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2日电《澳门日报》12日刊出社论说,中国科学家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既有中西文化和价值观差异问题,及评奖机制和条件设置问题等,而最根本的还是科研能力、技术水准等,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内地应承认并正视这一现实。颁发诺贝尔奖是展示国家有形实力的检阅,因为一个国家各项实力是靠科技术和文艺等软实力来体现。以“科技立国”、“科技强国”的中国,更应以进军诺贝尔奖为奋进目标。
文章摘录如下:
瑞典皇家科学院日前宣布将二○○九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及两位美国科学家。高锟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后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八位华裔科学家。他在一九六六年发表“光通讯”基础理论,提出以一条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光纤代替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用以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传送,当时被外界笑称为“痴人说梦”,但他的这一理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广泛利用,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被誉为“光纤之父”。此次获奖就是因为其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
随着“诺奖”的分项逐一揭晓,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又被勾起来了。随着华人物理学家高锟的获奖,媒体报道的热度已在升温,这很正常,华人在国际上获得重量级大奖,同为华人的中国人应该感到惊喜和骄傲,来一起分享这份荣耀和快乐。但是,总有一种感觉,自家的瓜果秧苗却结在别人的田里!创造无数世界奇迹的中华文明,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与诺贝尔奖无缘。虽然早已有炎黄子孙获诺贝尔奖,无奈他们都不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科学家的身份获得这一殊荣!至今仍未有一名中国人是以中国的名义获得诺贝尔奖这一以其崇尚科学、奖金高昂、授奖严谨而成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奖项,确实令人耿耿于怀,魂牵梦萦!
中国科学家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说明目前内地的科研成果与世界级水平仍存在一段距离,内地应承认并正视这一现实。颁发诺贝尔奖是一场展示国家有形实力的检阅,因为一个国家的各项实力是靠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方面等软实力来体现的。以“科技立国”、“科技强国”为强国目标的中国,更应以进军诺贝尔奖为奋进目标。
中国科学家至今未获诺贝尔奖,既有中西文化和价值观差异的问题,以及评奖机制和条件的设置问题等,而最根本的还是成果的独创性、重要性和影响力方面。中国的科研能力、发明创造、科学发现、技术水准等,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这是至今仍未有自己培养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最根本原因。
因此,应更理性地看到,参评诺贝尔奖终究是一场实力的比拼,角力的竞争,中国与世界上的科技强国相比,在全民科学素养、科技环境与创新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历练成熟,一边向世界学习,一边发展自己,既不应夜郎自大,视而不见;也不应妄自菲薄,怨天尤人。而应置身于全球化的氛围中,在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及其所属国家的科教体制与机制中寻找并挑选值得借鉴的经验。这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同时,要想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科研人员需要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和不懈的探索精神,需要良好的研究环境。当前在内地,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研经费分配分散重复,科技管理行政化的现象依然存在。科学界论资排辈已影响到青年科学家的脱颖而出,也直接影响到探索性的科学发现。一些科研人员只求急功近利,优秀人才则游离于基础学科的长线研究,教育不注重培养年轻人的好奇心。此外,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甚至连博士也争着去当公务员,这些问题及其僵化的思想,也直接或间接阻碍中国人问鼎诺贝尔奖的步伐。
其实,无论中国科学家是否问鼎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教育经历、所在研究机构的长处,值得我们反思;那些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水平的好做法,更值得我们借鉴。这样,即使中国的科学家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也可促使中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水平不断提升。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