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层对通胀预期表态耐人寻味
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管理通胀预期。
耐人寻味的通胀预期
“决策层终于开始表达对通胀的关注。”搜狐博客博主温克坚慨叹道,“表面看来,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显得很光鲜,不过问题是通过大量的货币投放为特征的投资驱动带来的增长,有一个难以承受的特别账单:通货膨胀。最新的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已经达到29%,为自1997年以来的最快速度。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今年以来的巨量货币投放,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博主刘彬表示,在真实通胀尚未形成前,对通胀预期进行干预,进而改变居民的心理预期,不失为灵活的政策选择。他分析指出,由于产能过剩,PPI和CPI同比数据一直为负,通货膨胀尚没有出现。但近几个月来,CPI和PPI环比指标已经出现正增长,其中CPI环比数据在7月份持平之后,8月份、9月份都出现了上涨,这预示消费物价同比数据将很快出现拐点,变为正增长。一旦这一指标为正,社会对物价上涨的直接感受将会加强。如果居民对物价上涨形成强烈预期,则会形成群体抢购行为,加速物价上涨,进而实现通货膨胀的自我实现,也就是从预期通胀,变为真实的通胀。
货币政策是否将转向有争论
决策层对通胀预期的关注,直接引起网民对货币政策是否将转向的争论。
署名“铜豌豆”的博主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好像那高高亮起的绿灯那样给人信心,从这个角度看,过早谈论转变信号可能不利于经济发展。但是,如果这盏绿灯持续地亮着,那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酿成灾难。“铜豌豆”提出货币政策应收紧的四点理由: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固化了本来就不优的经济结构;二是资产炮沫明显浮现;三是宽松货币政策信号的指导性明显减弱;四是周期性调整的窗口容易错过。
但是,多数网民则表示,货币政策近期收紧的可能性不大。
博主“竹宝”分析认为,在经济仅仅初步实现“V型”增长的背景下,央行不太可能即刻扭转货币政策的方向,一来这样会提高企业的贷款成本,二来货币价格上涨将减少扩大投资的刺激。相信在未来一定的时段内,央行仍将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来演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搜狐博客博主“易鹏”预测称:“货币政策真的发生转变,应该在明年的两会左右。因为此刻,四季度快过一个月,按照惯例,四季度的新增贷款,一般占全年的比重很小。所以不需要在这个时候再去关货币政策的水龙头。而到元旦、春节期间,这个时候,投资,出口往年占的全年比重也比较小。只有等到开春后,货币政策的掉头正是时候。只是掉头的力度如何,是否多种金融政策工具齐上,还是只上部分,那就要看那个时候,世界和国内经济的发展情况了。”
汇率手段才是治本之道?
博主“discommode”认为,目前来说,“从紧”是必要的,但只能是权宜之计,监管部门和市场不能过多寄望于通过货币紧缩这种对冲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通胀问题。“‘从紧’只能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并以此为加快结构调整赢取时间,若要治本,仍需截断流动性根源以及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从紧只是筑坝,而汇率则是通胀源头,否则,流动性过剩就难以放缓。”
过去几年来,中国外贸顺差以及资本项目顺差大幅增长,抑制效果不太明显,问题在于人民币汇率相对非美货币贬值以及外贸产能过剩,大量货币发行和转型期间的要素价格改革酝酿了一定的通胀。“discommode”在博文中指出,当前通胀“老虎”已经“出笼”发威,如果不提高汇率以降低“老虎”的生命力,那么,提高利率,只能是跟着“老虎”跑的箭,在汇率动力不止的情况下,利率难以追上通胀,等到“老虎”筋疲力尽被利率之箭射死时,整体经济也就可能陷入萧条。因为作为总量概念,不管是减少货币供应量还是提高利率,货币紧缩都是对整个经济体的紧缩。
当前之中国经济,面临的是稳定就业、抑制通胀、经济转型的三个相互存在矛盾的任务。将转型列为首位,力推价格改革,这意味着资源和劳动力的价格将持续上涨,会助推通胀。“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资源和资产价格刚性上涨,如果汇率不动,外汇占款又奔腾不止,那么货币紧缩政策对抑制通胀很难起到作用。”博主认为要在推进结构转型的环境中抑制通胀,只能求助于汇率手段。
(本报记者张小洁肖婧整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