷资金较多流入基建领域及政府融资平台,如刘华认为,“真正的企业并未得到多少好处”。但防止将今天的小问题演变为明天的大问题,信贷增长回归理性,也成为多位银行人士的另一共识。

  天量授信部分成空文

  近来,刘华明显感到上级行喜欢“挑刺”,即便是明确要支持的小企业贷款,上级行也会揪住其中的一些指标不放,让他再等等。

  年初,4万亿投资等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启动后,大手笔的授信成为银行业的“家常便饭”。

  建行为铁道部重点铁路项目在2008-2010年期间意向性提供3580亿元的综合授信服务,交行招行也分别给予铁道部3000亿元和80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额度。

  除扎堆大型优质客户外,多家银行同时为一个项目授信、超投资概算授信等也成为上半年天量授信的主要原因。如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中部某长江大桥项目总投资70亿元,引来包括国开行、工行、建行、地方银行等多家银行的授信,最少的授信额度也达到5亿元,累计授信额度明显超过70亿元。

  对此,一家大行授信管理部人士直言,类似的授信往往带有营销性质,超过项目融资需求部分的授信额度,并没有意义。这也造成部分银行的授信提用比例不高,以记者掌握的一家上市银行数据为例,今年上半年,该行实际投放贷款仅占已通过审批授信额度的40%左右。

  一家上市银行相关人士称,在该行的会计处理中,贷款承诺是指企业已经确定可以向银行提款,但尚未提款的部分,一般在表外项目中反映,表示尚未发生的资产业务。他还表示,上半年授信额度的提用比例不高,原因之一是现在未提款的贷款申请,主要不在实体经济领域,而是集中于政府融资平台,申请时并未针对具体项目;现在有些项目已经启动,提款的可能性很大。

  而在信贷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本又未得到及时补充的银行正遭遇瓶颈,新增贷款主要来自于到期贷款释放的规模,不仅大量授信能否顺利执行成为未知数,还可能会波及已承诺的贷款部分。刘华坦言,一方面新增的项目贷款基本不做,这部分项目暂时只能作为储备;另一方面,具备提款条件的客户可能还要等一等。

   目前,多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计划再融资或增资,充分显现了资本约束的威力。

  挤出效应显现?

  今年以来,大量银行进入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伴随着大量的授信承诺,信贷资金大量投入,刘华所在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颇为密切。而建行、交行等2月份开始主动提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门槛,可谓“先知先觉”。此后,有关部门开始在不同场合多次提示地方政府平台企业贷款风险,更多的银行加入退出行列。

  屋漏偏逢连夜雨,部分中小银行又遭遇资本约束,贷款承诺的兑现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地方政府平台企业可能会依据自己掌握的贷款承诺,规划投资,一些项目陆续上马。此时,贷款一旦跟不上,企业现金流出现问题,项目可能会中断,进而对存量贷款的质量产生影响。一家城商行授信人士直言,银行贷款是平台企业稳定现金流的重要手段,有时候他们申请贷款的目的正是归还其他银行的到期贷款,也即置换贷款。

  前述股份制银行高层称,上述情形存在是必然的,此时也需要平台企业作出调整,比如,拉长项目周期,有些不急于上的项目,就暂停下来。同时,他指出,这一轮结构调整,真正需要压缩的是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

  在刘华看来,目前,地方政府也已被银行“喂饱”,压缩可能会产生对企业的挤出效应。他估计,上半年约有60%-70%的信贷资金进入了政府平台企业,而现在压缩的可能是一些工业企业贷款。

  所以,刘华担心,企业生产是一个的连续过程,如果企业到了下半年有了恢复产能、扩大投资时,又遭遇贷款控制“一刀切”,会导致企业真正贷款需求未得到(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

  一家大行研究人士也指出,此前,与银行签订授信承诺的主要为大型优质客户,授信额度的提用比例本来就不高,信贷总量控制后,银行更会倾向于先保大客户,这部分大客户的提款可能会更加积极。

  刘华说,目前可谓“夹缝生存”,该行一方面控制项目贷款的增长;另一方面,鼓励多开展一些短期贷款业务;同时,对于一些有房产抵押的小企业贷款也不受限制。但由于该支行已完成全年的利润计划,而上级行也已完成全年的小企业贷款考核任务,所以,对于一些需要上报上级行审批的小企业贷款,大家均无动力去拓展。

  眼下,对于“刘华们”而言,解决资本约束是实现信贷可持续增长的第一步。根据中金公司的简单测算,如果上市银行保持2009年上半年的市场份额不变,银行业要实现今明两年10万亿和8万亿的新增贷款,上市银行需要再融资约1000亿元,其中600亿已经向市场公布。

  或许在贷款总量控制之下,定价能力的逐步提升,是银行业的一个利好。前述股份制银行高层称,中小银行现在的贷款利率基本是基准上浮,但问题的关键是经济能否真正好转,贷款投放出去是否真实有效,“这些当年都反映不出来”。

  羽扇观金

  既已“错爱”,请勿再“错杀”

  9月2日,与两位银行朋友闲聊,甲供职于某国有大行中部分行,乙是东部中小银行一位支行行长。二者境遇迥异。

  甲所在分行8月份的贷款增量不多,仅十多个亿,个贷新增成为主力;而对公贷款小幅负增长。其中,短期贷款下滑较多,但项目贷款继续保持适度增长。

  乙所在行迫于资本约束,严控信贷增量,导致这位仁兄报给分行的项目,不是“石沉大海”,就是遭分行“挑三拣四”;但上级行授意可以多做一些短期贷款。

  回忆年初,两家银行并无多少差异,信贷突飞猛进,且大部分投向基建领域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尤其是那家中小银行,频繁向地市级政府承诺授信,忙得不亦乐乎。进入二季度,两家银行又开始控制信贷增长,内原因却不同,大行理由是担心过快增长会导致风险失控,而中小银行理由则是资本金告急。

  2月份开始,部分大行开始提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准入门槛,而在去年底和年初,这些平台企业的授信评级曾被提高。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部分银行已经意识到在自身的信贷投放有“错爱”成分,监管部门也予以警示。

  正因为“错爱”,部分政府、企业和银行出现“选择性失忆”,结构调整的调控导向被丢在一旁。近期,有关部门指出,不仅水泥、钢铁等传统产能过剩领域中借机发展,涌现大量新产能;而且还出现新的过剩领域,包括多晶硅、风电等。

  “错爱”既然发生,就无法回避,坚守结构调控导向,相信问题会被慢慢消解。然而,乙行长境遇令人担忧。由于受资本约束影响,目前被银行拒掉的项目,可能是企业真实的信贷需求,这些企业尚未享受到多少刺激政策的好处,现在有了起色,却遭到银行拒绝。

  而在从紧货币政策的时期,中小企业出现的融资难,以及少数银行因为不良率反弹,而暂停相关分支机构的小企业贷款业务,均是先例。而今情况可能再现,我们想说的是,既已“错爱”,请勿再“错杀”。政府投资余力消退,正需民间投资启动接棒,实体经济有效复苏,需要的不正是银行的持续服务?
(责任编辑:田瑛)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