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冲刺资本市场数年后,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民营电影企业,即将成功上市。
9月27日晚,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公告: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谊兄弟”)IPO申请获通过。
这个好消息早得有点意外。
但换个角度,华谊兄弟最大风险――业务单一,或许正是其生命力与想象空间所在。马云、江南春等知名企业人士与众多明星的持股,也间接印证了这一点。
“明星”股东
“明星”持股,是华谊兄弟上市最受关注的。
至“过会”前,王忠军、王忠磊(有趣的是,兄弟二人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王中军、王中磊”)合计持有股权占比45.88%,持股比例约“三比一”。作为一致行动人,王氏兄弟二人为华谊兄弟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而在王氏兄弟之后,知名企业人士马云、江南春、鲁伟鼎(鲁冠球之子)分别持有10.97%、4.69%、4.69%股权。
“马云先简单了解公司情况,就决定入股了;之后经他介绍,江南春和鲁伟鼎也购入了一些股权。”华谊兄弟副总裁胡明向本报记者回忆道。
在多次复杂的股权变更中,2006年6月开始,马云数次购买“华谊系”股权,持股总成本约689万元;2007年8月开始,江南春、鲁伟鼎购入“华谊系”股权,持股成本分别为311万元。
由此可知,三人介入华谊股权时间虽然不同,但持股单位成本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江南春与鲁伟鼎首次购入“华谊系”股权之时,正是马云向二人出售了少量股份。
而另一个为投资者关注的股东群体,则是“演艺人士”。知名电影导演冯小刚、电视剧导演张纪中以2.29%、1.71%的比例,占据这个“持股阵容”的前二名。
因为持股成本仅151万元,而以招股价估算的未来收益“过亿”,身家暴涨的冯小刚受到极大关注。
但考虑到冯小刚对华谊兄弟营业的重大影响,此番“价值资产化”并不为过。华谊兄弟在招股书的风险警示,也体现了冯小刚的价值。
警示称,“冯小刚工作室在报告期内出品了《集结号》和《非诚勿扰》2部影片,这2部影片在报告期内累计实现票房分账收入18,896.50万元,约占报告期内发行人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公司对冯小刚团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而对于广受关注的“明星持股排行榜”,胡明否认了“演艺地位与持股量相关”。
“2008年年初,在进行员工持股时,公司的上市进程仍不明朗,能不能上市都存在问题,所以,就像二级市场股票投资一样,不是每个公司艺人都会进行认购的。”胡明解释道。
此前的6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谈及公司运营和电影项目均十分自信的王忠军,对华谊兄弟的上市日程,出言非常“谨慎”。
“虽然已经递交上市申请一年多,但我还是不确定什么时候能上市。这个既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复苏,也取决于监管层的态度。”王忠军当时说。
资本的要求
虽然“过会”成功,但华谊兄弟的盈利模式,仍面临一定挑战。
在27日“过会”前,曾有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华谊兄弟上市可能“被否”。“这是因为它的业务太单一,都集中在影视制作;而国内其它几个电影企业,都拥有院线、影院资产。”
胡明没有正面回答此种质疑。但她亦坦言,“我们的确缺少影院资产,这算是一个问题”。
“但是,我们第一次提交的上市申请,与现在公布出来的方案,在募集资金用途上没有变化,都是先‘补充影视剧业务运营金’;超额部分资金用于‘影院投资项目’。”胡明强调说。
按照招股书的说明,电影票房的收入分成中,拍摄发行、院线、影院的比例分别是40∶10∶50。这样,华谊兄弟只能在投拍的电影票房中,分得40%的票房收入。
单一的影视制作,风险相对更大。
由于中国电影市场两极分化、票房都集中在少量大片中,且每部电影票房又有波动,华谊兄弟的业务模式,将难以避免这种波动带来的风险。甚至,中影的年度大片《梅兰芳》,虽有知名导演陈凯歌掌舵,仍没有收回票房。
不过,此次“过会”前,华谊兄弟对这一问题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电影拍摄、电视剧拍摄、艺人经济,对华谊现在的主营收入结构,基本是三分天下”,6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忠军仍这样表示:“这个结构,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过,为了上市,华谊兄弟已然做出了改变。
在华谊兄弟刚刚公布的招股书中,“电影放映业务(院线、影院)”与“电视剧播放业务”已被列为上市公司“拟新开展的业务”。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