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记者 胡军华
2009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全年收购各类政策性粮食和油料8937万吨,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17%左右,创下历史新高。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大量收购粮食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粮食市场还将以市场机制为主。
政策性粮食收储量猛增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亿吨,比上年增长0.4%,连续6年增产;粮食连续丰收的同时,中储粮收购的粮食和油料数量也创下新高。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2009年,中储粮先后在全国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籽主产区收购各类政策性粮食和油料8937万吨,其中小麦4091万吨、稻谷1117万吨、玉米2748万吨、大豆492万吨、油菜籽489万吨,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6.8%。
记者获得的数据表明,2005年,中储粮政策性收购的粮食品种只有稻谷一项,收购数量为226亿斤,到了2009年,政策性收购粮食品种扩展到稻谷、小麦、玉米等五种,收购总量为1787.4亿斤,增长7.9倍。
农民增收400亿 吉林粮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笑然对记者表示:“2009年国内粮食价格比较低,出于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的考虑,中储粮大量入市收购粮食。以大豆为例,2009年上半年,进口大豆价格低的时候每吨只要3100元,国家制定的大豆收购价是每吨3700元,每吨比进口大豆高出600元;美国玉米价格当时每吨只有1300元~1400元,国家制定的玉米收购价格是每吨1500元,也高出国际市场价格。”
除了大豆和玉米,为增加种粮农民收入,2009年白小麦和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斤0.87元和0.83元,提价幅度分别为13%和15%,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分别提高到每斤0.90元、0.92元和0.95元,提价幅度分别为17%、16%和16%。
较高的收购价格给种粮农民带来了实惠。根据中储粮披露的数据,中储粮系统的粮食收购让农民增加收入190多亿元;而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日前表示,2009年全国粮食经营企业通过执行收购托市等政策,促进农民增收400多亿元,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华粮网研究员郭清保对记者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
国农a>产品的价格一直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种粮收入有限,而房地产、制造业等利润较高,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扩大收购量,目的就是消除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一些地区在试行土地流转后,由于粮食种植效益不高,越来越多的土地用来种植回报比较高的经济作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也能够增强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市场机制仍唱主角 刘笑然认为,2009年国内政策性粮食收购量大增只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段现象,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粮价大跌,需要保护农民的利益,目前国内的粮食库存量已经可以满足宏观调控的需求,国家要长期保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应该进一步完善粮食收储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008年~2009年,中储粮在东北收购了700余万吨大豆,至今仍有约500万吨没有销售出去,每斤1.75元的收购价虽然保证了农民的收益,但是增加了食用油加工企业的成本,拍卖屡屡遇冷。2009年11月公布的新一轮大豆和玉米临时收储总结了上一年的经验,除中储粮外,为数不少的国内食用油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都获得了粮食收储资格,并获得一定额度的补贴,政策性粮食收储不再是中储粮的“独家专利”。
从资金的角度来说,大量进行政策性粮食收储也面临很大压力。以2009年收购的五大粮食品种数量和收购价格计算,占用资金总额在1600亿元以上,郭清保表示这意味着粮食收储价格并不能无限上涨,数量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已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