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竹筋房与筒子楼 一个甲子的住房变迁记忆(组图)

2009年09月09日08:1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北京商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北京城区的房屋建筑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0万平方米发展至当前地上房屋建筑面积60565万平方米;房屋的年竣工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多万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4814万平方米。京城百姓的住房记忆随着自行搭建的竹筋房、“等、靠、要”的福利房到现代化物业管理的商品房小区,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代人的住房梦想在时代的浪潮中变得清晰而真实……

  竹筋房,“冬冷夏热”的住房记忆

  “50多年前,我们一家五口住的地方,还没现在的客厅一半大。
”年底就要领到新房钥匙的任长发,最近每天晚上都要到位于南三环花乡附近已经封顶的新房里看看。

  任长发1958年随父母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当时父亲在西直门附近的一家医院做医生,母亲则给医院洗衣服、洗床单、做饭。“为了解决我们这些外地来京者的居住问题,医院在东边空地划出了个区域,自己搭竹筋房暂时住下来。”任长发回忆说,他在北京的第一个“家”是父亲和单位同事一起用竹筋搭起来的小窝棚。“现在的孩子可能都没听说过竹筋房,那是用竹筋木板代替钢筋水泥木板,在外表抹上泥盖起来的简易房,由于当时的钢筋水泥几乎都用在了恢复工业生产上,因此"竹筋房"也成为了资源紧缺条件下,老百姓为解决居住问题的一个发明创造。”

  一提起竹筋房,任长发是一个劲儿地感慨:“那段记忆至今难忘。竹筋房的最大特点是"冬冷夏热",冬天屋子里四处漏风,五口人挤在一条破被子里,鼻子冻得通红。夏天,屋子里特别热,要是遇到下雨,屋顶还会漏雨,我们兄弟几个就会到处捡破罐子摆在屋子的各个角落接雨水,那时屋子里根本没下脚的地儿。”

  想福利分房必须“等、靠、要”

  1965年,任长发一家结束了竹筋房的生活。当时国家为了解决产业工人的住房问题,便开始兴建“工人新村”和“职工宿舍”,前者是在老四合院基础上“改造”出的一间间平房,后者就是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的筒子楼。

  “当时我们家所在的院子有10间平房,住着6户,都是我父亲他们医院的,家境一般的每户一间,家境稍好的一户两至三间平房。”任长发回忆说,那时他一家五口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是砖土结构,屋顶是简陋的油毡顶,保温性差,冬天冷,夏天热,下大雨时,屋里要摆上大大小小的盆和桶接雨水。大家一般都在院子里做饭,厕所是公用的。虽然是简陋的平房,但对任长发来说,那是第一个像样的家。

  “1974年,我结婚时没有房子住,我父亲就在我们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用木板隔出来了一个上下铺,我和媳妇睡"楼上",父母和两个弟弟睡"楼下"。”任长发说,“我儿子任峰就是在这隔层里出生的,记得有一次儿子睡觉一不小心从上铺掉了下去,直接砸到了我弟弟怀里,现在想起这事儿还有些后怕”。

  一直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令北京的房屋建筑遭到严重损坏,政府部门在房屋破坏倒塌集中的地区建了一批筒子楼,其中便包括和平里等地区,让在地震中失去房屋的职工住进来,这些人的居住条件也借此得到改善。

  筒子楼很像现在的大学生宿舍,楼道两侧各有多户人家,门与门之间离得很近,一层楼的居民共用一个厕所,各家门前都摆着炉子做饭。谁家吃了什么,邻居闻着香味儿就能知道。

  那个时期,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政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生产上,没有更多的财力建设更多的住宅。上世纪70年代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而国家在城市住房上的投入总额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住房制度改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城镇职工的住房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改革城镇住房制度、加快城镇住房建设的设想,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这意味着“新住房时代”正式开始。那时起,我国的住房政策出现了分水岭。一方面“福利房”仍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

  自由买卖的商品房时代

  然而,随着北京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单一的住房行政供给制的弊端不断显现:财政负担巨大,群众居住条件改善进展缓慢,约有47.5%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

  商品房的发展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1984年8月23日,按照国务院对北京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为破解居民住房难题,市领导决定以丰台区南苑乡蒲黄榆大队方庄为中心,统建一个规模最大、现代化设施标准最高的城市住宅区。

  “那个时候我刚从外地调回北京,没赶上福利分房,正发愁住哪儿,我们同事给我推荐了方庄,说这是商品房,价格也很合理,去看了看,觉得还不错,离单位又近,跟家里商量了以后,就下决心买了套60多平方米的小两居。”家住芳古园的孙玥对自己购买的第一套商品房感慨万千。

  随着1998年北京停止福利分房,北京的商品房也进入了新一轮开发期。以方庄为例,2000年入住芳古园二区的塔楼户数减少为每层6户,并出现了110平方米左右的大两居和140平方米左右的大三居,同时户型设计也更趋合理。2003年交付使用的芳群园二区——时代芳群,一梯4户,看似塔楼,实为短板,车位配比也达到1:1。

  “之后父母年纪也大了,又有了小孩,觉得住塔楼不方便,就又在小区的二期买了低层的板楼。”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孙玥在2000年将原来60多平方米的老商品房卖掉,购买了小区二期的一套140平方米的大三居。

  住房供应的“多层次”变化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渐开放,商品房价格也随之高涨,部分中低收入的市民也开始感受到了房价上涨带来的居住压力。

  直到2006年,北京的保障性住房还停留在廉租房及拆迁安置房,也就是经济适用房上。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北京市民的住房问题,2007年春节前,名为北京住房保障办公室的机构在北京市住建委办公楼里正式挂牌。住保办成立后,北京市住建委的相关负责人开始了马不停蹄的调研。随后,敲定了3年内完成北京保障性住房两个1000万的指标任务。

  根据北京市住建委的统计,从2007年开始,北京开始建立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公共租赁房在内的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2007年、2008年分别新开工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590万和803万平方米,2009年计划新开工各类政策性住房850万平方米,上半年已累计审核通过“三房”申请11万户,完成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配售5万套。今年7月推出的公共租赁房首块建设地块也已经确定,累计建设收购安置房130余万平方米,“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正在逐步成型。
(责任编辑:田瑛)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