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滥用救济措施加速恶化贸易环境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晓明 北京报道
10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称,2009年前三季度,一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于中国产品发起了88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57起的反倾销、9起的反补贴,涉及总金额约102亿美元。
对此,姚坚呼吁各国慎重出台贸易救济措施,坚决不出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事实证明,滥用救济措施只能使已经恶化的贸易环境进一步加剧,无助于各国协调政策,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姚坚说。
今年以来,中国轮胎、无缝钢管、鞋类和玻璃制品等产品,先后遭遇来自美国、欧盟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在涉及金额高达102亿美元的贸易救济调查中,来自美国的调查共16起,且多个产品都为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姚坚表示,商务部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将于月底召开的中美商贸联委会,虽然会务议题尚未最终确定,但是中方将高度关注在当前加强国际合作、减少贸易不平衡国际背景下,美国应当进一步放开对于中国的出口限制,以及进一步允许美国的企业向中国出口产品等议题。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08年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相比2008年,2009年中国遭遇的此类调查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而早在2008年,中国就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
究其原因,姚坚表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救济措施频出,是来源于有关国家由于经济收缩和本国就业受到影响,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同类产品的竞争,纷纷发起了贸易救济的措施。
同时,随着中国的出口发展,中国的出口贸易顺差在过去的几年中有所增长,这也是有关国家对中国采取救济措施或者保护主义措施的原因。
在贸易摩擦数量明显上升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多新的特点。
在1-9月我国所遭受的贸易救济调查中,其调查种类涵盖了反倾销、反补贴的“两反”和保护措施、特保措施的“两保”的全部四种形式。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部主任李健认为,特保措施在中国入世时,作为一项特别措施加入,相比其他几种贸易救济措施,其保护主义的特点更加明显,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很少被使用。
而在今年,特保措施的频繁使用,说明保护主义倾向的确有所升级。
同时,从向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国家来看,也不再仅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出现在名单之中,尤其是包括印度、巴西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
2009年5月,印度财政部保障措施局应印度轮胎工业协会的申请,对中国客车轮胎发起特保调查。此项调查虽然在10月,因申请人撤诉,最终终止调查。但在几天之后,10月6日,印度财政部保障措施局发布了对原产于中国的纯碱特保调查的终裁公告,认定涉案产品对印度市场造成扰乱威胁,建议对涉案产品征收20%的从价税。
姚坚表示,2009年以来,印度一共对中国发起了23起贸易救济措施,总金额达24亿美元,增长的幅度非常大。为妥善处理这些贸易的纠纷,商务部已派出代表团赴印度进行交涉和磋商。针对印度的保障措施调查局提出对中国产的纯碱实施一年特保措施的建议,目前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正在进行积极交涉。
对此,李健表示,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与发展中国家存在越来越多的竞争关系。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