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22日上午9时许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会厅开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四点主张。
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上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方立场。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言中并未实质性地表态,而态度鲜明的马尔代夫、日本紧随其后,在场面上,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被“夹击”的局面如出一辙。
峰会为“哥本哈根”铺路
峰会召开前,各方对峰会可能产生的对哥本哈根会议的实质性作用期望不大。“本次气候变化峰会主要还是为哥本哈根会议提供全球协调的政治推动力,促使国际各方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尽可能多的达成共识与合作意向。各国的积极表态以及在其他领域达成的积极成果,将为《京都议定书》后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的谈判进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主任杨志指出。
前段时间,欧盟、日本等国都相继警告哥本哈根会议面临无法达成有效协议的危险。“现在气候谈判进程很慢,潘基文希望为哥本哈根谈判各方注入紧迫感。”绿色和平中国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说。绿色和平中国媒体主任李健阁也表示,这次峰会为哥本哈根会议注入一针强心剂,IPCC主席帕乔里进一步警示气候变化危机并督促各国特别是美国拿出积极行动。
胡锦涛出席联合国系列会议后,将前往美国东部城市匹兹堡,出席于24日至25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会议将重点讨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发展问题等议题。这是继去年11月华盛顿峰会和今年4月伦敦峰会后,胡锦涛第三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
中国:或提出更具体目标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第五位发言,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四点主张。
胡锦涛说,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坚持以下几点:第一,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第二,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第三,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第四,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
胡锦涛在会上宣布,中国将在2020年前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强度。“这是中国首次明确提出要把经济增长与其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增长相脱钩的承诺。”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表示,“这将引领中国开始走向低碳的发展模式,具有战略性的历史意义。”
杨爱伦预计,胡锦涛可能在峰会上提出中国到2020年的碳排放强度指标。
美国:仍未实质性表态
尽管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美国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较以前积极,但目前美国仍然是阻碍谈判成功的最大掣肘因素。美总统奥巴马昨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说,发达国家有责任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起表率作用。但奥巴马仍然没有在这次峰会上做出实质性的表态。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对抗全球变暖的决心。今天胡锦涛主席的发言使得美国的气候政策和决心显得更加单薄无力。”杨爱伦继续说,“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责无旁贷,必须在距离哥本哈根仅剩的7个多星期内发扬真正的领袖姿态,拿出更宏伟的减排计划,来确保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成功。”
国际气候组织项目经理邓梁春表示,美国如果一直推迟该立法讨论,哥本哈根会议达成“好看”的结果的可能性就减小了。
李剑阁评论说:“整个发言的氛围很明显,美国已经成为气候谈判最大的麻烦和障碍,所有人都会要求奥巴马拿出领袖姿态,促使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
欧盟、日本:积极促成谈判
欧盟和日本在9月份对气候变化谈判的表态和承诺引人注目。
日本新首相鸠山由纪夫在此次气候变化峰会上明确表示,将日本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从比1990年削减8%大幅提至25%,并将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日本先进的节能技术以及资金援助,帮助其共同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杨爱伦分析称,日本是清洁能源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如果哥本哈根会议促成强有力的国际减排目标,那么全球对清洁能源技术的需求将大大增加。“作为清洁能源效率最高的国家,日本显然会从这个商机中受益。”
欧盟则在9月10日公布了新的气候融资提案。提案称,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1000亿欧元应对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应该提供其中220亿到500亿的资金支持,欧盟愿意承担这部分资金的10%到30%。
马尔代夫:呼吁气候公平
在发言的各国领导人中,政治力量弱小的马尔代夫的总统纳希德紧随奥巴马发言,却引人注意。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小岛国马尔代夫承诺实现100%碳中和。
杨爱伦称,小岛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最小,却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如不加以控制,他们的国家、人民生计和民族文化都会遭到严重打击。虽然这些岛国的政治资本较低,但是一直团结地从气候公平、环境道德评判的角度,给美国等发达国家强有力的谴责。他们也形成了哥本哈根谈判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新闻链接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
美“平衡术”直指贸易顺差国
每经记者 马骏骎 发自上海
G20匹兹堡峰会将于本周四正式拉开帷幕,根据市场目前透露的消息,本次G20峰会的重点议题将集中于全球经济现状、美国所提出的“可持续与平衡发展框架”、受欧洲方面关注的金融监管改革、以及能源、气候变化等议题。本报记者昨日就此次会议所关心的问题独家采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
NBD: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可持续与平衡发展框架”,内容可能涉及降低对中国出口的依赖、增加储蓄减少预算赤字等等,你怎样看?
孙立坚:奥巴马提出的话题代表了部分美国民众的声音,在他们看来造成世界经济结构失衡应归咎于顺差国家为金融创新带来了大量的流动性。在美国没有找到新一轮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奥巴马的做法无疑是先紧缩家门,避免自己的财富外流。这种做法是保护美国利益,直指贸易顺差国家,要求他们减少出口,增加消费。
NBD:如今从美国到中国都在提倡“去全球化”,你认为平衡可以实现吗?
孙立坚:其实在我看来,世界经济失衡不是一件坏事,实际上这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果,世界经济并没有失衡,只是各个国家分工不同带来了表面上的“失衡”。
我认为世界经济失衡只是一种表象,真实的问题是,不应该把失衡创造的财富给那些没有创造财富的人使用。
NBD:欧洲国家主要的焦点在于金融监管问题,你认为这方面是否有望达成协议?
孙立坚:在这方面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歧很大。欧洲很多银行提出金融监管主要是针对英美银行来的,要求限制高管的薪酬。但美英对此是极力反对,他们担心没有非常高的薪酬补偿机制,将会失去对精英层的吸引力。
我认为可以探讨设立一种制度,把高薪临时抵押在银行账户或者监管部门手中,直到一个项目完全没有漏洞时再进行支付。
NBD:我们注意到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议程方面的关注点不太一样,中国应怎样去把握自己的话语权?
孙立坚:发展中国家提高话语权,一直是我们渴望的。但从这次会议的议题设置上看,美国提出世界经济平衡的问题,他的声音还是主导。
还应认识到,要求人均收入105位的中国和排名前10位的国家在消费能力上达到同样的水平是不可能的,中国正处于财富积累的高增长阶段,要求中国在财富积累的时候就把财富拿出来消费是不可能的。
NBD:作为债权国的中国应具备怎样的立场,中国购买IMF债券是否有助于增加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话语权?
孙立坚:中国应要求美国控制或降低债务,保持美元币值稳定。此外美国还应给债权国更多地改变其资产结构的机会,允许他们拿国债去买技术、军工、要素资源产品,进入企业并购市场。
对于中国认购IMF债券我是支持的,因为IMF债券的偿还能力其实比美国国债更高。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