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中央组织专家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09年10月13日09:2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近期,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中央组织部连续召开多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征求意见座谈会,专门听取了来自地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工作者的意见、建议。

  人们注意到,这也是自2008年3月启动以来对规划所做的最新一次完善。
而在此前,有关部门和专家已经开展了23个战略专题、14个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战略专题和5个规划纲要重点专题的研究,形成了42个专题研究报告及161个子课题研究报告。学习、研究、讨论、起草;再讨论、再研究、再修改、再论证……一年多来,起草小组共召开各类会议100余场,听取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以及数百位专家和领导的意见、建议,数易其稿。征求意见稿形成之后,又通过组织程序发放各省区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广纳良言。据悉,这个对中国人才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规划,将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并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后正式对外公布。

  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件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大事。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看,人才资源无疑是中国最为重要、最有潜在优势、最可持续发展也是最为可靠的战略资源——抓人才队伍建设,就是抓国家的长远建设和根本性建设;从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看,科技与人才堪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编制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且紧迫的战略任务。

  实际上,这个“管”到未来12年的规划也是整个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方面: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规划,它是在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与科技、教育等发展规划相并列的一个专门规划,将在整个国家规划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热点话题之一

  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如何确定?

  编制规划纲要,首要问题是确定未来12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目标代表着人才发展的方向——既要鼓舞人心,又要切实可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把破题的思路,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上。经过认真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人才强国战略内涵丰富,但其核心要求集中起来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中国必须依靠人才强国,实现现代化;第二,中国应该也能够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建成人才强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全可以考虑把今后12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于建设世界人才强国。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共识。因为,建设人才强国的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有目共睹——

  规划专家、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说:“人才发展要紧扣国家发展总体战略。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把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基础。”

  “建设人才强国更能体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赵忠贤认为,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姊妹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在若干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前沿或国际先进水平。能否做到这一点,人才是关键。华东师范大学人才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叶忠海援引了一组数据: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39%,而创新型国家则高达70%以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这些,都与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不强息息相关。”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按照世界银行的预言,超国界的移民以及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国的人才外流,将是影响21世纪世界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我国人才发展要充分考虑这样的大背景,绝不能置国际人才竞争于身外。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王辉耀介绍,国际金融危机前,全球约有30个国家制定了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入境的政策或计划,其中17个是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多国失业率上升,但美、欧、日等反而放宽了技术移民的条件,加紧高层次人才引进,而中国的优秀人才历来是发达国家争夺的重点之一。

  然而,仅有必要性显然不够。把中国建成世界人才强国,可行性有多大?专家们普遍认为,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人才强国,应从规模、素质、效能3个方面来衡量。

  一看人才规模。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要成为世界人才强国,就得具备一定的人才资源规模。从体量上说,我国已是人才资源大国了,进一步建成人才强国将成为挡不住的趋势。”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04亿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1.8亿人,居世界第一或第二位。

  二看人才素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必将为人才大量涌现特别是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很好的基础。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石金涛等专家表示,衡量人才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看是否拥有大量的专业人员,我国现在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占人才队伍总量已超过40%,今后还应有所发展。国家统计局统计专家王文颖分析测算后得出结论:2007年,我国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8.6%,到2020年将达20%,接近部分经合组织(OECD)国家水平。

  三看人才效能。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桂昭明教授通过对人力资本贡献率,以及从人力资源贡献率中分离出人才资本贡献率的测算,认为建设人才强国的目标可行:1978—2007年间我国人才资本贡献率约为17.03%,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到2020年,这一百分比有望达到35%左右。

  “随着我国国力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国际地位正在上升。向世界宣布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这几乎是所有专家的热切建议。

  热点话题之二

  如何定位“第一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党和国家提出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通过什么途径来继续深入地贯彻落实这个战略思想,更好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性战略性作用,这是人才规划纲要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专家们在研讨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要把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真正变成全党全社会的一致行动,关键是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给予人才发展以更加突出的定位,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优先发展位置,以人才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专家们一致建议,把“优先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人才发展的核心理念。一些专家还认为,正在编制的人才规划纲要,实际上应是一个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定位的规划。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潘晨光认为,破解发展难题,走出发展困境,必须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真正靠高素质人才支撑发展,靠高素质人才到国际上去竞争。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刘伟等几位专家同时谈到,人才优先发展是许多国家实现经济追赶的成功经验,也是发达国家长期保持经济科技领先的重要原因。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部分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30年的经济增长中,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30%,而知识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则造就了70%以上的贡献。“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哪一种资源的地位和作用能取代人才资源。”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说。

  人才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开发的资源,也是一种越用越多的资源。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是我国科学发展最需培育、最可依靠的优势。

  如何做到人才优先发展?专家们讨论认为,人才优先发展的方针如果一经树立,就必然要求确立人才在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必然要将人才工作落实到国家和地区的重大立法、发展规划和重要政策上,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人才优先发展绝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内涵十分深刻,它应该还有一整套制度设计和一系列工作措施作支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表示。

  “人才资源要优先开发,一定意义上就是要优先发展好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做到人才优先,当前比较急迫的是解决好人才资本优先积累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表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本投入水平较低。重庆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林泽炎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目前,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吸引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赵振华说:“除加大政府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力度外,还要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

  “我国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的问题同样十分重要。”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认为,我国的人才结构性矛盾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分布结构不合理。

  “实施人才结构调整,要适应产业结构发展变化,重点推进人才在三次产业中的合理分布,支持人才流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中国农科院人事局局长贾连奇说。长期从事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潘金云则建议,要主动适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需要,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流动。

   热点话题之三

  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应如何布局?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发展规划的主体。未来12年我国人才队伍如何建设,既是规划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专家们密切关注的话题。

  “从掌握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出发,应该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把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直指创新型科技人才这支队伍。“海归”专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智刚说,在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群体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培养吸引领军人才。“领军人才不仅自己发展,而且还能带动大家一起发展。目前,北京、上海两个生命科学研究所就是由两个从海外归国的美国科学院院士领导的,凝聚了一批国际一流专家,创造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说。

  把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摆到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培养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各地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

  “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上,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认为,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据科技部统计,全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仅有1万名左右,高层次自主创业人才在全部创业人才中仅占20%;预测到2020年我国各种类型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至少要有3万—4.5万人,才能基本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说:“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谋划,形成工作体系。”

  中科院党组成员、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说:“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对人才的影响有特殊意义,要强化创新文化的发展,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社会氛围。”

  除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外,经济和社会发展若干重点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也引起了专家们的普遍关注。有关预测表明,未来十几年,我国第二产业人才缺口将达1220万人;第三产业中,涉外会计、同声传译、物流等高端涉外人才缺口将在325万人左右;汽车服务人才全面紧缺,民航业人才缺口达24万人……

  “海洋高校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人才、海洋基础学科领军人才和海洋环境保护人才、极地科研人才和大洋勘探人才等三类人才的缺口比较大,在规划纲要中要统筹考虑海洋领域人才的培养措施。”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中心主任罗续业说。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认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清晰特征是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从2008年的45%提高到55%,人才规划要预测和追踪这种变化,关注服务业的创新与服务业的人才培养使用。

  对此,专家们建议,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布局中,应专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进行规划。要对各个领域人才现状和长远需求进行拉网式排查,在摸清家底基础上,未雨绸缪,制定培养开发措施,超前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急需紧缺问题。

  专家们还一致认为,作为规划纲要,要注意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如党政人才队伍,要着眼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着眼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高技能人才队伍,要着眼于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农村实用人才,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专家们的热烈讨论中,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逐步清晰,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和主要举措正逐步明确。

  热点话题之四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从何处着力?

  创新体制机制是人才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人才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人才工作决定》颁布以来,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迈出了新的步伐,大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队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创造活力。但是,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特别是广大人才的期待相比,影响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从根本上消除。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创新,这是规划纲要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

  专家们通过研讨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目的在于使用。要以用好用活人才为着力点,改革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各项机制,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制度性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专家们认为,人才规划纲要充分体现对人才工作价值观的引导。倡导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的理念,实质上就是在树立人才工作的价值观。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教授说:“抓住使用,就抓住了体制机制创新的"牛鼻子"。”

  “解决目前在人才使用中存在的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问题,就要把以用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努力使人才学有所用、各得其所,用当其时、各展所长。”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研究员说。

  好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培养、吸引、用好人才;没有好的体制机制,育才、聚才、用才就得不到保证。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专家们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

  “应健全党管人才的落实机制,特别要抓紧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落实。”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说。

  “改进人才管理体制,不能回避行政化、官本位问题。”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认为,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要厘清职责关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发挥市场作用,争取在落实用人单位主体地位和人才自主权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可考虑在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深圳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立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采取特殊政策,达到出机制、出人才、出成果的目的。”多位专家都对建立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提出建议。

  “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必须重点解决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建立一种以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动态调控机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专门针对5%的人群开展所谓优才教育,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对于部分专家的这些意见,河海大学教授赵永乐深表赞同。

  “要重点解决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中,人才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渠道方面存在的不科学、不民主以及社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关系几千万专业技术人才切身利益的职称制度问题,一定要下决心进行改革,真正建立起体现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心主任萧鸣政说。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张喜武建议,加快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破除人才流动中的身份、户籍、所有制等各种限制,以及档案管理、社会保险接续等政策障碍,促进人才市场供求主体到位,提高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

  “对人才的产权激励制度,包括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已经提了多年,现在应拿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对涉及国家重大安全领域的人才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人才,国家应倍加关心照顾,给予充分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说。

  在专家们看来,体制机制创新旨在解决人才发展的长远性根本性问题,但对于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还需要根据社会需要和人才期待,抓紧从政策层面予以解决。

  热点话题之五

  如何发挥重大人才工程对人才发展的推动作用?

  人才发展要集中利用有限资源,实施一批人才工程;没有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就缺乏有力的抓手。

  专家学者一致呼吁,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些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重大人才工程,整合力量,集中资源,做几件党和国家最急需的大事。

  事实上,实施人才工程也是许多国家打造人才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经验。美国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人才竞争力计划”,要“造就21世纪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日本制定了《创新25战略》,提出“培养世界顶级研究人员”、“培养与确保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人才”,并在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今后50年内力争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加拿大实施“首席研究员计划”,面向全球吸引顶尖研究学者……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实施了一批人才工程,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为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专家们设计实施一批人才工程的建议,人才规划纲要编制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确已在考虑今后12年国家层面实施的人才工程,也做了初步的设计和筛选,下一步还要充分研究论证。在初步筛选出的重大人才工程中,主要涉及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稳定、引进等工作,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

  “千人计划”,是去年初经中央批准实施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中央、部门、地方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其中,中央层面将用5—10年引进约2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为实施“千人计划”,有关部门已制定一系列优待政策,包括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实行特聘专家制度等。目前,“千人计划”实施已初见成效,两批共32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千人计划”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同时,作为“千人计划”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还在全国组织建立了67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中央“千人计划”的带动下,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都纷纷启动本省市“千人计划”,共同为广大海外人才回国(来华)工作搭建广阔舞台。

  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建议,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国家还应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培养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包括那些在国内成长起来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制定相应的鼓励与支持计划。

  “人才工程应当不重数量,而重质量、重影响。”这是专家学者们的一致看法。他们建议,无论数量多少,无论涉及多少领域,凡是国家掌握的人才重大工程,都要能够引领整个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国人才竞争力在某些领域进入世界前列。(本报记者盛若蔚)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田瑛)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