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通胀压力最有可能通过资产价格向要素价格传递。所以,要优先关注资产及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和波动的风险。只要预先做好引导和应对预案,2010年有条件争取经济适度增长(8.5%)和物价温和上涨(3%—4%)的较好局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 陈昌盛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三季度数据一发布,使8月份就形成的乐观情绪得到进一步强化。
随着国际经济的基本企稳并开始缓慢回升,相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成为明年更大的不确定因素,也是明年经济运行中大家关注的焦点。
物价毕竟是货币现象。由于今年空前的信贷投放,货币增速创1997年的新高,成为明年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首推力量。根据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CPI之间的长期关系,CPI走势滞后M1约6—8个月。M1和CPI分别于2009年1月和7月触底,预示CPI将持续回升,特别是当9月M1增速超过M2,释放出了货币活化更明显的信号。大家似乎也没有找到什么支撑因素,可以说服自己这种历史规律将会被打破。
其实,货币宽松只是通胀形成的必要条件。自1996年以来我国M1与CPI之间关系虽然方向上稳定,但幅度上并不确定,高速增长的货币并非一定导致高的通货膨胀(CPI超过5%)。其中,有四次M1超过22%以上的水平,但单月CPI超过5%只有两个阶段,而且真正形成明显通胀压力却只有2007—2008年一次。宽松的货币条件好比高位蓄水的水池,能否形成明显通胀,还要看总供求关系的矛盾程度,以及国民经济中是否存在明显的短板行业(供给弹性小或需求弹性大的行业)。我国历史上发生明显通胀的时期,都是实际增长率明显高于潜在增长率的时期,而且通胀压力往往从一些短板行业率先启动,例如煤电油运、食品等。
基于对明年投资、消费增长超过今年的可能较小,出口增长幅度也不会太大的谨慎看法,我们认为明年来自总需求的压力将不突出,而且可能会存在一定产出缺口。所以,明年的通胀压力关键看短板产业或产品,以及外部因素。短板行业加上强成本传导能力,往往会成为过多货币追逐的对象,使得相关要素价格快速提升。部分人认为当前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总体供大于求,并以此断定通胀不会发生,也未必站得住脚。例如,钢铁是我国长期认为产能过剩的行业,但是在屡次通胀中它涨幅却很大,其体现的更多是周期性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而且该产业自身成本传导能力较强。2007年末至2008年初那场全球性通胀,不是也发生在全球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吗?
在全球分工条件下,明年物价上涨的幅度很大程度上还要看以下两大因素:第一,美元贬值及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程度。根据美国历次危机经验,随着美国国债规模攀升,当10年期与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差再度缩小时,美元汇率可能呈持续贬值趋势。由于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与美元走势高度负相关。美国国债规模短期内难以下降,美元可能会步入新一轮贬值周期,相应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持续上升,甚至少量的增量需求都可能快速推高其价格。第二,资金转移及热钱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危机爆发后,国际资金出于避险的目的,美国国债、黄金等具有避险特性的资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呈现持续升值态势。当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为了获取更大收益,这些资金将转入大宗商品或者高成长的新兴市场。最近几个月我国外汇储备中不明资金流入在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趋势。以上因素如果发生快速变化,则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将明显增加。
明年的物价驱动力和走势会与2007年的情况有所不同,通胀压力最有可能通过资产价格向要素价格传递。所以,关注明年是否会发生明显通货膨胀,要优先关注资产及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和波动的风险。只要预先做好引导和应对预案,2010年有条件争取经济适度增长(8.5%)和物价温和上涨(3%—4%)的较好局面。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