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金似乎跟市场玩了一次障眼法,就在三大行集体宣布汇金上一次增持行动已告结束之后不久,汇金却突然再度进行了增持,并宣布未来12个月内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三大行股份。如果说汇金的结束增持对于节前那个虎头蛇尾的国庆行情不啻一大利空,那么,对于国庆后才明白了A股不涨谁涨的投资者来说,汇金的再度增持,无疑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其实,不是没有人预料到汇金有可能会继续其增持行动。人们注意到,虽然去年9月19日宣布的增持行动有为期12个月的期限承诺,但在今年5月汇金接手建银投资所持建行股份时,再次表示计划未来12个月内继续在二级市场自主增持建行股份,就已显示出这个期限有被打破的可能。
被人们寄予了太多托市期望的汇金,骨子里流淌的终究还是投资家的血液。精明的投资家不会热衷于在跌势如潮的时候扮演力挽狂澜的英雄角色,但却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快要看得见底部的时候来个逢低买入。毕竟,市值占市场比例不过23%的银行股,在今年上半年为整个市场贡献了近50%的利润,而分别控制了三大行35%、57%和67%的汇金公司,在去年更是成为母公司——中投的主要利润来源。正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所说的,当时汇金购入三大行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投资,也有托市的成分在,当然也有大股东对股东价值的维护。
现在看来,大小非减持对于市场来说,虽然已经不像一开始非流通股进入全流通的初期那么被视为洪水猛兽,但是,不能不看到,10月份的股市迎来的不仅是A股进入全流通以来最大的解禁高潮,而且首当其冲的恰恰正是业已成为巨无霸的工行。此次最大解禁高潮和解禁巨无霸光临,与以打包上市为最大特色的创业板开盘不期而遇,市场面临巨大的扩容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汇金再度重启对三大行的增持行动,不管其着力的重点是否在意于能起多大的托盘或托市作用,至少也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表明,“解禁不等于减持”。这对于消除人们对大小非减持压力的余悸,无疑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以往对于全流通尤其是银行股和一些大型国有股全流通的解读,往往过于拘泥于理论的原理而脱离了实际的考量,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形势发展方向的情况下。人们在全流通的理想化追求行将成为现实的同时,之所以反而转变为一种莫名的恐惧,其原因除了在过于理想化地追求全流通的时候忘记了资本的逐利本性之外,也与对全流通的理解过于脱离了没有绝对的全流通而只有相对的可流通的实际不无关系。事实上,全流通对于三大行这样的国有控股银行股以及以中石化为代表的大型央企国有股来说,“解禁不等于减持”的意义主要并不在于一时性的稳市托市之所需,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全局考虑。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就连标榜自由资本主义的欧美国家也在不避 “国有化”之嫌,不遗余力地强化国有资本对主力银行的控制。既然大家都意识到金融危机的威胁还没有远去,那么,有什么理由简单地认为目前发生在银行等一些垄断性领域的“国进民退”就一概不是进步而是一种倒退呢?
西方的经济学家可以不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何以超出他们的想象,但是,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经济超常规发展的事实。同样的道理,中国的资本市场也不是经济学家的实验室。我们在判断汇金再度增持这样的重大市场事件时,需要看重的主要也应该是它的市场意义而不是什么理论意义。由于银行股在A股拥有无可匹敌的权重,银行股在A+H股溢价指数接近历史最低点时强劲反弹,与其说是冥冥之中有什么神奇的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不如说是汇金再度增持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汇金虽然不是人们理想中的平准基金,但汇金增持的杠杆意义还是不容忽视的。这同人们在国庆后才明白的A股不涨谁涨的道理,可以说如出一辙。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