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一款QDII在1年内从亏损59%转变成盈利15%
秦丽萍
如何在一年内力挽狂澜,让亏损59%转变成盈利15%?这或许是眼下很多QDII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日前已有产品证明,梦想的确现实了。
上月中旬,北京银行的“ING海外基金双赢组合产品”(美元和人民币款)提前终止,分别实现了14.82%和6.12%的累计收益(折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8.76%和3.62%),成绩斐然。
个中原因在于,在适当时机,银行需要主动参与、主动管理。
利用货币和债券优势主动管理
截至9月3日,中外资银行共有约327款QDII仍在运行中,而产品净值在1以上的仅有26款,亏损最大的达51%,并有68款产品亏损40%多。
自2007年银行系QDII大量发行以来,由于缺乏对海外市场的投研经验,相当多的银行系QDII采取将资金运作全权交给境外投资顾问的方式,选择的投资顾问又良莠不齐,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银行系QDII表现一落千丈。
一年之前,随着雷曼公司申请破产,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北京银行这两款产品所投资的欧元高股息基金、亚太高股息基金和中国通基金的表现不断下行。“ING海外基金双赢组合产品”美元款最低时单位净值0.4110美元,人民币款最低时净值为0.3801元。
由于这两款产品都与国际股票市场挂钩,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北京银行内部人士预计国际股市不可能一时转好,如果依赖原有的股票投资策略,短期内产品根本无法达到正收益。基于这种判断,北京银行选择了对这两款产品进行主动管理。
截至上个月提前终止时,北京银行对这两款产品的主动管理约有一年时间。
主动管理的方式则为,利用资金交易室对货币、债券等市场的熟知度优势,将产品不投资股票基金的部分投资于金融市场工具,在基金收益之外增加产品收入。此外,北京银行资金交易部经常与外方投资顾问沟通,共同研究市场,调整投资策略。
据境外投资顾问出具的投资报告,自去年12月至今年6月底,北京银行通过自己的市场研究和运作累计取得的收益约占产品初期募集资金的42%。
某同样管理QDII产品的同行对此评论:“如果真等着金融危机的平复,那么这个产品的表现肯定比较惨。很多银行现在只能看着QDII净值而干着急。”
今年6月初,这两款产品的净值攀升并维持在1以上,北京银行选择在8月中旬提前终止了产品。当时的判断是,金融危机是否到底尚无定论,且国际市场的波动仍然剧烈和频繁,直接影响产品净值。在产品获得正收益情况下,基于保护投资人利益的考虑,北京银行通过提前终止锁定收益。
主动管理面临巨大压力和风险
“北京银行的这种主动管理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证明境内银行自己参与QDII运作是有前景的。”另一位中型银行资深人士表示。据悉,北京银行主动参与管理的3期QDII都获得了正收益,而还未主动管理的两款QDII当前则亏损20%多。
但为何境内绝大多数银行发行的QDII不采取主动管理来尽量提高产品净值?
对此,上述人士一语道破天机:“这需要银行付出极大的勇气,因为银行需要承担很大风险,压力很大。这种主动管理,如果在交易中做亏一笔,就要从总收益中拿出等额资产付给境外交易对手,产品净值就会减少。”该人士表示,鉴于此,北京银行的主动管理模式也并非能为银行同业普遍借鉴。
但无论如何,通过北京银行一例可发现,在与境外投资顾问的合作和较量中,在担心产品大幅亏损的心理折磨中,境内银行的确摸索到一些经验和教训。
其实,这种情况在基金系QDII上也有所体现。今年2月份,工银瑞信QDII“单飞”,打破了国内QDII基金普遍聘任外方投资顾问提供投资支持的做法。时隔半年后,嘉实基金也于9月1日宣布旗下QDII与境外投资顾问解除合作协议。
基金系QDII单飞,除了因为在投资策略上存在分歧之外,还与金融危机之后境外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遭受了重创有关,投资顾问在多大程度上能让产品“起死回生”无法让人信服。
莫“迷信”境外投资顾问
谈到在QDII产品上的经验和教训,国内某银行管理QDII的资深人士对CBN表示:“QDII是在国际市场上运作,境内银行与境外投资顾问双方的配合若要达到一定水平,则需要两方的人士都很专业、熟悉产品、熟悉国际市场、有丰富的投资经验。”
同时,对于境外投资顾问的投资能力也“没有必要迷信”。上述人士介绍说,境外投资顾问一般按照一定的投资策略来投资,从某种程度上讲,境内投资者是否盈利并不关系到境外投资顾问的切身利益,境外投资顾问收取相应的管理费。且境外投资市场很多产品并不保本,风险自担。若没有相应的利益约束机制(比如投资收益达不到一定水平,就不能获取全额管理费),QDII在出海后将面临一些不可控的难题。“老外或许不心疼,着急的是境内银行和投资人。”上述人士感慨道。
大量从2007年开始投资的银行系QDII产品,出海即遇到了暴风骤雨。但业内人士表示,从类似工银瑞信基金系QDII和北京银行的银行系QDII产品看到,中资机构也在走自己的路,开始带有一定的探索性。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