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10日专电(记者陆文军)从昔日西方人眼中的“自行车王国”,到如今超越日、美成为全球最大新车消费市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正在以超越想象力的速度成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
汽车改变了中国。
而中国人60年来的“车生活”之变,也正承载和折射着13亿中国人奔向城市化和小康生活的幸福变迁。
国人出行方式变化:从“飞鸽”到私家车代步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是“自行车王国”,国产“飞鸽”自行车还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在上海浦东一家医院工作的严国洲至今难以忘记,他们结婚时,买了一部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赢得了街坊邻居们羡慕的眼光。
上世纪70年代,全中国结婚的青年人都流行购买“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那时候有辆自行车可不得了,跟现在买辆奔驰、宝马差不多。”严先生回忆道,对这部珍贵的自行车,他呵护备至,每天下班都要把自行车的钢圈擦得锃亮。
改革开放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中国人的“车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居民出行主要靠步行。上世纪80年代,城镇居民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和公交车;进入90年代后,摩托车迅速普及。2000年以后,随着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汽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有辆车没什么可稀罕的,很多家庭都已经开始考虑购买第二、第三辆车了。现在上海哪个小区里没有停车难的问题?”严先生笑言,今非昔比,如今他家里已经有两部私家车,自行车也换成了运动风格十足的登山车,不是代步工具,却成了偶尔出去锻炼身体的运动器械。
一位私企老板的“车生活”:“车越开越好,社会越来越富裕” “30年前结婚时梦想一部永久自行车,20年前梦想一辆摩托车,15年前梦想一部夏利”。与共和国同龄的私企老板江先生感慨地说,“那时候,谁能预料到今天我已坐上了奔驰最高级的S级轿车!”。
1971年,江先生用100多块钱买了一辆“永久”自行车,花了自己将近一年的工资。“那时,名牌自行车还要凭票购买呢”。
在蹬着脚踏车上下班16年后,1987年,江先生抓住了全国企业改制的浪潮,承包经营了一家亏损的国有企业,并迅速将其扭亏为盈。那一年,江先生开上了生平第一辆“豪车”——价值十多万元的“上海”牌轿车。
从昔日的“上海轿”到新近购入的奔驰S300,这些年来,江先生已经换了七、八部车。谈起自己的“车生活”,他不禁感慨地说,“看看如今路上如同过江之鲫的好车,你就能感受到中国一大批人真的富裕了”。
数据显示,在中国最发达的一些地方,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的数量都已超过两位数,上海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轿车11辆,在浙江这个比例达到了15辆,而在广东已超过17辆。
汽车工业,推动中国经济“风驰电掣” 就在全球汽车市场遭遇重创的2009年,中国上半年汽车销量首次超过600万辆,一举超过美日等国,跃升为全球最大新车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滕伯乐对今年中国汽车销量首破1000万非常乐观,“目前市场很好,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很旺盛,销量破1000万没有悬念,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里程碑。”
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望,新中国“汽车大国”的梦想一度那么遥不可及。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汽车工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起步格外艰难。
随后,上海大众、北京吉普等首批汽车工业领域合资企业成立,与外商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在中国不再是不可触及的禁区。而这些企业,已成为改写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中坚力量。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市场中的“重镇”,排名世界汽车工业前15名的整车巨头都在中国抢滩布局,全球最大的50家零部件企业中绝大多数也已在中国投资设厂。
汽车工业的变迁正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一个缩影。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最近举办的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说,“美国当年走向世界头号强国的时候靠的是三大支柱产业,其中就有汽车产业”。姚景源表示,中国的汽车工业将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企稳回升和向好做出重大的贡献,“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汽车产业将是一个不能动摇的支柱”。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