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每月公布的信贷数据,有两项指标的变动格外引人注意:票据融资和中长期贷款。如果票据融资持续下降,中长期贷款增加,则会被贴上“信贷结构优化”的标签。那么,信贷结构“优化”还是“忧化”,已经引发了市场讨论。
根据央行数据,一季度之后,票据融资开始呈逐月回落之势,相对应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今年8月,票据融资继续下降,减少2764亿元人民币,而中长期贷款则增加5481亿元。
优化
事实上,这两项指标的一升一降与信贷结构优化的关联缘起今年上半年票据融资的疯狂增长。从2008年底开始,一直到2009年第一季度,票据融资出现井喷,其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一度超过40%。而对于这种通过做大票据融资来提高信贷规模的做法,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
“‘虚增’二字是对票据融资支持下信贷规模天量增长的最佳描述。”一家国有大行人士对CBN表示。
今年以来,刺激经济计划的推出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各家银行之间的信贷大战迅速打响,而为了冲规模,具有期限短、易变现、灵活性强等业务特点的票据融资便成为银行的利器。上述国有大行人士指出,票据融资并不能算作真正的贷款,只是在计算口径上将其包括在内,而目前中长期贷款的回升则代表更多的贷款进入项目中。
有专家指出,票据融资规模的虚增,一方面使银行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另一方面,在当前股市行情转暖的情况下,巨额的融资性票据在贴现后可能流向股市、期市,这些又将对商业银行构成信用风险。而从企业来看,在票据贴现率低于同期限银行定存利率的情况下,也会形成一定的套利空间。
因此,票据融资的下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银行新增贷款虚增的状况。
而与此相对应,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比较集中的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而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等也在增加。因此,中长期贷款占比的上升更被看作是贷款实实在在流入到实体经济中。
如此一来,新增贷款在减掉“虚胖”之后,在支持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信贷结构更加合理。
忧化
不过,中长期贷款的冲高,对于银行来说也并非是甩开膀子大干快上且毫无顾忌。因为这部分贷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银行资产质量的隐忧。
“信贷结构如何优化,对于银行而言,恰恰不是提高中长期贷款的比重,相反,应该降低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林松立指出,目前“贷大贷长贷集中”的问题已经很突出了,不能再压缩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的比重了。
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部分股份制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已经逼近监管红线。以民生银行(600016.SH)为例,该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达到9.11%,比年初增加4.62个百分点;最大10家客户贷款比例为45.76%,比年初增加18.42个百分点。而监管部门规定,银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上限为10%,最大10家客户贷款比例上限为50%。
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表示:“贷款结构日益中长期化的趋势,使银行未来的资产质量与在建项目落成后的效益以及未来房地产销售情况的关联越来越密切。”
他指出,如果目前这种大规模的投资最终并未带来实际需求的大幅上升,而形成的是过剩的产能,或者逐步恢复的房地产投资未来因过高的房价重新形成大量待消化的库存,则银行未来的信贷成本可能重新上升。
“城投类贷款质量已经引起包括管理层和市场等各方的关注,如果银行能趁着下半年信贷计划基本完成、新增贷款压力不大的时机,对于上半年发放的大量地方城投类贷款进行一定的甄别,识别风险,回收部分高风险贷款或者要求贷款主体增加抵质押物,那么银行未来的资产质量压力有望降低。”佘闵华表示。
而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近日撰文指出,我国现有贷款结构不利于货币政策转型。
她指出,目前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达到51%,长期贷款的大量投入带来了极大的难题:不继续增加贷款供应,必然有一批项目要断掉资金链,成为烂尾工程;继续按照现在的速度投放货币,就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现在已经处于两难状态,如果不尽早统一思想认识,尽早采取措施,就会错失良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