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两个多月的等待,央企国药集团与中生集团的联合重组终于获批。
9月16日,国资委网站宣布,经国务院批准,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实行联合重组。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36户调整为135户。
对于以医药分销业务为主的国药集团而言,此番重组完成,不仅将国内最大的疫苗和血液制品龙头企业揽入怀中,还践行了两年前通过并购加强工业板块的诺言,离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医药集团再进一步。
国药添翼
“和中生集团重组后,将弥补国药集团欠缺的血液和疫苗业务,加强工业板块的实力。”17日,国药集团新闻发言人朱京津对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以来,国药集团一直与央企序列中的医药企业多有接触。今年7月份,国药和中生集团的重组方案上报至国资委,如今重组落定,对于国药集团的战略意义不容忽视。
业内人士指出,国药集团的医药资产主要分医药商业和工业两大块,医药商业位居全国龙头地位,随着央属企业整合的加速,国药集团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并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巨型医药产业集团。
目前,国药集团旗下拥有两个A股上市公司平台,分别是
国药股份(600511.SH)和
一致药业(000028.SZ),国药控股分别以44%和38.3%的持股比例成为两家公司的控股股东。由于两家公司分别在中国南北医药流通市场占据优势地位,业内素有“北国药、南一致”的说法。
此外,占据集团销售80%以上的国药控股(01099.HK)赴港上市也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预计将于本月23日挂牌上市。国药控股,是由国药集团与上海复星产业投资公司在2003年1月合资成立的一家大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国药集团控股53%。
中生集团旗下也有一家上市平台——
天坛生物(600161.SH)。此前,天坛生物先后受让了中生集团旗下的祈健生物51%股权和成都所,并从中生集团的孙公司升级为子公司,其作为中生集团整体上市平台的预期一度十分强烈。
一家庞大的集团,若干资本平台,国药集团将如何腾挪?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中生集团旗下仍有很多未上市资产,下一步可能会继续以天坛生物为平台发展血液和疫苗制品业务,这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板块运营。而国药集团北方地区也有一些分销和物流资产,未来也会逐步实现资本化。
虽然目前重组的细化方案仍未出来,对于国药集团现有的上市公司,集团内部的确存在一些调整的思路。比如,对国药股份进行重新定位。一种思路是把国药股份置换到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后者是国药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以科研、生产、经营和投资为主业;另一种思路则是,将国药股份打造为集团北方区的商业平台。
香港上市旗舰国药控股,则可能成为集团整体的海外整合平台。
三强格局
国药与另一家医药央企上海医工院的重组谈判也进入攻坚阶段。
知情人士透露,按照流程,两家企业首先必须对重组方案达成一致,再上报国资委,最后提交国务院审议通过。目前,国药与上海医工院的方案“暂时还没有上报”,但他认为,重组进展会“很快”。
因为,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从140家左右减少到80至100家。“类似国药和医工院这种,业务基础比较互补的,重组难度不大,应该都会在2009年完成。”
上海医工院是国资委下属的17家大型科研院所之一,也是医药行业惟一的中央直属研究院所,旗下拥有国家医药工业信息中心、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药品包装材料检测中心等几家研究机构,科研实力雄厚。
朱京津对记者表示,未来国药的并购目标也不局限在央企序列,央企体制外的企业也会进入国药的并购视野。
毕竟,并购重组,做强做大将成为未来几年医药界的关键词。按照新医改的部署,未来会鼓励大型企业发展,大型企业在政企资源上将会获得额外支持。可以预见,目前医药行业整体集中度低的状况会有所改变,药企大规模兼并重组和洗牌在所难免。
如今的“国字号”医药龙头中,华润集团、上实集团以及国药集团初步形成了三强鼎立的格局。其中,华润集团主要以三九集团作为医药业务主平台,上实集团则主要依托新上药的重组和发展,而国药也在通过充实工业板块中弥补业务短板。
医药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分析指出,目前在医药行业中,如果按资产规模来看,华润规模最大,其正在整合的华源集团和三九集团的资产均超过200亿元,但上药被划割和北药的归属未定,给华润在医药版图的扩张带来不利因素。
隶属上海国资的上实集团,通过吸纳上药集团,联合原有的
上实医药(包括上实控股的医药资产),也力图打造一个国内医药工业和商业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性医药巨头,总市值将达到300亿元以上。但上药目前的困境在于仅在上海和华东地区优势明显。而国药集团作为医药行业内最大且负担最轻的央属企业,成为央企医药整合的平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央企中同样还有一家以医药作为主业之一的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其资产规模庞大,资金充裕,外贸优势突出,并在去年并购了河南天方药业。但业界普遍认为其在医药领域的经验和人才团队较为薄弱。未来其医药业务如何定位和发展也值得关注。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