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人物 > 商界面孔

"中国首善"陈光标回应质疑:希望更多人跟学作秀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1月26日09:09
主持人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陈光标资料图

陈光标和堆积如山的人民币

  相信这两天您已经通过电视熟悉了这样一张照片,这张照片里面首先吸引我们眼球的就是那堵用钱垒起来的墙。站在墙后面的这位企业家叫做陈光标,他被誉为是中国内地捐款 数额最大的企业家,陈光标将把四千多万的钱,准备在最近发放给新疆、西藏、云南、贵州还有四川的贫困家庭。那么站在墙内的陈光标,到底他意欲何为?我们又如何看待他的这种举动呢?

  (播放短片)

  解说:

  10万元钱一块砖,整面墙330块砖,共计3300万元。几天来,这张照片实在是有些刺激。

  陈光标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

  总共1.68米高,3.8米长,就是这么多,和银行打过招呼以后,他是通过四天的准备,对银行来说也是第一次摆这么多的现金。因为我认为慈善是让老百姓、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叫慈善。

  解说:

  这就是新年伊始陈光标做出的又一惊人之举,用个人的名义募捐,善款全部直接发放给被救助人,这面人民币堆砌起来的墙,就是陈光标募捐到的部分善款,3300万现金,加上没有亮相的支票,一共是4316万元。

  陈光标:

  8号那一天,在全国企业组织了一个论坛上,我当时倡议,陆陆续续就有近五百名的爱心人士参与和报名,最少捐到10块钱、20块钱,还有普通的老百姓、公务员、企业家。

  解说:

  三天前,在工商江苏分行的会议室里,陈光标向公众展示了这些捐款,陈光标本人此次也捐款300万,这些现金在现场被装到近8万个红包里面,每个红包从一千到两千元不等,现在几十名捐款人,已经陆续带着这些红包,前往西部的新疆、云南、西藏、四川等贫困地区发放,而陈光标本人今年的春节,他会和家人到新疆、西藏和贫困家庭一起过年。

  陈光标:

  捐助对象,我们现在已经分成小组,在逐步发放,昨天到了四川、云南,还有新疆,已经有他们去了,也是根据地方部分政府的了解和老百姓了解,什么地方需要帮助,我们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做调研工作。

  解说:

  如此高调,和我们一向讲究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看上去不大符合,陈光标的这一新年善举,很自然地面临着毁誉参半的结局,作秀之说也就不胫而走,对此,陈光标坦诚作这种秀挺好。

  陈光标:

  我希望更多的人来跟学作秀,因为跟我学作秀了,有更多的人也得到帮助了,拿真金白银来作秀,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及时得到帮助。

  解说:

  一个高调的企业家,一场高调的慈善活动,一笔数额不小的善款,几万个受助的家庭,在直接的眼球刺激过后,很多人可能会逐渐忘记三天前的这场秀,然而我们还是想思索,陈光标为什么总是会选择这样直接的慈善,是主动慈善还是无奈之举,而这样的慈善之举,究竟是够简单、够直接,还是说太简单、太直接?

  主持人:

  今天我们请到的特约评论员是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杨主任,看完刚才的短片,陈光标自己也说了,我这是作秀,那么作秀对于慈善事业来说,到底我们把它看成进步,还是退步?

  杨团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是觉得陈光标这个做法还真不能够说就是作秀,我以为他确实想要建立一个什么呢?就是在中国现在这个社会下,建立一个透明、公开的到底地标。他用他自己的这种方式,因为他以往也做过,我们还记得上一年的时候,在春节期间,他就发放捐款,然后这一次他又搞了这么一个整个募捐行动,以个人名义搞募捐行动,有五百多名企业家,还可能也有平民,都相应他的号召,来做这个事情。在中国社会,作为一个公民,他可以有这样一种号召力、权威,建立公开、透明的慈善。

  主持人:

  他做这种事当然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他这种方法,如果相对于现在有更完善的慈善方法,我们显然不能把他看作进步。

  杨团:

  这个事情从两面说,一方面他的目的、目标,他想要建立透明、公开的标准,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于慈善要怎么去做。另外一方面,我也感觉到他实际上是代表了一种社会风潮,这种社会风潮不相信政府,也不相信慈善机构可以把慈善做好。我们现在有大量的慈善机构在做这个工作,政府也在给低保的家庭发放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津贴,但是他对于这些抱有很大的怀疑态度,不单从他这次做的,以往他的行动和他所讲的话里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方式,聚集四千多万,然后采取发春节发红包的办法,这样发下去。这样一种方式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社会的一个信任机制需要好好地考虑,它出了什么问题,另外一个就是社会组织的机制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但是我也觉得这里头也还有一点是值得特别提出来表彰的,就是陈光标实际上是在做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群体,一种以他个人的权威,来号召社会组成一个志愿者网络,特别是这里有不少企业家。

  主持人:

  刚才杨主任说到一个问题,可能现在社会失去了某种信任,但问题是大家为什么对于陈光标提出来的倡议,他振臂一呼就能够响应者甚众,我们来看看陈光标是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播放短片)

  解说:

  陈光标是一个有钱人,和大多数有钱人一样,他的成长经历符合许多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草根企业家的命运轨迹。比如出生贫寒,有着一段以饥饿和贫困为主题的童年。

  陈光标:

  我小时候家里面特别贫穷,我姊妹五个饿死了两个,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是饿死的,我们老家人都知道。我们家后来五口人住着不到40平方米的茅草房,现在还保留着,我在里面生活了16年。小时候,真的特别渴望得到别人来帮助我。

  解说:

  17岁成为少年万元户,然后遭遇变故,在一桩面谢生意中,被人骗得血本全无,然后在善良的老乡帮助下,依靠贩粮重新崛起,直到富甲一方、名胜赫起,这是媒体叙述中的陈光标,但是如果没有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那次义举,陈光标的人生传奇也许只会淹没无数成功企业家的自传里。

  陈光标:

  这是千年不遇的大事情,其他股东什么话都没有讲,都支持,我们不但要捐钱,还要支持陈董事长的决定。

  解说: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到36小时,陈光标就带着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工程机械,从江苏、安徽两地日夜兼程开到了四川地震灾区。

  陈光标:

  拿个三五万块钱装在口袋里,碰到灾民就发,从下午四点钟发到晚上大概一点钟,那天下午就发了十多万。

  解说:

  2008年慈善排行榜上显示陈光标在2007年的捐款总额达到1.8亿元,用媒体的话说,陈光标虽然不是中国首富,但却是中国首善,值得注意的是,身兼无数慈善头衔的陈光标,也是江苏省慈善总会的副会长等多个慈善团体的负责人,这种真金白银的直接捐款方式,却与慈善组织的捐助方式显得格格不入。

  陈光标:

  第一,不是说不信任慈善组织,我们是信任慈善组织的。第二,我心里面看到的就是全国那么多弟兄,需要帮助的人太多,把钱确实送到看着那些非常需要帮助的人手上,让他心里面感受到快乐的感觉,我是这样想的。

  解说:

  尽管饱受争议,但高调的慈善行为的确为陈光标的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根据我捐款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这说明生意越好,捐的越多,得到的越多。2009年,我不但没有裁员,我们公司还招聘了600多人,我的人均工资大概在3600元,我感觉到好人有好报,对社会的回报,社会无形也对我的回报。

  主持人:

  杨主任,有一个细节,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每次陈光标号召人们捐款的时候,他总是用企业家陈光标,似乎没有见到过他用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的身份号召捐款,您觉得这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他用副会长的身份要求大家响应他的呼吁的话,您觉得响应者还会这么多吗?

  杨团:

  他本人身份就是企业家,作为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只不过是兼职。

  主持人:

  但是他做的慈善事业。

  杨团:

  他做慈善事业,他用他企业家的身份去做捐款,我以为这是最妥当的,因为这毕竟是他本身最主要的身份,至于兼职是为慈善事业做一点贡献,我相信他给慈善省慈善会一定也有不小的捐款。

  主持人:

  杨主任,您说陈光标振臂一呼应者众,还是说我们体制内的这些慈善组织振臂一呼响应者众?

  杨团:

  显然是前者,已经看到了这个现象。

  主持人:

  什么原因导致?您刚才说到一个信任问题,那为什么我们信任一个企业家呢?

  杨团:

  我以为这是我们慈善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慈善发展的初期阶段的时候,我们一般更多的相信公民个人的高尚道德品质,所以像陈光标在地震当中所做出的这样一个常人很难做出来的壮举,不是一般的带着什么吃的、喝的和资金,而是一下子120个工人、60台车,他非常明白他到前线做什么。

  主持人:

  信任建立在他这个人品德的基础之上。

  杨团:

  这个人有远见卓识,在抗震当中,今天想起来,他当时做的决策都是很了不起。

  主持人:

  他的远见卓识是什么呢?

  杨团:

  他的远见卓识,知道前线需要什么,知道一线应该需要我去给他贡献什么,他就去做什么。

  主持人:

  他的远见卓识是否体现在他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做慈善事业,把慈善事业做大这一点上。

  杨团:

  我以为现在所谓有人说他作秀、高调就是这个,当他觉得慈善默默无闻地去做,不能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慈善、参与慈善,那是不利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他就这样高调地去做,其实他高调地去做,是在树立透明、公开的道德地标,所以就这一点上讲,他也是有思想、有目标的。

  主持人:

  可能大多数人把自己的信任系于陈光标身上,是初级阶段。问题是下一阶段在我们国家做慈善事业的时候,又应该如何把这种信任系于一个组织、一个制度呢?我们的解剖稍候继续。

  (播放短片)

  解说:

  作秀,一是指表演演出,二是指展览宣传,三是弄虚作假装样子骗人。昨天大富豪陈光标的这场慈善秀肯定不是第三种,真金白银,四千万人民币,没有人敢质疑陈光标的动机,但是设计一场秀,总要表达一些题外之意。陈光标为什么要设计这场高调的慈善秀?他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呢?

  和陈光标用一捆捆的人民币堆积出的钱山相比,这座建设中的新农村大楼近期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总投资25亿元,高328米,世界村级第一高楼,中国排名第八的摩天大楼,江苏华西村从来不缺少大手笔。看着这座即将竣工的摩天大楼,在感叹华西人气魄的同时,也使我们深切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眼下的中国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马建堂国际统计局局长:

  不管中国经济总量在去年处在第几位,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我们人均GDP,仍然是百位以后,人口多,底子薄,相对资源少,贫困人口多,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一天一美元的收入这个标准,中国大约还有1.5亿贫困人口。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国情。

  解说:

  国情、现实,东部西部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不同人群的差距,使得慈善事业在眼下中国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观众。面对已有的各种慈善方式,在首先鼓掌的同时,我们也越来越困惑,还有没有比我们看到的这些秀更好的方式。“敬天敬地不如敬金书”,这是流传在山东东明县武胜桥乡玉皇庙行政村的一句顺口溜。2008年年底,这个村的支部书记王金书做出一个决定,拿出自己连续三年的企业分红2.5亿元,为村民无偿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玉皇新村,这样的行为虽然没有陈光标张扬地摆上桌面真金白银让人惊奇,但也足够让人感叹。而在网络上键入“为村民盖别墅”这样的关键词,你会发现类似的做法还不只这一两个事例。今天,人们对于陈光标的议论集中在他的做事风格上,而对于给农民建别墅,则被很多人看作是过度慈善。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催生出了一个慈善元年,当人们的爱心被激发,当人们的财富已经不再独善其身,传统的慈善也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来,慈善的核心是什么,慈善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慈善方式?

  主持人:

  刚才在短片的结尾,我们一下子提出了三个“为什么”,接下来我们就听听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处处长郑远长接受《中国之声》的采访。

  ] (播放短片)

  郑远长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处处长: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透明与社会公众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包括透明的一些方式方法,所以一方面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一方面恐怕不仅仅是法律法规,还涉及到我们信息公开透明,怎么来做,怎么来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什么渠道来公开,要形成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国家的慈善法已经提交给国务院,在国务院法制办组织修改,去年年底征求了各个省和各个部委的意见,今年进一步修改。慈善的法律法规现在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一件事情,也是提到了议事日程上的一件事情。什么是慈善组织,募捐的管理,税收优惠的有关条款,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法律的责任义务,都有了。

  主持人:

  杨主任,刚才我们在短片里面也提到了一个慈善法的问题,这个法律一旦出台实施之后,对于规范我们国家的慈善实业有什么样的作用?

  杨团:

  我相信会有很大的作用,首先现在对于慈善组织已经有了一些法律,比如说像基金会法律里头的非公基金会已经可以成立,另外对于民办非企业单位,也已经在放开标准,所以像这样一些工作,在慈善法建立以后,都会把它梳理得更清楚。

  主持人: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要问你,刚才我们看到短片里提到很多细节,陈光标将带着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织,下到基层,他把自己募集上来的钱,用他们自己做调研的方式走街串巷去发,他们这种方式和专业的体制内的慈善组织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哪个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杨团:

  我觉得当然是后者,如果来评估一下陈光标所组织的行为,他的动机是好的,他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利用春节的期间去做这些事情,我觉得这个行为也是可以称道,特别是企业参与,但是如果我们来进行一个科学评估的话,那么第一从直接度上来讲透明公开可能这个部分得分是比较高的,但是对准度来讲很难说,对准度就是你是不是给哪些真正需要慈善捐助的低保对象。

  主持人:

  但是我自己旁观者,我相信他,因为我看得见这个过程。

  杨团:

  对,你相信他,他也有可能和地方政府有结合,但是这里的对准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又是外人到另外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对准度的问题可以怀疑。第三,精准度,或者精确度,因为对象又是不一样,我们现在对低保对象都要了解他们的收入情况,然后分门别类地处理,另外还有残疾人,非残疾人,重残的和轻残的,有很多很复杂的问题。

  主持人:

  所以未来像陈光标这次这种组织方式值得倡导吗?

  杨团:

  我认为不值得倡导。我以为我们要从传统慈善走向现代慈善,就要从个人慈善走向组织慈善。 (来源:央视《新闻1+1》)
责任编辑:侯力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