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商去而复返、采购商数量回升、成交额显著上扬,这些频频传递的回暖信息都预示着,饱受外需萎缩之苦的中国外贸初现转暖迹象。但全球需求并未出现根本性好转,全年外贸形势依然严峻
被称为外贸“晴雨表”的第106届广交会15日开幕。
第一期于10月19日顺利结束。在为期5天的一期展会中,境外到会采购商共计9.2万人,比今年春交会增长11.4%,比去年秋交会增长5.4%;累计出口成交155.8亿美元,比今年春交会增长19.6%,比去年秋交会下降5.3%。
境外到会采购商和出口成交实现“双增长”,让人充分感到了外贸的融融暖意。
采购商到会踊跃——人气旺多了
走进广交会现场,“人气旺多了”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据一位“老广交”介绍,受危机影响,上届展会客商减少很多,有的展区经常两部电梯只开其中一部,而这次入口处排长队的景象又再次出现。
作为我国外贸出口大省之一,江苏在这届广交会上推出了一批“新面孔”——江苏交易团秘书长朱宝荣说,本届广交会江苏团中有120多家企业是第一次来;上届曾缺席的一些企业也重返交易会,许多企业上届只愿意要两三个展位,这届却申请要六七个展位,甚至更多。
据广交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陈朝仁介绍,本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到会踊跃。其中,除了亚洲、美洲和大洋洲到会客商保持稳定增长外,欧洲客商到会14906人,与今年春交会相比,人数增38.3%,增幅引人注目。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效果?在采访中,一些全球采购巨头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加大了它们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美国最大的工具邮购企业中央采购公司负责人郭青昔说:“目前公司经营的商品中80%来自中国,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价廉物美的"中国造"吸引了很多原来买"洋品牌"的美国消费者,公司因此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此外,走在展馆内,还经常可见来自新兴国家采购商的身影。TCL海外销售经理郝义说,公司二季度海外市场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中东和南美市场,“我们正在调整战略,新兴市场将成为公司海外业务的新增长点。”
对于外需转暖,经历过寒冬的国内出口企业最有发言权。“最恐怖的时候是去年底,当时连续两个月没接到新单。”安徽
江淮汽车公司负责国际营销的主管李生彪说,“今年4月份以来出口开始缓慢回升,现在单月出口能过千台。”
成交额显著上扬——外贸拐点隐现
本届广交会一期成交情况向好,无论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成交额都比上届有较大幅度增长。
机电产品成交134.5亿美元,占比86.4%,比上届增加20%。其中,家用电器依旧是成交主力,成交53亿美元,占比34%,比上届增长11.7%。电子消费品成为增幅最大的出口商品,共成交12.6亿美元,比上届增长62.9%。
“机电产品占我国出口总额近六成,其回暖迹象对外贸总体走势影响明显。”广交会新闻发言人陈朝仁说。参展商去而复返、采购商数量回升、成交额显著上扬,这些都预示着饱受外需萎缩之苦的中国外贸正迎来曙光。面对频频传递的回暖信息,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乐观地预测,今年年底前中国出口有可能出现“拐点”。
行业“冷热不均”——难言根本好转
尽管复苏的春风扑面而来,但不少参展企业的感觉是“谈不上根本好转”。事实上,不同行业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这种“冷热不均”现象折射出经济复苏仍“乍暖还寒”。
今年前8个月,
五矿化工产品出口降幅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钢材、成品油、阀门、初级塑料等非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大,贸易量减少是造成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现在很多竞争力较弱的出口企业都退出了市场。”中国五矿化工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李晓妮说。
“现在江淮汽车每月的出口量只恢复到市场好时的25%。”李生彪说,“此次广交会上的意向订单也不太理想,订单偏小、偏短的情况没有根本好转,许多客户来了直接就问最少能做多少,价格也一压再压。”
针对目前有限的复苏,许多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近期订单的增加有些是海外客户在补库存,而非新增需求。当补库存完成后,可能又陷入“订单荒”中。
当前,美欧等一些经济体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消费也持续低迷,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风潮更已成为阻碍复苏的“拦路虎”,全球经济复苏过程还有不确定性,外贸面临形势依然不敢轻言乐观。
(综合本报记者贺林平、李刚和新华社记者雷敏、王攀、王希、陈先锋报道)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