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8家和23.57万亿元 我国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者 李侠
2009年9月14日上午9时刚过,家住南京的林伯就准时坐在电脑前,浏览财经要闻、看看机构观点和股评分析、上市公司公告、等待沪深股市集合竞价———这已成为林伯每个交易日必做的功课。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刚刚建立,林伯就挟5000元资金“杀入”股市,成为国内最早入市的老股民。18年间,当年40多岁的壮年人成了一个花白头发的退休老人,并亲眼见证了中国股市从最初的萌芽走向发展壮大。
18年,“老八股”变成1628家上市公司
1990年12月、1991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建立,标志着我国按照标准化模式运作的证券市场开始形成。
“我刚入市时,上证所可供交易的股票只有8只,就是俗称的‘老八股’,最大的大盘股电真空的流通盘还不足5000万元,其他几家股票的流通盘都不超过500万元。半年后开业的深市也只有5只股票可以交易。”林伯感叹说:“现在两市有1600多只股票,还有企业债、权证,还有几百只基金,不认真研究市场真没法做。”
事实上,刚刚起步时的沪深两市,不仅当时最大不足1亿元的日成交量与现在动辄2000多亿元日成交量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还极为封闭,买卖沪、深股市的股票要分别去上海和深圳当地,同时委托方式、交易手段等也极为原始落后。“当时还没有股票账户,无论委托买入还是卖出,成交后都是现金交收,股票交割单也是由营业部工作人员计算、制作,再签字盖章。”林伯至今仍然记得当时的情景。
光阴荏苒,如今的沪深股市早已不是当年的“青涩”模样,市场规模、上市公司质量、运行效率等都大幅提升,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也渐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18年多的时间里,在先后经历了从每周去上海炒股到在南京本地买卖股票,从亲自去营业部操作到看股票寻呼机、电话委托直至网上交易,从当初只买卖沪市的“老八股”到投资沪深两市股票,再到投资基金、权证、企业债……林伯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由幼稚期逐步走向成熟、实现历史跨越的整个进程。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09年7月底,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家数由1991年底的14家发展到1628家,18年间增长了115倍;总市值达23.57万亿元(其中,流通市值11.67万亿元),约占2008年GDP比例95.4%,在全球主要证券市场排名第三。
18年间,资本市场的投资品种由成立之初仅有股票、国债等少数交易品种,发展成为包括股票、证券投资基金、权证、公司债、可转换公司债、资产证券化产品、国债回购、商品期货等在内的投资产品体系;市场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在内的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从姓"资"姓"社"之争到"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国初期对资本市场的部分功能进行有限的尝试利用后,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从1956年后长达22年时间里,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被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长期被排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之外。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当代资本市场才得以逐步恢复。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序幕。
而1991年前后的股市尚处于试点阶段,绝大多数人对股票市场的认识来源于小说《子夜》中所描绘的场景。因此,社会上对开设股票市场的认识存在着姓"资"还是姓"社"的激烈争论,股市投资也被视为不光彩的行为。
当时湖南一家中外合资大酒店专门下发通知,规定"禁止酒店所属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股票交易,违者一律以开除论处"。林伯告诉记者:"我一开始去上海炒股也是偷偷去的,如果被单位知道了,即使不被开除也会被视为'不务正业'的。"
现如今,身边朋友、同事中,起码有一半在炒股或投资基金,还有人在投资期货、黄金、权证交易。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7月底,股票市场开户数已接近1.33亿户,基金投资者超过1.78亿户---证券投资已成为普通百姓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
18年间,在中国资本市场从蹒跚起步到迅猛发展实现历史大跨越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一些理论禁区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获得突破,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尤其是自2004年《若干意见》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以来,资本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此后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政治报告中不断被提及、强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下半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时,"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不仅被列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09年重点工作中的第一项,更被提升到"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8年间累计融资5.4万亿元服务经济全局的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初,正是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推进的关键时期。随着政企分开,政府对国有企业不再新增资本注入,此时资本市场的发展无疑填补了国家投资退出的空白,为企业提供了筹集资金的市场渠道。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境内资本市场累计已为各类企业股票融资2.5万亿元,企业债券融资2.9万亿元。资本市场为国民经济全局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如今,包括金融、电力、石油、钢铁等各领域的骨干国有企业均已上市,国有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大都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企业,资本市场在转变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促进国企体制转型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改善企业资产质量和公司治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发展积极支持了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成为落实国家自主创新型战略的重要平台。数据显示,目前上市公司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五分之一;276家中小板公司中,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5家,火炬91家,"863计划"30家,获得国家创新型基金支持企业37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拥有与主营产品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的企业180家,技术3055项。
而经过多年的筹备,定位为处于创业阶段或成长阶段的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新兴经济企业服务的创业板市场的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不久后有望正式推出,将对改善中国经济结构,降低"两高一低"产业比例,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发挥更为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从国际市场边缘到"A股感冒全球金融市场打喷嚏"
"上世纪90年代炒股,我们基本上不关心国际其他市场走势怎么样,因为这和沪深股市基本上'不搭界'。"林伯开玩笑说:"现在,我比联合国秘书长还忙,美国总统大选、G20峰会、国际油价走势等等,全在我关心的范围之内。"
股民关注信息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力的变化。从设立之初一直处于"世界股票市场边缘地带"正在向"中心地带"靠拢,从最初"相对封闭"的市场到如今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不断增强---18年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得到提升。
就在今年8月份,中国股市的大幅调整迅速波及全球。路透社在8月19日A股大跌时接连发表文章,用"A股感冒连累全球金融市场打喷嚏,A股成为全球货币走势风向标"来形容中国资本市场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欧洲一些分析师甚至表示,如今他们在每个交易日开始时,首先要查看的就是中国上证综指的走势;美国也有分析师表示,A股反弹还是回调左右着全球资本市场的人气。
虽然上述说法难免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国因素"确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不容忽视的指标,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也在不断增强。
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虽然从目前"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走向成熟市场还有较长的路程,但我们坚定地相信,《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对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描绘的"一个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将在中国经济构筑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一个更加开放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资本市场,也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一定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