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9月17日电(记者徐岳、邓卫华)60年前,曹文忠老人仅能用每月微薄的补贴买上几包香烟和几块肥皂。60年后的今天,老人不但将每月的部分退休金存入银行,还会和家人一起探讨当前最适宜的理财产品。
谈到新中国百姓理财的变化,老人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这些在建国前真是不敢想象”。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激情到理性”,中国百姓的理财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政策支持,更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百姓迈向“全民理财时代”的步伐。
百姓理财经历“从无到有” 谈到新中国60年来的理财变化,家住南开大学家属区的离休干部马老师回忆道:60年前在部队里享受的还是供给制,供给范围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很少的零用津贴被用来买零食,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存钱”这个词汇,更不要说理财了。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享受按照职务确定的工作津贴,自己一家开始有了收入,但抚养子女、赡养老人也让自己有了经济压力,省下几块钱,还是为了保证日常的生活。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马老师一家人开始知道把钱存到银行里,不但安全,每年还有一点的利息收入,“如果要说理财的话,这恐怕就是开始了”。现在,马老师和老伴开始将每月的收入分类打点:一部分存入银行,作为日后的养老资金;一部分购买服装、家电,用于提高生活质量;还有一部分托儿女购买信托产品,获得更好的财产性收益。“赚多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享受国家经济增长的实惠。”马老师说。
而现在,理财已经成为每一个家庭的“必修课”,靠投资获得收益成为不少百姓努力的方向,“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提法也首次出现在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来自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的数据,截至2009年9月4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3289.87万户,有效账户11524.99万户。
1 2 3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