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货币信贷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金融体系运行平稳。”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天公布的2009年前三季度货币信贷数据中,对我国金融运行状况作出这样评价。数据显示,2009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8.54万亿元,同比增长29.31%,增幅比上年末高11.4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7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0.17万亿元,同比增长29.51%,增幅比上年末高20.45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1.79个百分点。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杨青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一扩张态势的延续,说明货币政策依然保持适度宽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也表示:“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货币信贷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是正常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008年四季度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货币信贷总量增长迅速。在全球资金普遍紧张的大背景下,充分体现出我国流动性的充裕,这种充裕的流动性对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作用下,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必然体现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从而继续为经济企稳回暖创造条件。
郑超愚进一步分析认为,从理论上看,当一国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货币流通速度通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此时基础货币的投放保持不变,则不可避免地导致货币供给无法满足经济需要。只有通过货币的数量扩张,进而实现货币信贷的扩长,才可保证货币供应总量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复苏时期,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更高,因而实际的货币需求也会更高,必然要求加大货币信贷投放,满足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下一步,我们要关注的就是信贷宽松政策如何传导到实体经济,让实体经济宽松起来,从而使我国经济真正复苏。
杨青丽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遏制了我国经济的加速下滑和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深化。但是,国际经济前景仍不明朗,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不小,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也还相当漫长。国内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不足,扩大内需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些经济刺激政策的效应将会递减。因此,在现阶段保持宏观金融环境的稳定非常重要,货币政策转向的条件尚不成熟。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有利于经济的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增长,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郑超愚还告诉记者,虽然M2同比增长高达29.31%,但并没有必要担心通货膨胀,目前长期通胀并没有形成预期。因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将提供一种“自然冲销机制”,货币需求的增长将“消化”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扩张的货币信贷。因此,目前没有必要过度忧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时间,而是要更加关注并准确判断中国经济真正复苏的时点。但也有专家认为,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突出,货币扩张导致通胀压力加大等风险不容忽视,我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9月末,M1同比增长29.51%,这一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的数据,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它保持了高增长,说明企业用于投资经营的资金在增加。
实际上,近期以来已有多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正在持续向好,企业和经济回暖迹象明显。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比二季度回升8.5点;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回升至120.1,比二季度提高9.9点。10月初公布的9月份PMI数据显示,PMI已连续数月在50关口上运行,这为我国经济企稳向上运行趋势的预期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的情况下,我国应继续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巩固和发展经济回暖的良好势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