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城,住在长沙是喜悦的
记者 潘昭晖 实习生 张瑜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幸福的理由,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幸福坐标。
2008年伊始,长沙跻身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行列。2009年,再次获得此项美誉,且升至第九位。
这不是偶然数据。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到位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沙住房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到2008年底全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8.3平方米。长沙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30年城市扩大3倍
来长沙12年,张先生现已拥有两套房产。一套是单位的分配住房,一套是他在2006年以2800元/平方米所买的商品房,在四方坪。相比老家西安2006年4047.2元/平方米的商品房价格,他由衷地表示:“西安和长沙都是省会城市,在长沙我可以买更大更好的房子,我觉得很值。”
建国60年来,长沙人居住质素大幅提高。从单纯的住宅,到丰富的酒店式公寓、花园洋房和别墅;从单纯的两室一厅、三室两厅到创新中小户型、楼中楼;从单一的行列式发展到围合式、组团式社区;从十几亩、几十亩发展到千亩数千亩大盘……长沙地产正以清醒的入世精神,渐长的出世态度,朝朴素的人文关怀回流。
解放初期,长沙建成区面积仅6.7平方公里,从1978年至2008年底,长沙城区面积由352平方公里增大到954.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由53平方公里增加到242.8平方公里,年均增加6.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978年的94.8万人增加到237.1万人,年均增长3%。
九成家庭拥有住宅
刘爹爹78岁,住在侯家塘。他告诉记者:“建国初期,三口之家仅住12平方米的房子。这12平方米之前的户主,是祖孙三代5口之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原先职工分配的福利房,折价卖给了我们。原先街坊的老邻居们的住房,按工龄花了万把块钱就买了下来。中间又多次搬家,越住越好。到如今,儿子女儿都有自己的商品房,小区环境不错,这一辈子,知足啦。”
2008年长沙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8.3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初期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5倍左右,高于同期全国城镇居民平均住房面积水平。据长沙市房产管理部门统计,目前长沙市城市居民住上单元式配套住宅的家庭达90%以上,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家庭占20%以上。
随着主城空间的不断延伸,长沙见证了韶山路、万家丽路,以及三湘第一大道芙蓉路的变迁,跨过暮云,直到湘潭株洲。偏僻之地,现已成为美好家园。往北,湘江北上,金霞新区、青竹湖小镇横空出世;往东,星沙大气挥洒性情,书写城市新语文;往南,省府板块直接株潭;往西,先导区将城市的想像伸到了遥远的地方;中心区域,南湖片区滨江城市新坐标正在崛起;三角洲,两馆一厅和众多高楼百舸争流……
“幸福的房价洼地”
长沙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了健康发展。商品房价格保持平稳,涨跌幅度较少。2009年上半年,长沙内五区均价为4254元/平方米,其中住宅只有4019元/平方米,在中部六省会城市居倒数第一位。而长沙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中部六省会城市居第一位,房价收入比一直在国际警戒线之内。2008年10月底的价格高点,也仅在全国省会城市里排倒数第三,从一定意义上说,长沙的房价是一片“幸福的价格洼地”。
相对于其他城市房价狂飙时,长沙房价反映迟缓。数据为证:2005年商品房的销售均价为3030元/平方米,成交量640万平方米左右;2006年商品房均价2991元/平方米,成交量690万平方米左右;2007年全市纯商品房均价为3601元/平方米,成交量直攀到近900万平方米;2008年全市商品房均价为4285元/平方米,成交量为680万平方米;2009年上半年新建商品房均价为3474元/平方米,成交量达到772万平方米。近五年来,长沙超过半数的房子,是在3500元/平方米以下的价位卖出去的。
记者观察:
从“有”其屋到“优”其屋
1938年,一把“文夕大火”烧毁了长沙城80%以上的房屋。大火后许多人栖居棚屋。从解放初期的照片上看,那些棚屋的“建筑水平”许多就是三根树棍搭成架,再围上一些稻草、破布遮风挡雨。
1984年开始,长沙市从推行住宅商品化,建设商品住宅出售,据记载,1986年,市区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商品房出售的专业公司有长沙市城市建设开发公司等11家。商品房出售分为新房全价出售、新房补贴出售和旧房出售三种情况。
这些年来,长沙市民住房面积越来越大、住宅周边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从最初的满足生活需求,到后来的提倡健康居住,再到现在各种设施配套人性化、智能化小区相继涌现。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各城市间道路交通的优化尤其是城市轻轨和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使得省会长沙交通更加便捷,沿湘江老城区和棚屋区的改造,长沙宜居氛围已日益浓厚,适中的价格,已吸引更多的本省外地市消费者来长置业。
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2009年,地铁二号线的动工,又将开启城市高速发展新时代。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长沙人会感受到住在长沙的喜悦。
《长沙晚报》供稿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