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低价股俱乐部扩容 A股将迎仙股时代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011年01月23日16:04
  继2004年、2008年之后,A股市场再度陷入悲观脆弱时期。随着国电电力(600795,收盘价2.94元)、京东方A(000725,收盘价2.96元)相继跌破3元,以及“低价股俱乐部”的持续扩容,市场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低价股”这个特殊族群,甚至引发对“仙股”的审视与思考。

  在全 流通、创业板、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完善资本市场的重大举措的相继推出后,A股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运作,垃圾股的生存空间也正在愈收愈窄。此番低价股的扩容仅仅是个股股价估值的简单轮回,还是意味着市场成熟后,低价股价格的真正回归?A股会否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仙股”群体?

  历史回顾

  A股史上“仙股”两度现身

  “仙”,是我国香港居民对英语“cent”(分)的译音。“仙股”,就是指股价已经低于1元,只能以分作为计价单位的股票。在美国股市上,如果股票的价格长期低于某一价格就会被摘牌。

  “仙股”之说,最初源于我国港股,而在A股市场,由于股指期货推出之前缺乏做空机制,借壳重组频发导致垃圾股反复被爆炒,近20年来,沪、深两市股价低于1元的情况并不是十分常见。

  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历史上只有两次出现过“仙股”。

  最早成“仙”的是挣扎在退市边缘的*ST达曼。2004年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ST达曼跌破1元面值,成为沪深两市首只“仙股”。

  接下来就是在上一轮大牛市启动前“最黑暗的黎明”。2006年8月29日,S*ST精密在此前盘中跌破1元面值之后,当日以0.95元的跌停价报收,宣告成“仙”。

  实际上,如果以收盘价低于1元作为判定标准,自2004年12月30日*ST达曼以0.96元跌停价成为A股市场第一只“仙股”以来,沪深两市历史上共有16只股票沦落为 “仙股”;而如果仅考察最低股价,这个数字将扩大到30只。这些股票中有14只被终止上市转而进入三板市场,截至目前,仅有S*ST云大通过被太平洋借壳回到主板市场。

  大量垃圾股难成“仙”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底的“漫漫熊途”也造就了大量“1元股”的重生,但跌破1元却显得相当艰难。

  2008年9月初,ST梅雁ST厦华最终收于1元区间。同时加入“1元股”阵营的还有*ST夏新。而截至2008年9月5日收盘,沪深 A股5元以下的个股共达583只,占交易股票的38.66%,A股平均股价降至7.751元,其中3元以下个股有71只;低价股前12名均为ST股,ST 深泰、*ST昌鱼距“1元股”也仅一步之遥。

  回顾历史,最早出现“1元股”是在1994年,当时市场极度低迷,以上海石化为首的30余只股票价格不到2元;其后,市场在1998年和 2002年曾几度出现“1元股”,但随着几只“1元股”的无奈退市或重组成功,“1元股”一度绝迹;再到2004年6月,*ST广夏和*ST吉纸率先跌破 2元,开启了新一轮熊市的“1元股”时代,随后越来越多的个股步其后尘,加入“1元股”行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1元股”遍地开花,甚至出现1元以下的 “仙股”。2005年,“1元股”的数量达到50多只;2008年,1元左右的股票也多达数十家,但所幸并没有再次出现低于1元的“仙股”。

  如今,截至1月21日收盘,沪深两市“2元股俱乐部”成员有农行、国电电力和京东方A,而低于4元的个股则多达39家。

  A股缺少“仙股”土壤?

  众所周知,短期看,股票的价格与发行价有关,但长期看与发行价无关,价格的波动与价值基本趋于一致,这就是好公司股价持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当股票背后的公司被掏空时,股票的价格总是会向零价值靠近 (当然上市公司没有退市前还有壳价值).

  为什么沪深A股历史上始终鲜见1元以下的“仙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

  一是过去股改前没有全流通,大股东的股票(法人股)在任何价位都逃不了;二是公司上市相对较难,壳资源价值相对高些;三是投资者对股票的绝对价格认识不深,只要股价低就会买,导致低价股长期跌不下去,而上市公司长期忽略对投资者的回报也导致二级市场博取价差成为一种常态;四是市场缺乏做空机制。

  不过,现在上述四方面因素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全流通,大小非解禁之后的套现频频发生;二是新股发行持续快节奏,上市已经不再是难题;三是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可供选择的股票越来越多;四是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做空工具都已经相继推出。

  然而,一位市场人士也提出,沽空机制并不是垃圾股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国外的大多数小市值股票是不能沽空的,沽空机制仅对大蓝筹的估值影响相对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整体估值中枢的下移也将间接传导到小市值品种,随着市场价格“水分”被拧干之后,公司自身的价值也将逐渐“水落石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某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大量绩差股、垃圾股是国资委旗下的资产包袱,因此放任公司走向退市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可能还看不到这类股票成“仙股”。

  实战意义

  低价股扩容或不只是轮回

  近期国电电力等“2元股”的出现,无疑是市场的悲哀。不仅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2元股”的出现,折射出市场估值回归的必然性。但能否因此理解为市场估值的简单轮回呢?

  实际上,早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就有不少市场人士纷纷预言A股市场将出现“仙股”。理由很简单:股改之后,市场“堰塞湖”得以疏浚,全流通的市场环境已经决定了整体估值水平的下降,而随着股指期货这一做空体系的建立,做多已经不再是投资者的唯一选择,做多与沽空机制的完善必然使得整个市场估值体系面临重新“洗牌”。

  对于大量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来说,公司本身并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投机盛行的背景下,估值扭曲似乎成为一种常态。但这类个股又往往容易成为“借壳”对象,一旦重组后华丽转身,其股价则一飞冲天。

  然而,刚刚过去的2010年,沪深两市已经成功实现349家公司首发上市,借壳上市的不过寥寥数家。一位投行人士透露,过去IPO可能需要排队两三年才能上市,但现在只需要七八个月了。当“借壳上市”不再是众多企业谋求上市的一大选择,“壳资源”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目前A股市场已经没有真正的壳资源。”

  当年,7000万投资者付出超过万亿市场的代价后,A股迎来了股改;而“大小非”纷纷上市流通,同样使市场付出了巨额的代价:股指跌幅高达62%,市值缩水超过18万亿。而创业板、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等陆续推出之后,A股市场必将逐步与成熟市场实现接轨,股价的另一次重整将不可避免。

  如此看来,从1994年到2008年再到如今,低价股的重现或许不再只是简单的估值轮回。

  三因素催生低价股

  如果说,非要为低价股为何低价给出一个原因的话,完全可以用业绩差来概括。但并不是所有业绩差的公司,股价都会相对偏低。价格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公司自身的价值所在。除了连续性亏损,这些公司的净资产已达非常恶劣的情况,有的甚至已经资不抵债,但其股价仍始终没有出现“仙股”价位,并且在其后的行情中还经常性地“表演”。

  通过对过去几年多次滑落至低价族群的个股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不外乎三大主要因素:

  首先,行业因素。纵观曾经出现的低价股,大多数公司主营业务集中于传统行业,部分行业甚至逐渐进入了衰退期。如*ST源发(600757,前收盘价7.35元)、ST二纺(600604,收盘价5.95元)属于传统纺织服装行业;美达股份(000782,收盘价6.64 元)、新乡化纤(000949,收盘价5.73元)、吉林化纤(000420,收盘价8.74元)等公司均属于化纤行业。随着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行业自身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公司凭借自身持续性经营和实现盈利的能力面临挑战。

  其次,公司因素。除了行业性因素之外,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是一大关键问题。当初的*ST石化(000013)属于石化行业,但是在石化行业整体转暖情况下,公司的经营业绩却出现大幅度亏损,净资产一度变成了-7.45元/股,而2003年底公司涉及的诉讼案件就多达11宗,公司经营、财务和法律等问题成为公司的 “绊脚石”。类似的状况在已经退市或面临退市的公司中不在少数。

  最后,市场因素。虽然市场不至于“放倒”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公司持续快速的股本扩张行为则可能为日后发展埋下隐患。作为沪深两市上市至今总股本增幅第四名,经历反复股本扩张之后的申华控股(600653,收盘价3.26元),总股本由上市时的50万股演变成了如今的17.46亿股,总股本膨胀了3492倍。

  然而,与万科(000002,收盘价8.38元)股本持续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正相关不同,申华控股却遭遇股本扩张之后的盈利能力下滑,摊薄之后的业绩水平还要被大打折扣。2010年三季报,申华控股仅实现1542.88万元的净利润,这与新近上市的“袖珍版”创业板公司相比都显得囊中羞涩,奈何摊薄到17.46亿总股本之后每股收益仅为0.0088元,公司每股净资产也降至1.0021元。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既然可以高送转进行股本扩张,那么对于这类过度扩张而难以为继的公司来说,最好还是“怎么来就怎么去”,股本缩减回去,股价才能更好看。

  但是,某券商分析师也指出,对于大多数业绩比较差的公司来说,持续性盈利能力的改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否则,沦为“仙股”只是时间问题。

  低价股扩容是底部信号?

  就在低价股俱乐部扩容的同时,股东增持、回购甚至上演控股权争夺,一幕幕精彩大戏陆续上演,让投资者仿佛回到了2008年年底那个寒彻入骨的冬天。似曾相识的弱势行情,似曾相识的市场现象,不少投资者开始憧憬着市场已经出现了底部信号。

  2008年11月7日,ST厦华盘中创出1.05元的最低价,距离1元以下的“仙股”仅咫尺之遥。与此同时,还有*ST夏新也仅以几分钱的价差面临成“仙”。

  然而,回顾当时的市场状况来看,作为市场估值极弱标志,准“仙股”的出现似乎已经意味着风险释放趋向充分,疲弱的A股在2008年10月底就悄悄结束杀跌甚至酝酿转机。

  低价股的扩容,往往被投资者认为是市场估值极弱的标志,但它所代表的究竟是股市大幅杀跌的前奏还是尾声?不少投资者对当前市场是临近底部还是出现了转机感到困惑。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低价股密集出现,这只是市场淘汰机制的一部分,预示着底部即将来临。但目前距离历史底部区域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对于目前是否可能成为底部,某私募人士表示,“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作为市场的一个心理指标,低价股的规模值得关注。”

  据统计,截至1月21日收盘,农行2.62元的收盘价距离此前2.52元的最低点还有3.82%的下跌空间;而京东方A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价1.90元下跌空间还有37.5%;国电电力除权后的价格已经创出历史新低,但目前也还没有止跌企稳的迹象。

  此外,1664点时,沪深两市“1元股俱乐部”的股票多达33只,但目前“2元股俱乐部”也只有3个成员。同时,从“破净”情况来看,2008年10月底,几十只个股都出现了“破净”,但目前只有华菱钢铁等6只个股市净率小于1。

  低价股该买不该买?

  有了2008年的历史经验之后,A股市场的参与者们似乎学聪明了。人们总结出,在熊市底部往往低价股丛生、破净股屡见不鲜。然而,大幅调整之后遍地的低价股就更值得买吗?

  众所周知,2008年10月28日的上证指数1664点和2005年6月6日的上证998点是A股市场上两个著名的大底。根据统计情况来看,998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69%和96%,破净个股179只,破净率13.5%;1664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 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为59%和88%,破净个股170只,破净率10.68%。而目前沪深两市的市场状况远没有达到当时的极端情形。

  那么,就以上指标比对,目前选择低价股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假设京东方A再次跌回到2008年时的水平,其21日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1.85元,下跌空间还有37.5%。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资金有限,往往容易产生低价股便宜的错觉,但是买的数量多少与股价并没有任何关系。”而记者身边几位近两年刚入市的新股民朋友也表示,“股价太高了就不想买。”

  “从2元到1元有50%的下跌空间,从10元到5元也是50%的下跌空间。股价高低只能相对于公司自身的估值、业绩和成长性,股价低,但股本大且业绩一般的公司成长性也未必会更好。”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在其看来,电力、钢铁等低价股密集的周期性行业,业绩回落速度往往要比股价回落要慢一些。而对于市净率相对较低的公司来说,是否存在价值还要结合整体市场环境。从长期看,一些行业和个股的业绩会进一步回落,股价还将面临重新估值。但如果这些行业已经被低估的话,应该具有一定的短线机会。

  结束语

  期待成熟理性的“仙股”时代

  不高不低的股价,可上可下的行情,当沪深两市“仙股”目前看来仍是一个传说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大量的绩差股、垃圾股?

  从上证指数1994年的325点到2005年的998点以及2008年的1664点,A股市场有过长达数年漫长的煎熬与等待,也有过超过6倍增长的超级大牛市的辉煌历史,但作为市场成熟和理性的一大标志“仙股”却始终鲜见。

  如今,全流通、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一系列推进市场完善和健全的重大举措已经陆续出台,我们的上市公司还缺少对于回报市场的清醒认识,我们的投资者还缺少对市场成熟和理性的认识。

  回顾A股市场20多年的历史,共有30只个股曾经低于1元。而即便是在二级市场大幅下跌之后退居三板市场,目前金田B3、大洋B1等个股的价格还不到0.1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过每年年底的资产处置、政府补助、财政补贴及银行免息等措施实现了 “保牌”,但是“不死鸟”遭遇反复炒作的背后却是大量绩差股、垃圾股中还有多达51家市净率为负值。

  据资讯统计,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1元以下的股价,2元区间的也只有3家,但是除了51家公司净资产为负值外,还有高达10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1元,42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2元。

  当我们还要支付数倍于净资产的价格去购买公司股票时,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想想公司究竟还有多大投资价值?过去,我们还能期待从*ST延边路到广发证券的华丽转身,我们还能期待从2005年的*ST天颐到2010年的三安光电5年近百倍的巨额收益。但是,繁华过后还剩下什么?一切都将归于寂静。

  前不久,证监会主席在谈及2011年工作重点时提到新三板将是今年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三板扩容,国际板挂牌等后续重大事项的陆续推出,一个崭新的、成熟的、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必然成为今后A股市场的面貌。

  如今,我们完全有必要忘却对市场的侥幸和对投机的眷恋,以成熟和理性的心态坦然面对市场重整过程中又一次的“洗礼”。或许,这一次,低价股的扩容将成为“仙股”之路的开始?

  继2004年、2008年之后,A股市场再度陷入悲观脆弱时期。随着国电电力(600795,收盘价2.94元)、京东方A(000725,收盘价2.96元)相继跌破3元,以及“低价股俱乐部”的持续扩容,市场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低价股”这个特殊族群,甚至引发对“仙股”的审视与思考。

  在全流通、创业板、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完善资本市场的重大举措的相继推出后,A股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运作,垃圾股的生存空间也正在愈收愈窄。此番低价股的扩容仅仅是个股股价估值的简单轮回,还是意味着市场成熟后,低价股价格的真正回归?A股会否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仙股”群体?

  历史回顾

  A股史上“仙股”两度现身

  “仙”,是我国香港居民对英语“cent”(分)的译音。“仙股”,就是指股价已经低于1元,只能以分作为计价单位的股票。在美国股市上,如果股票的价格长期低于某一价格就会被摘牌。

  “仙股”之说,最初源于我国港股,而在A股市场,由于股指期货推出之前缺乏做空机制,借壳重组频发导致垃圾股反复被爆炒,近20年来,沪、深两市股价低于1元的情况并不是十分常见。

  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历史上只有两次出现过“仙股”。

  最早成“仙”的是挣扎在退市边缘的*ST达曼。2004年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ST达曼跌破1元面值,成为沪深两市首只“仙股”。

  接下来就是在上一轮大牛市启动前“最黑暗的黎明”。2006年8月29日,S*ST精密在此前盘中跌破1元面值之后,当日以0.95元的跌停价报收,宣告成“仙”。

  实际上,如果以收盘价低于1元作为判定标准,自2004年12月30日*ST达曼以0.96元跌停价成为A股市场第一只“仙股”以来,沪深两市历史上共有16只股票沦落为 “仙股”;而如果仅考察最低股价,这个数字将扩大到30只。这些股票中有14只被终止上市转而进入三板市场,截至目前,仅有S*ST云大通过被太平洋借壳回到主板市场。

  大量垃圾股难成“仙”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底的“漫漫熊途”也造就了大量“1元股”的重生,但跌破1元却显得相当艰难。

  2008年9月初,ST梅雁、ST厦华最终收于1元区间。同时加入“1元股”阵营的还有*ST夏新。而截至2008年9月5日收盘,沪深 A股5元以下的个股共达583只,占交易股票的38.66%,A股平均股价降至7.751元,其中3元以下个股有71只;低价股前12名均为ST股,ST 深泰、*ST昌鱼距“1元股”也仅一步之遥。

  回顾历史,最早出现“1元股”是在1994年,当时市场极度低迷,以上海石化为首的30余只股票价格不到2元;其后,市场在1998年和 2002年曾几度出现“1元股”,但随着几只“1元股”的无奈退市或重组成功,“1元股”一度绝迹;再到2004年6月,*ST广夏和*ST吉纸率先跌破 2元,开启了新一轮熊市的“1元股”时代,随后越来越多的个股步其后尘,加入“1元股”行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1元股”遍地开花,甚至出现1元以下的 “仙股”。2005年,“1元股”的数量达到50多只;2008年,1元左右的股票也多达数十家,但所幸并没有再次出现低于1元的“仙股”。

  如今,截至1月21日收盘,沪深两市“2元股俱乐部”成员有农行、国电电力和京东方A,而低于4元的个股则多达39家。

  A股缺少“仙股”土壤?

  众所周知,短期看,股票的价格与发行价有关,但长期看与发行价无关,价格的波动与价值基本趋于一致,这就是好公司股价持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当股票背后的公司被掏空时,股票的价格总是会向零价值靠近 (当然上市公司没有退市前还有壳价值).

  为什么沪深A股历史上始终鲜见1元以下的“仙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

  一是过去股改前没有全流通,大股东的股票(法人股)在任何价位都逃不了;二是公司上市相对较难,壳资源价值相对高些;三是投资者对股票的绝对价格认识不深,只要股价低就会买,导致低价股长期跌不下去,而上市公司长期忽略对投资者的回报也导致二级市场博取价差成为一种常态;四是市场缺乏做空机制。

  不过,现在上述四方面因素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全流通,大小非解禁之后的套现频频发生;二是新股发行持续快节奏,上市已经不再是难题;三是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可供选择的股票越来越多;四是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做空工具都已经相继推出。

  然而,一位市场人士也提出,沽空机制并不是垃圾股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国外的大多数小市值股票是不能沽空的,沽空机制仅对大蓝筹的估值影响相对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整体估值中枢的下移也将间接传导到小市值品种,随着市场价格“水分”被拧干之后,公司自身的价值也将逐渐“水落石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某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大量绩差股、垃圾股是国资委旗下的资产包袱,因此放任公司走向退市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可能还看不到这类股票成“仙股”。

  实战意义

  低价股扩容或不只是轮回

  近期国电电力等“2元股”的出现,无疑是市场的悲哀。不仅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2元股”的出现,折射出市场估值回归的必然性。但能否因此理解为市场估值的简单轮回呢?

  实际上,早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就有不少市场人士纷纷预言A股市场将出现“仙股”。理由很简单:股改之后,市场“堰塞湖”得以疏浚,全流通的市场环境已经决定了整体估值水平的下降,而随着股指期货这一做空体系的建立,做多已经不再是投资者的唯一选择,做多与沽空机制的完善必然使得整个市场估值体系面临重新“洗牌”。

  对于大量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来说,公司本身并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投机盛行的背景下,估值扭曲似乎成为一种常态。但这类个股又往往容易成为“借壳”对象,一旦重组后华丽转身,其股价则一飞冲天。

  然而,刚刚过去的2010年,沪深两市已经成功实现349家公司首发上市,借壳上市的不过寥寥数家。一位投行人士透露,过去IPO可能需要排队两三年才能上市,但现在只需要七八个月了。当“借壳上市”不再是众多企业谋求上市的一大选择,“壳资源”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目前A股市场已经没有真正的壳资源。”

  当年,7000万投资者付出超过万亿市场的代价后,A股迎来了股改;而“大小非”纷纷上市流通,同样使市场付出了巨额的代价:股指跌幅高达62%,市值缩水超过18万亿。而创业板、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等陆续推出之后,A股市场必将逐步与成熟市场实现接轨,股价的另一次重整将不可避免。

  如此看来,从1994年到2008年再到如今,低价股的重现或许不再只是简单的估值轮回。

  三因素催生低价股

  如果说,非要为低价股为何低价给出一个原因的话,完全可以用业绩差来概括。但并不是所有业绩差的公司,股价都会相对偏低。价格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公司自身的价值所在。除了连续性亏损,这些公司的净资产已达非常恶劣的情况,有的甚至已经资不抵债,但其股价仍始终没有出现“仙股”价位,并且在其后的行情中还经常性地“表演”。

  通过对过去几年多次滑落至低价族群的个股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不外乎三大主要因素:

  首先,行业因素。纵观曾经出现的低价股,大多数公司主营业务集中于传统行业,部分行业甚至逐渐进入了衰退期。如*ST源发(600757,前收盘价7.35元)、ST二纺(600604,收盘价5.95元)属于传统纺织服装行业;美达股份(000782,收盘价6.64 元)、新乡化纤(000949,收盘价5.73元)、吉林化纤(000420,收盘价8.74元)等公司均属于化纤行业。随着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行业自身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公司凭借自身持续性经营和实现盈利的能力面临挑战。

  其次,公司因素。除了行业性因素之外,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是一大关键问题。当初的*ST石化(000013)属于石化行业,但是在石化行业整体转暖情况下,公司的经营业绩却出现大幅度亏损,净资产一度变成了-7.45元/股,而2003年底公司涉及的诉讼案件就多达11宗,公司经营、财务和法律等问题成为公司的 “绊脚石”。类似的状况在已经退市或面临退市的公司中不在少数。

  最后,市场因素。虽然市场不至于“放倒”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公司持续快速的股本扩张行为则可能为日后发展埋下隐患。作为沪深两市上市至今总股本增幅第四名,经历反复股本扩张之后的申华控股(600653,收盘价3.26元),总股本由上市时的50万股演变成了如今的17.46亿股,总股本膨胀了3492倍。

  然而,与万科(000002,收盘价8.38元)股本持续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正相关不同,申华控股却遭遇股本扩张之后的盈利能力下滑,摊薄之后的业绩水平还要被大打折扣。2010年三季报,申华控股仅实现1542.88万元的净利润,这与新近上市的“袖珍版”创业板公司相比都显得囊中羞涩,奈何摊薄到17.46亿总股本之后每股收益仅为0.0088元,公司每股净资产也降至1.0021元。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既然可以高送转进行股本扩张,那么对于这类过度扩张而难以为继的公司来说,最好还是“怎么来就怎么去”,股本缩减回去,股价才能更好看。

  但是,某券商分析师也指出,对于大多数业绩比较差的公司来说,持续性盈利能力的改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否则,沦为“仙股”只是时间问题。

  低价股扩容是底部信号?

  就在低价股俱乐部扩容的同时,股东增持、回购甚至上演控股权争夺,一幕幕精彩大戏陆续上演,让投资者仿佛回到了2008年年底那个寒彻入骨的冬天。似曾相识的弱势行情,似曾相识的市场现象,不少投资者开始憧憬着市场已经出现了底部信号。

  2008年11月7日,ST厦华盘中创出1.05元的最低价,距离1元以下的“仙股”仅咫尺之遥。与此同时,还有*ST夏新也仅以几分钱的价差面临成“仙”。

  然而,回顾当时的市场状况来看,作为市场估值极弱标志,准“仙股”的出现似乎已经意味着风险释放趋向充分,疲弱的A股在2008年10月底就悄悄结束杀跌甚至酝酿转机。

  低价股的扩容,往往被投资者认为是市场估值极弱的标志,但它所代表的究竟是股市大幅杀跌的前奏还是尾声?不少投资者对当前市场是临近底部还是出现了转机感到困惑。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低价股密集出现,这只是市场淘汰机制的一部分,预示着底部即将来临。但目前距离历史底部区域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对于目前是否可能成为底部,某私募人士表示,“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作为市场的一个心理指标,低价股的规模值得关注。”

  据统计,截至1月21日收盘,农行2.62元的收盘价距离此前2.52元的最低点还有3.82%的下跌空间;而京东方A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价1.90元下跌空间还有37.5%;国电电力除权后的价格已经创出历史新低,但目前也还没有止跌企稳的迹象。

  此外,1664点时,沪深两市“1元股俱乐部”的股票多达33只,但目前“2元股俱乐部”也只有3个成员。同时,从“破净”情况来看,2008年10月底,几十只个股都出现了“破净”,但目前只有华菱钢铁等6只个股市净率小于1。

  低价股该买不该买?

  有了2008年的历史经验之后,A股市场的参与者们似乎学聪明了。人们总结出,在熊市底部往往低价股丛生、破净股屡见不鲜。然而,大幅调整之后遍地的低价股就更值得买吗?

  众所周知,2008年10月28日的上证指数1664点和2005年6月6日的上证998点是A股市场上两个著名的大底。根据统计情况来看,998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69%和96%,破净个股179只,破净率13.5%;1664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 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为59%和88%,破净个股170只,破净率10.68%。而目前沪深两市的市场状况远没有达到当时的极端情形。

  那么,就以上指标比对,目前选择低价股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假设京东方A再次跌回到2008年时的水平,其21日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1.85元,下跌空间还有37.5%。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资金有限,往往容易产生低价股便宜的错觉,但是买的数量多少与股价并没有任何关系。”而记者身边几位近两年刚入市的新股民朋友也表示,“股价太高了就不想买。”

  “从2元到1元有50%的下跌空间,从10元到5元也是50%的下跌空间。股价高低只能相对于公司自身的估值、业绩和成长性,股价低,但股本大且业绩一般的公司成长性也未必会更好。”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在其看来,电力、钢铁等低价股密集的周期性行业,业绩回落速度往往要比股价回落要慢一些。而对于市净率相对较低的公司来说,是否存在价值还要结合整体市场环境。从长期看,一些行业和个股的业绩会进一步回落,股价还将面临重新估值。但如果这些行业已经被低估的话,应该具有一定的短线机会。

  结束语

  期待成熟理性的“仙股”时代

  不高不低的股价,可上可下的行情,当沪深两市“仙股”目前看来仍是一个传说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大量的绩差股、垃圾股?

  从上证指数1994年的325点到2005年的998点以及2008年的1664点,A股市场有过长达数年漫长的煎熬与等待,也有过超过6倍增长的超级大牛市的辉煌历史,但作为市场成熟和理性的一大标志“仙股”却始终鲜见。

  如今,全流通、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一系列推进市场完善和健全的重大举措已经陆续出台,我们的上市公司还缺少对于回报市场的清醒认识,我们的投资者还缺少对市场成熟和理性的认识。

  回顾A股市场20多年的历史,共有30只个股曾经低于1元。而即便是在二级市场大幅下跌之后退居三板市场,目前金田B3、大洋B1等个股的价格还不到0.1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过每年年底的资产处置、政府补助、财政补贴及银行免息等措施实现了 “保牌”,但是“不死鸟”遭遇反复炒作的背后却是大量绩差股、垃圾股中还有多达51家市净率为负值。

  据资讯统计,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1元以下的股价,2元区间的也只有3家,但是除了51家公司净资产为负值外,还有高达10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1元,42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2元。

  当我们还要支付数倍于净资产的价格去购买公司股票时,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想想公司究竟还有多大投资价值?过去,我们还能期待从*ST延边路到广发证券的华丽转身,我们还能期待从2005年的*ST天颐到2010年的三安光电5年近百倍的巨额收益。但是,繁华过后还剩下什么?一切都将归于寂静。

  前不久,证监会主席在谈及2011年工作重点时提到新三板将是今年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三板扩容,国际板挂牌等后续重大事项的陆续推出,一个崭新的、成熟的、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必然成为今后A股市场的面貌。

  如今,我们完全有必要忘却对市场的侥幸和对投机的眷恋,以成熟和理性的心态坦然面对市场重整过程中又一次的“洗礼”。或许,这一次,低价股的扩容将成为“仙股”之路的开始?

  继2004年、2008年之后,A股市场再度陷入悲观脆弱时期。随着国电电力(600795,收盘价2.94元)、京东方A(000725,收盘价2.96元)相继跌破3元,以及“低价股俱乐部”的持续扩容,市场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低价股”这个特殊族群,甚至引发对“仙股”的审视与思考。

  在全流通、创业板、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完善资本市场的重大举措的相继推出后,A股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运作,垃圾股的生存空间也正在愈收愈窄。此番低价股的扩容仅仅是个股股价估值的简单轮回,还是意味着市场成熟后,低价股价格的真正回归?A股会否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仙股”群体?

  历史回顾

  A股史上“仙股”两度现身

  “仙”,是我国香港居民对英语“cent”(分)的译音。“仙股”,就是指股价已经低于1元,只能以分作为计价单位的股票。在美国股市上,如果股票的价格长期低于某一价格就会被摘牌。

  “仙股”之说,最初源于我国港股,而在A股市场,由于股指期货推出之前缺乏做空机制,借壳重组频发导致垃圾股反复被爆炒,近20年来,沪、深两市股价低于1元的情况并不是十分常见。

  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历史上只有两次出现过“仙股”。

  最早成“仙”的是挣扎在退市边缘的*ST达曼。2004年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ST达曼跌破1元面值,成为沪深两市首只“仙股”。

  接下来就是在上一轮大牛市启动前“最黑暗的黎明”。2006年8月29日,S*ST精密在此前盘中跌破1元面值之后,当日以0.95元的跌停价报收,宣告成“仙”。

  实际上,如果以收盘价低于1元作为判定标准,自2004年12月30日*ST达曼以0.96元跌停价成为A股市场第一只“仙股”以来,沪深两市历史上共有16只股票沦落为 “仙股”;而如果仅考察最低股价,这个数字将扩大到30只。这些股票中有14只被终止上市转而进入三板市场,截至目前,仅有S*ST云大通过被太平洋借壳回到主板市场。

  大量垃圾股难成“仙”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底的“漫漫熊途”也造就了大量“1元股”的重生,但跌破1元却显得相当艰难。

  2008年9月初,ST梅雁、ST厦华最终收于1元区间。同时加入“1元股”阵营的还有*ST夏新。而截至2008年9月5日收盘,沪深 A股5元以下的个股共达583只,占交易股票的38.66%,A股平均股价降至7.751元,其中3元以下个股有71只;低价股前12名均为ST股,ST 深泰、*ST昌鱼距“1元股”也仅一步之遥。

  回顾历史,最早出现“1元股”是在1994年,当时市场极度低迷,以上海石化为首的30余只股票价格不到2元;其后,市场在1998年和 2002年曾几度出现“1元股”,但随着几只“1元股”的无奈退市或重组成功,“1元股”一度绝迹;再到2004年6月,*ST广夏和*ST吉纸率先跌破 2元,开启了新一轮熊市的“1元股”时代,随后越来越多的个股步其后尘,加入“1元股”行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1元股”遍地开花,甚至出现1元以下的 “仙股”。2005年,“1元股”的数量达到50多只;2008年,1元左右的股票也多达数十家,但所幸并没有再次出现低于1元的“仙股”。

  如今,截至1月21日收盘,沪深两市“2元股俱乐部”成员有农行、国电电力和京东方A,而低于4元的个股则多达39家。

  A股缺少“仙股”土壤?

  众所周知,短期看,股票的价格与发行价有关,但长期看与发行价无关,价格的波动与价值基本趋于一致,这就是好公司股价持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当股票背后的公司被掏空时,股票的价格总是会向零价值靠近 (当然上市公司没有退市前还有壳价值).

  为什么沪深A股历史上始终鲜见1元以下的“仙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

  一是过去股改前没有全流通,大股东的股票(法人股)在任何价位都逃不了;二是公司上市相对较难,壳资源价值相对高些;三是投资者对股票的绝对价格认识不深,只要股价低就会买,导致低价股长期跌不下去,而上市公司长期忽略对投资者的回报也导致二级市场博取价差成为一种常态;四是市场缺乏做空机制。

  不过,现在上述四方面因素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全流通,大小非解禁之后的套现频频发生;二是新股发行持续快节奏,上市已经不再是难题;三是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可供选择的股票越来越多;四是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做空工具都已经相继推出。

  然而,一位市场人士也提出,沽空机制并不是垃圾股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国外的大多数小市值股票是不能沽空的,沽空机制仅对大蓝筹的估值影响相对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整体估值中枢的下移也将间接传导到小市值品种,随着市场价格“水分”被拧干之后,公司自身的价值也将逐渐“水落石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某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大量绩差股、垃圾股是国资委旗下的资产包袱,因此放任公司走向退市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可能还看不到这类股票成“仙股”。

  实战意义

  低价股扩容或不只是轮回

  近期国电电力等“2元股”的出现,无疑是市场的悲哀。不仅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2元股”的出现,折射出市场估值回归的必然性。但能否因此理解为市场估值的简单轮回呢?

  实际上,早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就有不少市场人士纷纷预言A股市场将出现“仙股”。理由很简单:股改之后,市场“堰塞湖”得以疏浚,全流通的市场环境已经决定了整体估值水平的下降,而随着股指期货这一做空体系的建立,做多已经不再是投资者的唯一选择,做多与沽空机制的完善必然使得整个市场估值体系面临重新“洗牌”。

  对于大量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来说,公司本身并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投机盛行的背景下,估值扭曲似乎成为一种常态。但这类个股又往往容易成为“借壳”对象,一旦重组后华丽转身,其股价则一飞冲天。

  然而,刚刚过去的2010年,沪深两市已经成功实现349家公司首发上市,借壳上市的不过寥寥数家。一位投行人士透露,过去IPO可能需要排队两三年才能上市,但现在只需要七八个月了。当“借壳上市”不再是众多企业谋求上市的一大选择,“壳资源”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目前A股市场已经没有真正的壳资源。”

  当年,7000万投资者付出超过万亿市场的代价后,A股迎来了股改;而“大小非”纷纷上市流通,同样使市场付出了巨额的代价:股指跌幅高达62%,市值缩水超过18万亿。而创业板、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等陆续推出之后,A股市场必将逐步与成熟市场实现接轨,股价的另一次重整将不可避免。

  如此看来,从1994年到2008年再到如今,低价股的重现或许不再只是简单的估值轮回。

  三因素催生低价股

  如果说,非要为低价股为何低价给出一个原因的话,完全可以用业绩差来概括。但并不是所有业绩差的公司,股价都会相对偏低。价格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公司自身的价值所在。除了连续性亏损,这些公司的净资产已达非常恶劣的情况,有的甚至已经资不抵债,但其股价仍始终没有出现“仙股”价位,并且在其后的行情中还经常性地“表演”。

  通过对过去几年多次滑落至低价族群的个股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不外乎三大主要因素:

  首先,行业因素。纵观曾经出现的低价股,大多数公司主营业务集中于传统行业,部分行业甚至逐渐进入了衰退期。如*ST源发(600757,前收盘价7.35元)、ST二纺(600604,收盘价5.95元)属于传统纺织服装行业;美达股份(000782,收盘价6.64 元)、新乡化纤(000949,收盘价5.73元)、吉林化纤(000420,收盘价8.74元)等公司均属于化纤行业。随着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行业自身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公司凭借自身持续性经营和实现盈利的能力面临挑战。

  其次,公司因素。除了行业性因素之外,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是一大关键问题。当初的*ST石化(000013)属于石化行业,但是在石化行业整体转暖情况下,公司的经营业绩却出现大幅度亏损,净资产一度变成了-7.45元/股,而2003年底公司涉及的诉讼案件就多达11宗,公司经营、财务和法律等问题成为公司的 “绊脚石”。类似的状况在已经退市或面临退市的公司中不在少数。

  最后,市场因素。虽然市场不至于“放倒”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公司持续快速的股本扩张行为则可能为日后发展埋下隐患。作为沪深两市上市至今总股本增幅第四名,经历反复股本扩张之后的申华控股(600653,收盘价3.26元),总股本由上市时的50万股演变成了如今的17.46亿股,总股本膨胀了3492倍。

  然而,与万科(000002,收盘价8.38元)股本持续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正相关不同,申华控股却遭遇股本扩张之后的盈利能力下滑,摊薄之后的业绩水平还要被大打折扣。2010年三季报,申华控股仅实现1542.88万元的净利润,这与新近上市的“袖珍版”创业板公司相比都显得囊中羞涩,奈何摊薄到17.46亿总股本之后每股收益仅为0.0088元,公司每股净资产也降至1.0021元。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既然可以高送转进行股本扩张,那么对于这类过度扩张而难以为继的公司来说,最好还是“怎么来就怎么去”,股本缩减回去,股价才能更好看。

  但是,某券商分析师也指出,对于大多数业绩比较差的公司来说,持续性盈利能力的改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否则,沦为“仙股”只是时间问题。

  低价股扩容是底部信号?

  就在低价股俱乐部扩容的同时,股东增持、回购甚至上演控股权争夺,一幕幕精彩大戏陆续上演,让投资者仿佛回到了2008年年底那个寒彻入骨的冬天。似曾相识的弱势行情,似曾相识的市场现象,不少投资者开始憧憬着市场已经出现了底部信号。

  2008年11月7日,ST厦华盘中创出1.05元的最低价,距离1元以下的“仙股”仅咫尺之遥。与此同时,还有*ST夏新也仅以几分钱的价差面临成“仙”。

  然而,回顾当时的市场状况来看,作为市场估值极弱标志,准“仙股”的出现似乎已经意味着风险释放趋向充分,疲弱的A股在2008年10月底就悄悄结束杀跌甚至酝酿转机。

  低价股的扩容,往往被投资者认为是市场估值极弱的标志,但它所代表的究竟是股市大幅杀跌的前奏还是尾声?不少投资者对当前市场是临近底部还是出现了转机感到困惑。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低价股密集出现,这只是市场淘汰机制的一部分,预示着底部即将来临。但目前距离历史底部区域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对于目前是否可能成为底部,某私募人士表示,“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作为市场的一个心理指标,低价股的规模值得关注。”

  据统计,截至1月21日收盘,农行2.62元的收盘价距离此前2.52元的最低点还有3.82%的下跌空间;而京东方A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价1.90元下跌空间还有37.5%;国电电力除权后的价格已经创出历史新低,但目前也还没有止跌企稳的迹象。

  此外,1664点时,沪深两市“1元股俱乐部”的股票多达33只,但目前“2元股俱乐部”也只有3个成员。同时,从“破净”情况来看,2008年10月底,几十只个股都出现了“破净”,但目前只有华菱钢铁等6只个股市净率小于1。

  低价股该买不该买?

  有了2008年的历史经验之后,A股市场的参与者们似乎学聪明了。人们总结出,在熊市底部往往低价股丛生、破净股屡见不鲜。然而,大幅调整之后遍地的低价股就更值得买吗?

  众所周知,2008年10月28日的上证指数1664点和2005年6月6日的上证998点是A股市场上两个著名的大底。根据统计情况来看,998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69%和96%,破净个股179只,破净率13.5%;1664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 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为59%和88%,破净个股170只,破净率10.68%。而目前沪深两市的市场状况远没有达到当时的极端情形。

  那么,就以上指标比对,目前选择低价股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假设京东方A再次跌回到2008年时的水平,其21日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1.85元,下跌空间还有37.5%。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资金有限,往往容易产生低价股便宜的错觉,但是买的数量多少与股价并没有任何关系。”而记者身边几位近两年刚入市的新股民朋友也表示,“股价太高了就不想买。”

  “从2元到1元有50%的下跌空间,从10元到5元也是50%的下跌空间。股价高低只能相对于公司自身的估值、业绩和成长性,股价低,但股本大且业绩一般的公司成长性也未必会更好。”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在其看来,电力、钢铁等低价股密集的周期性行业,业绩回落速度往往要比股价回落要慢一些。而对于市净率相对较低的公司来说,是否存在价值还要结合整体市场环境。从长期看,一些行业和个股的业绩会进一步回落,股价还将面临重新估值。但如果这些行业已经被低估的话,应该具有一定的短线机会。

  结束语

  期待成熟理性的“仙股”时代

  不高不低的股价,可上可下的行情,当沪深两市“仙股”目前看来仍是一个传说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大量的绩差股、垃圾股?

  从上证指数1994年的325点到2005年的998点以及2008年的1664点,A股市场有过长达数年漫长的煎熬与等待,也有过超过6倍增长的超级大牛市的辉煌历史,但作为市场成熟和理性的一大标志“仙股”却始终鲜见。

  如今,全流通、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一系列推进市场完善和健全的重大举措已经陆续出台,我们的上市公司还缺少对于回报市场的清醒认识,我们的投资者还缺少对市场成熟和理性的认识。

  回顾A股市场20多年的历史,共有30只个股曾经低于1元。而即便是在二级市场大幅下跌之后退居三板市场,目前金田B3、大洋B1等个股的价格还不到0.1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过每年年底的资产处置、政府补助、财政补贴及银行免息等措施实现了 “保牌”,但是“不死鸟”遭遇反复炒作的背后却是大量绩差股、垃圾股中还有多达51家市净率为负值。

  据资讯统计,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1元以下的股价,2元区间的也只有3家,但是除了51家公司净资产为负值外,还有高达10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1元,42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2元。

  当我们还要支付数倍于净资产的价格去购买公司股票时,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想想公司究竟还有多大投资价值?过去,我们还能期待从*ST延边路到广发证券的华丽转身,我们还能期待从2005年的*ST天颐到2010年的三安光电5年近百倍的巨额收益。但是,繁华过后还剩下什么?一切都将归于寂静。

  前不久,证监会主席在谈及2011年工作重点时提到新三板将是今年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三板扩容,国际板挂牌等后续重大事项的陆续推出,一个崭新的、成熟的、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必然成为今后A股市场的面貌。

  如今,我们完全有必要忘却对市场的侥幸和对投机的眷恋,以成熟和理性的心态坦然面对市场重整过程中又一次的“洗礼”。或许,这一次,低价股的扩容将成为“仙股”之路的开始?

  继2004年、2008年之后,A股市场再度陷入悲观脆弱时期。随着国电电力(600795,收盘价2.94元)、京东方A(000725,收盘价2.96元)相继跌破3元,以及“低价股俱乐部”的持续扩容,市场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低价股”这个特殊族群,甚至引发对“仙股”的审视与思考。

  在全流通、创业板、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完善资本市场的重大举措的相继推出后,A股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运作,垃圾股的生存空间也正在愈收愈窄。此番低价股的扩容仅仅是个股股价估值的简单轮回,还是意味着市场成熟后,低价股价格的真正回归?A股会否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仙股”群体?

  历史回顾

  A股史上“仙股”两度现身

  “仙”,是我国香港居民对英语“cent”(分)的译音。“仙股”,就是指股价已经低于1元,只能以分作为计价单位的股票。在美国股市上,如果股票的价格长期低于某一价格就会被摘牌。

  “仙股”之说,最初源于我国港股,而在A股市场,由于股指期货推出之前缺乏做空机制,借壳重组频发导致垃圾股反复被爆炒,近20年来,沪、深两市股价低于1元的情况并不是十分常见。

  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历史上只有两次出现过“仙股”。

  最早成“仙”的是挣扎在退市边缘的*ST达曼。2004年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ST达曼跌破1元面值,成为沪深两市首只“仙股”。

  接下来就是在上一轮大牛市启动前“最黑暗的黎明”。2006年8月29日,S*ST精密在此前盘中跌破1元面值之后,当日以0.95元的跌停价报收,宣告成“仙”。

  实际上,如果以收盘价低于1元作为判定标准,自2004年12月30日*ST达曼以0.96元跌停价成为A股市场第一只“仙股”以来,沪深两市历史上共有16只股票沦落为 “仙股”;而如果仅考察最低股价,这个数字将扩大到30只。这些股票中有14只被终止上市转而进入三板市场,截至目前,仅有S*ST云大通过被太平洋借壳回到主板市场。

  大量垃圾股难成“仙”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底的“漫漫熊途”也造就了大量“1元股”的重生,但跌破1元却显得相当艰难。

  2008年9月初,ST梅雁、ST厦华最终收于1元区间。同时加入“1元股”阵营的还有*ST夏新。而截至2008年9月5日收盘,沪深 A股5元以下的个股共达583只,占交易股票的38.66%,A股平均股价降至7.751元,其中3元以下个股有71只;低价股前12名均为ST股,ST 深泰、*ST昌鱼距“1元股”也仅一步之遥。

  回顾历史,最早出现“1元股”是在1994年,当时市场极度低迷,以上海石化为首的30余只股票价格不到2元;其后,市场在1998年和 2002年曾几度出现“1元股”,但随着几只“1元股”的无奈退市或重组成功,“1元股”一度绝迹;再到2004年6月,*ST广夏和*ST吉纸率先跌破 2元,开启了新一轮熊市的“1元股”时代,随后越来越多的个股步其后尘,加入“1元股”行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1元股”遍地开花,甚至出现1元以下的 “仙股”。2005年,“1元股”的数量达到50多只;2008年,1元左右的股票也多达数十家,但所幸并没有再次出现低于1元的“仙股”。

  如今,截至1月21日收盘,沪深两市“2元股俱乐部”成员有农行、国电电力和京东方A,而低于4元的个股则多达39家。

  A股缺少“仙股”土壤?

  众所周知,短期看,股票的价格与发行价有关,但长期看与发行价无关,价格的波动与价值基本趋于一致,这就是好公司股价持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当股票背后的公司被掏空时,股票的价格总是会向零价值靠近 (当然上市公司没有退市前还有壳价值).

  为什么沪深A股历史上始终鲜见1元以下的“仙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

  一是过去股改前没有全流通,大股东的股票(法人股)在任何价位都逃不了;二是公司上市相对较难,壳资源价值相对高些;三是投资者对股票的绝对价格认识不深,只要股价低就会买,导致低价股长期跌不下去,而上市公司长期忽略对投资者的回报也导致二级市场博取价差成为一种常态;四是市场缺乏做空机制。

  不过,现在上述四方面因素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全流通,大小非解禁之后的套现频频发生;二是新股发行持续快节奏,上市已经不再是难题;三是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可供选择的股票越来越多;四是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做空工具都已经相继推出。

  然而,一位市场人士也提出,沽空机制并不是垃圾股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国外的大多数小市值股票是不能沽空的,沽空机制仅对大蓝筹的估值影响相对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整体估值中枢的下移也将间接传导到小市值品种,随着市场价格“水分”被拧干之后,公司自身的价值也将逐渐“水落石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某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大量绩差股、垃圾股是国资委旗下的资产包袱,因此放任公司走向退市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可能还看不到这类股票成“仙股”。

  实战意义

  低价股扩容或不只是轮回

  近期国电电力等“2元股”的出现,无疑是市场的悲哀。不仅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2元股”的出现,折射出市场估值回归的必然性。但能否因此理解为市场估值的简单轮回呢?

  实际上,早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就有不少市场人士纷纷预言A股市场将出现“仙股”。理由很简单:股改之后,市场“堰塞湖”得以疏浚,全流通的市场环境已经决定了整体估值水平的下降,而随着股指期货这一做空体系的建立,做多已经不再是投资者的唯一选择,做多与沽空机制的完善必然使得整个市场估值体系面临重新“洗牌”。

  对于大量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来说,公司本身并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投机盛行的背景下,估值扭曲似乎成为一种常态。但这类个股又往往容易成为“借壳”对象,一旦重组后华丽转身,其股价则一飞冲天。

  然而,刚刚过去的2010年,沪深两市已经成功实现349家公司首发上市,借壳上市的不过寥寥数家。一位投行人士透露,过去IPO可能需要排队两三年才能上市,但现在只需要七八个月了。当“借壳上市”不再是众多企业谋求上市的一大选择,“壳资源”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目前A股市场已经没有真正的壳资源。”

  当年,7000万投资者付出超过万亿市场的代价后,A股迎来了股改;而“大小非”纷纷上市流通,同样使市场付出了巨额的代价:股指跌幅高达62%,市值缩水超过18万亿。而创业板、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等陆续推出之后,A股市场必将逐步与成熟市场实现接轨,股价的另一次重整将不可避免。

  如此看来,从1994年到2008年再到如今,低价股的重现或许不再只是简单的估值轮回。

  三因素催生低价股

  如果说,非要为低价股为何低价给出一个原因的话,完全可以用业绩差来概括。但并不是所有业绩差的公司,股价都会相对偏低。价格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公司自身的价值所在。除了连续性亏损,这些公司的净资产已达非常恶劣的情况,有的甚至已经资不抵债,但其股价仍始终没有出现“仙股”价位,并且在其后的行情中还经常性地“表演”。

  通过对过去几年多次滑落至低价族群的个股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不外乎三大主要因素:

  首先,行业因素。纵观曾经出现的低价股,大多数公司主营业务集中于传统行业,部分行业甚至逐渐进入了衰退期。如*ST源发(600757,前收盘价7.35元)、ST二纺(600604,收盘价5.95元)属于传统纺织服装行业;美达股份(000782,收盘价6.64 元)、新乡化纤(000949,收盘价5.73元)、吉林化纤(000420,收盘价8.74元)等公司均属于化纤行业。随着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行业自身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公司凭借自身持续性经营和实现盈利的能力面临挑战。

  其次,公司因素。除了行业性因素之外,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是一大关键问题。当初的*ST石化(000013)属于石化行业,但是在石化行业整体转暖情况下,公司的经营业绩却出现大幅度亏损,净资产一度变成了-7.45元/股,而2003年底公司涉及的诉讼案件就多达11宗,公司经营、财务和法律等问题成为公司的 “绊脚石”。类似的状况在已经退市或面临退市的公司中不在少数。

  最后,市场因素。虽然市场不至于“放倒”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公司持续快速的股本扩张行为则可能为日后发展埋下隐患。作为沪深两市上市至今总股本增幅第四名,经历反复股本扩张之后的申华控股(600653,收盘价3.26元),总股本由上市时的50万股演变成了如今的17.46亿股,总股本膨胀了3492倍。

  然而,与万科(000002,收盘价8.38元)股本持续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正相关不同,申华控股却遭遇股本扩张之后的盈利能力下滑,摊薄之后的业绩水平还要被大打折扣。2010年三季报,申华控股仅实现1542.88万元的净利润,这与新近上市的“袖珍版”创业板公司相比都显得囊中羞涩,奈何摊薄到17.46亿总股本之后每股收益仅为0.0088元,公司每股净资产也降至1.0021元。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既然可以高送转进行股本扩张,那么对于这类过度扩张而难以为继的公司来说,最好还是“怎么来就怎么去”,股本缩减回去,股价才能更好看。

  但是,某券商分析师也指出,对于大多数业绩比较差的公司来说,持续性盈利能力的改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否则,沦为“仙股”只是时间问题。

  低价股扩容是底部信号?

  就在低价股俱乐部扩容的同时,股东增持、回购甚至上演控股权争夺,一幕幕精彩大戏陆续上演,让投资者仿佛回到了2008年年底那个寒彻入骨的冬天。似曾相识的弱势行情,似曾相识的市场现象,不少投资者开始憧憬着市场已经出现了底部信号。

  2008年11月7日,ST厦华盘中创出1.05元的最低价,距离1元以下的“仙股”仅咫尺之遥。与此同时,还有*ST夏新也仅以几分钱的价差面临成“仙”。

  然而,回顾当时的市场状况来看,作为市场估值极弱标志,准“仙股”的出现似乎已经意味着风险释放趋向充分,疲弱的A股在2008年10月底就悄悄结束杀跌甚至酝酿转机。

  低价股的扩容,往往被投资者认为是市场估值极弱的标志,但它所代表的究竟是股市大幅杀跌的前奏还是尾声?不少投资者对当前市场是临近底部还是出现了转机感到困惑。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低价股密集出现,这只是市场淘汰机制的一部分,预示着底部即将来临。但目前距离历史底部区域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对于目前是否可能成为底部,某私募人士表示,“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作为市场的一个心理指标,低价股的规模值得关注。”

  据统计,截至1月21日收盘,农行2.62元的收盘价距离此前2.52元的最低点还有3.82%的下跌空间;而京东方A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价1.90元下跌空间还有37.5%;国电电力除权后的价格已经创出历史新低,但目前也还没有止跌企稳的迹象。

  此外,1664点时,沪深两市“1元股俱乐部”的股票多达33只,但目前“2元股俱乐部”也只有3个成员。同时,从“破净”情况来看,2008年10月底,几十只个股都出现了“破净”,但目前只有华菱钢铁等6只个股市净率小于1。

  低价股该买不该买?

  有了2008年的历史经验之后,A股市场的参与者们似乎学聪明了。人们总结出,在熊市底部往往低价股丛生、破净股屡见不鲜。然而,大幅调整之后遍地的低价股就更值得买吗?

  众所周知,2008年10月28日的上证指数1664点和2005年6月6日的上证998点是A股市场上两个著名的大底。根据统计情况来看,998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69%和96%,破净个股179只,破净率13.5%;1664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 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为59%和88%,破净个股170只,破净率10.68%。而目前沪深两市的市场状况远没有达到当时的极端情形。

  那么,就以上指标比对,目前选择低价股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假设京东方A再次跌回到2008年时的水平,其21日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1.85元,下跌空间还有37.5%。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资金有限,往往容易产生低价股便宜的错觉,但是买的数量多少与股价并没有任何关系。”而记者身边几位近两年刚入市的新股民朋友也表示,“股价太高了就不想买。”

  “从2元到1元有50%的下跌空间,从10元到5元也是50%的下跌空间。股价高低只能相对于公司自身的估值、业绩和成长性,股价低,但股本大且业绩一般的公司成长性也未必会更好。”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在其看来,电力、钢铁等低价股密集的周期性行业,业绩回落速度往往要比股价回落要慢一些。而对于市净率相对较低的公司来说,是否存在价值还要结合整体市场环境。从长期看,一些行业和个股的业绩会进一步回落,股价还将面临重新估值。但如果这些行业已经被低估的话,应该具有一定的短线机会。

  结束语

  期待成熟理性的“仙股”时代

  不高不低的股价,可上可下的行情,当沪深两市“仙股”目前看来仍是一个传说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大量的绩差股、垃圾股?

  从上证指数1994年的325点到2005年的998点以及2008年的1664点,A股市场有过长达数年漫长的煎熬与等待,也有过超过6倍增长的超级大牛市的辉煌历史,但作为市场成熟和理性的一大标志“仙股”却始终鲜见。

  如今,全流通、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一系列推进市场完善和健全的重大举措已经陆续出台,我们的上市公司还缺少对于回报市场的清醒认识,我们的投资者还缺少对市场成熟和理性的认识。

  回顾A股市场20多年的历史,共有30只个股曾经低于1元。而即便是在二级市场大幅下跌之后退居三板市场,目前金田B3、大洋B1等个股的价格还不到0.1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过每年年底的资产处置、政府补助、财政补贴及银行免息等措施实现了 “保牌”,但是“不死鸟”遭遇反复炒作的背后却是大量绩差股、垃圾股中还有多达51家市净率为负值。

  据资讯统计,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1元以下的股价,2元区间的也只有3家,但是除了51家公司净资产为负值外,还有高达10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1元,42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2元。

  当我们还要支付数倍于净资产的价格去购买公司股票时,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想想公司究竟还有多大投资价值?过去,我们还能期待从*ST延边路到广发证券的华丽转身,我们还能期待从2005年的*ST天颐到2010年的三安光电5年近百倍的巨额收益。但是,繁华过后还剩下什么?一切都将归于寂静。

  前不久,证监会主席在谈及2011年工作重点时提到新三板将是今年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三板扩容,国际板挂牌等后续重大事项的陆续推出,一个崭新的、成熟的、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必然成为今后A股市场的面貌。

  如今,我们完全有必要忘却对市场的侥幸和对投机的眷恋,以成熟和理性的心态坦然面对市场重整过程中又一次的“洗礼”。或许,这一次,低价股的扩容将成为“仙股”之路的开始?

  继2004年、2008年之后,A股市场再度陷入悲观脆弱时期。随着国电电力(600795,收盘价2.94元)、京东方A(000725,收盘价2.96元)相继跌破3元,以及“低价股俱乐部”的持续扩容,市场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低价股”这个特殊族群,甚至引发对“仙股”的审视与思考。

  在全流通、创业板、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完善资本市场的重大举措的相继推出后,A股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运作,垃圾股的生存空间也正在愈收愈窄。此番低价股的扩容仅仅是个股股价估值的简单轮回,还是意味着市场成熟后,低价股价格的真正回归?A股会否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仙股”群体?

  历史回顾

  A股史上“仙股”两度现身

  “仙”,是我国香港居民对英语“cent”(分)的译音。“仙股”,就是指股价已经低于1元,只能以分作为计价单位的股票。在美国股市上,如果股票的价格长期低于某一价格就会被摘牌。

  “仙股”之说,最初源于我国港股,而在A股市场,由于股指期货推出之前缺乏做空机制,借壳重组频发导致垃圾股反复被爆炒,近20年来,沪、深两市股价低于1元的情况并不是十分常见。

  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历史上只有两次出现过“仙股”。

  最早成“仙”的是挣扎在退市边缘的*ST达曼。2004年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ST达曼跌破1元面值,成为沪深两市首只“仙股”。

  接下来就是在上一轮大牛市启动前“最黑暗的黎明”。2006年8月29日,S*ST精密在此前盘中跌破1元面值之后,当日以0.95元的跌停价报收,宣告成“仙”。

  实际上,如果以收盘价低于1元作为判定标准,自2004年12月30日*ST达曼以0.96元跌停价成为A股市场第一只“仙股”以来,沪深两市历史上共有16只股票沦落为 “仙股”;而如果仅考察最低股价,这个数字将扩大到30只。这些股票中有14只被终止上市转而进入三板市场,截至目前,仅有S*ST云大通过被太平洋借壳回到主板市场。

  大量垃圾股难成“仙”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底的“漫漫熊途”也造就了大量“1元股”的重生,但跌破1元却显得相当艰难。

  2008年9月初,ST梅雁、ST厦华最终收于1元区间。同时加入“1元股”阵营的还有*ST夏新。而截至2008年9月5日收盘,沪深 A股5元以下的个股共达583只,占交易股票的38.66%,A股平均股价降至7.751元,其中3元以下个股有71只;低价股前12名均为ST股,ST 深泰、*ST昌鱼距“1元股”也仅一步之遥。

  回顾历史,最早出现“1元股”是在1994年,当时市场极度低迷,以上海石化为首的30余只股票价格不到2元;其后,市场在1998年和 2002年曾几度出现“1元股”,但随着几只“1元股”的无奈退市或重组成功,“1元股”一度绝迹;再到2004年6月,*ST广夏和*ST吉纸率先跌破 2元,开启了新一轮熊市的“1元股”时代,随后越来越多的个股步其后尘,加入“1元股”行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1元股”遍地开花,甚至出现1元以下的 “仙股”。2005年,“1元股”的数量达到50多只;2008年,1元左右的股票也多达数十家,但所幸并没有再次出现低于1元的“仙股”。

  如今,截至1月21日收盘,沪深两市“2元股俱乐部”成员有农行、国电电力和京东方A,而低于4元的个股则多达39家。

  A股缺少“仙股”土壤?

  众所周知,短期看,股票的价格与发行价有关,但长期看与发行价无关,价格的波动与价值基本趋于一致,这就是好公司股价持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当股票背后的公司被掏空时,股票的价格总是会向零价值靠近 (当然上市公司没有退市前还有壳价值).

  为什么沪深A股历史上始终鲜见1元以下的“仙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

  一是过去股改前没有全流通,大股东的股票(法人股)在任何价位都逃不了;二是公司上市相对较难,壳资源价值相对高些;三是投资者对股票的绝对价格认识不深,只要股价低就会买,导致低价股长期跌不下去,而上市公司长期忽略对投资者的回报也导致二级市场博取价差成为一种常态;四是市场缺乏做空机制。

  不过,现在上述四方面因素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全流通,大小非解禁之后的套现频频发生;二是新股发行持续快节奏,上市已经不再是难题;三是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可供选择的股票越来越多;四是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做空工具都已经相继推出。

  然而,一位市场人士也提出,沽空机制并不是垃圾股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国外的大多数小市值股票是不能沽空的,沽空机制仅对大蓝筹的估值影响相对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整体估值中枢的下移也将间接传导到小市值品种,随着市场价格“水分”被拧干之后,公司自身的价值也将逐渐“水落石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某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大量绩差股、垃圾股是国资委旗下的资产包袱,因此放任公司走向退市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可能还看不到这类股票成“仙股”。

  实战意义

  低价股扩容或不只是轮回

  近期国电电力等“2元股”的出现,无疑是市场的悲哀。不仅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2元股”的出现,折射出市场估值回归的必然性。但能否因此理解为市场估值的简单轮回呢?

  实际上,早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就有不少市场人士纷纷预言A股市场将出现“仙股”。理由很简单:股改之后,市场“堰塞湖”得以疏浚,全流通的市场环境已经决定了整体估值水平的下降,而随着股指期货这一做空体系的建立,做多已经不再是投资者的唯一选择,做多与沽空机制的完善必然使得整个市场估值体系面临重新“洗牌”。

  对于大量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来说,公司本身并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投机盛行的背景下,估值扭曲似乎成为一种常态。但这类个股又往往容易成为“借壳”对象,一旦重组后华丽转身,其股价则一飞冲天。

  然而,刚刚过去的2010年,沪深两市已经成功实现349家公司首发上市,借壳上市的不过寥寥数家。一位投行人士透露,过去IPO可能需要排队两三年才能上市,但现在只需要七八个月了。当“借壳上市”不再是众多企业谋求上市的一大选择,“壳资源”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目前A股市场已经没有真正的壳资源。”

  当年,7000万投资者付出超过万亿市场的代价后,A股迎来了股改;而“大小非”纷纷上市流通,同样使市场付出了巨额的代价:股指跌幅高达62%,市值缩水超过18万亿。而创业板、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等陆续推出之后,A股市场必将逐步与成熟市场实现接轨,股价的另一次重整将不可避免。

  如此看来,从1994年到2008年再到如今,低价股的重现或许不再只是简单的估值轮回。

  三因素催生低价股

  如果说,非要为低价股为何低价给出一个原因的话,完全可以用业绩差来概括。但并不是所有业绩差的公司,股价都会相对偏低。价格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公司自身的价值所在。除了连续性亏损,这些公司的净资产已达非常恶劣的情况,有的甚至已经资不抵债,但其股价仍始终没有出现“仙股”价位,并且在其后的行情中还经常性地“表演”。

  通过对过去几年多次滑落至低价族群的个股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不外乎三大主要因素:

  首先,行业因素。纵观曾经出现的低价股,大多数公司主营业务集中于传统行业,部分行业甚至逐渐进入了衰退期。如*ST源发(600757,前收盘价7.35元)、ST二纺(600604,收盘价5.95元)属于传统纺织服装行业;美达股份(000782,收盘价6.64 元)、新乡化纤(000949,收盘价5.73元)、吉林化纤(000420,收盘价8.74元)等公司均属于化纤行业。随着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行业自身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公司凭借自身持续性经营和实现盈利的能力面临挑战。

  其次,公司因素。除了行业性因素之外,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是一大关键问题。当初的*ST石化(000013)属于石化行业,但是在石化行业整体转暖情况下,公司的经营业绩却出现大幅度亏损,净资产一度变成了-7.45元/股,而2003年底公司涉及的诉讼案件就多达11宗,公司经营、财务和法律等问题成为公司的 “绊脚石”。类似的状况在已经退市或面临退市的公司中不在少数。

  最后,市场因素。虽然市场不至于“放倒”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公司持续快速的股本扩张行为则可能为日后发展埋下隐患。作为沪深两市上市至今总股本增幅第四名,经历反复股本扩张之后的申华控股(600653,收盘价3.26元),总股本由上市时的50万股演变成了如今的17.46亿股,总股本膨胀了3492倍。

  然而,与万科(000002,收盘价8.38元)股本持续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正相关不同,申华控股却遭遇股本扩张之后的盈利能力下滑,摊薄之后的业绩水平还要被大打折扣。2010年三季报,申华控股仅实现1542.88万元的净利润,这与新近上市的“袖珍版”创业板公司相比都显得囊中羞涩,奈何摊薄到17.46亿总股本之后每股收益仅为0.0088元,公司每股净资产也降至1.0021元。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既然可以高送转进行股本扩张,那么对于这类过度扩张而难以为继的公司来说,最好还是“怎么来就怎么去”,股本缩减回去,股价才能更好看。

  但是,某券商分析师也指出,对于大多数业绩比较差的公司来说,持续性盈利能力的改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否则,沦为“仙股”只是时间问题。

  低价股扩容是底部信号?

  就在低价股俱乐部扩容的同时,股东增持、回购甚至上演控股权争夺,一幕幕精彩大戏陆续上演,让投资者仿佛回到了2008年年底那个寒彻入骨的冬天。似曾相识的弱势行情,似曾相识的市场现象,不少投资者开始憧憬着市场已经出现了底部信号。

  2008年11月7日,ST厦华盘中创出1.05元的最低价,距离1元以下的“仙股”仅咫尺之遥。与此同时,还有*ST夏新也仅以几分钱的价差面临成“仙”。

  然而,回顾当时的市场状况来看,作为市场估值极弱标志,准“仙股”的出现似乎已经意味着风险释放趋向充分,疲弱的A股在2008年10月底就悄悄结束杀跌甚至酝酿转机。

  低价股的扩容,往往被投资者认为是市场估值极弱的标志,但它所代表的究竟是股市大幅杀跌的前奏还是尾声?不少投资者对当前市场是临近底部还是出现了转机感到困惑。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低价股密集出现,这只是市场淘汰机制的一部分,预示着底部即将来临。但目前距离历史底部区域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对于目前是否可能成为底部,某私募人士表示,“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作为市场的一个心理指标,低价股的规模值得关注。”

  据统计,截至1月21日收盘,农行2.62元的收盘价距离此前2.52元的最低点还有3.82%的下跌空间;而京东方A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价1.90元下跌空间还有37.5%;国电电力除权后的价格已经创出历史新低,但目前也还没有止跌企稳的迹象。

  此外,1664点时,沪深两市“1元股俱乐部”的股票多达33只,但目前“2元股俱乐部”也只有3个成员。同时,从“破净”情况来看,2008年10月底,几十只个股都出现了“破净”,但目前只有华菱钢铁等6只个股市净率小于1。

  低价股该买不该买?

  有了2008年的历史经验之后,A股市场的参与者们似乎学聪明了。人们总结出,在熊市底部往往低价股丛生、破净股屡见不鲜。然而,大幅调整之后遍地的低价股就更值得买吗?

  众所周知,2008年10月28日的上证指数1664点和2005年6月6日的上证998点是A股市场上两个著名的大底。根据统计情况来看,998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69%和96%,破净个股179只,破净率13.5%;1664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 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为59%和88%,破净个股170只,破净率10.68%。而目前沪深两市的市场状况远没有达到当时的极端情形。

  那么,就以上指标比对,目前选择低价股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假设京东方A再次跌回到2008年时的水平,其21日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1.85元,下跌空间还有37.5%。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资金有限,往往容易产生低价股便宜的错觉,但是买的数量多少与股价并没有任何关系。”而记者身边几位近两年刚入市的新股民朋友也表示,“股价太高了就不想买。”

  “从2元到1元有50%的下跌空间,从10元到5元也是50%的下跌空间。股价高低只能相对于公司自身的估值、业绩和成长性,股价低,但股本大且业绩一般的公司成长性也未必会更好。”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在其看来,电力、钢铁等低价股密集的周期性行业,业绩回落速度往往要比股价回落要慢一些。而对于市净率相对较低的公司来说,是否存在价值还要结合整体市场环境。从长期看,一些行业和个股的业绩会进一步回落,股价还将面临重新估值。但如果这些行业已经被低估的话,应该具有一定的短线机会。

  结束语

  期待成熟理性的“仙股”时代

  不高不低的股价,可上可下的行情,当沪深两市“仙股”目前看来仍是一个传说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大量的绩差股、垃圾股?

  从上证指数1994年的325点到2005年的998点以及2008年的1664点,A股市场有过长达数年漫长的煎熬与等待,也有过超过6倍增长的超级大牛市的辉煌历史,但作为市场成熟和理性的一大标志“仙股”却始终鲜见。

  如今,全流通、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一系列推进市场完善和健全的重大举措已经陆续出台,我们的上市公司还缺少对于回报市场的清醒认识,我们的投资者还缺少对市场成熟和理性的认识。

  回顾A股市场20多年的历史,共有30只个股曾经低于1元。而即便是在二级市场大幅下跌之后退居三板市场,目前金田B3、大洋B1等个股的价格还不到0.1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过每年年底的资产处置、政府补助、财政补贴及银行免息等措施实现了 “保牌”,但是“不死鸟”遭遇反复炒作的背后却是大量绩差股、垃圾股中还有多达51家市净率为负值。

  据资讯统计,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1元以下的股价,2元区间的也只有3家,但是除了51家公司净资产为负值外,还有高达10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1元,42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2元。

  当我们还要支付数倍于净资产的价格去购买公司股票时,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想想公司究竟还有多大投资价值?过去,我们还能期待从*ST延边路到广发证券的华丽转身,我们还能期待从2005年的*ST天颐到2010年的三安光电5年近百倍的巨额收益。但是,繁华过后还剩下什么?一切都将归于寂静。

  前不久,证监会主席在谈及2011年工作重点时提到新三板将是今年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三板扩容,国际板挂牌等后续重大事项的陆续推出,一个崭新的、成熟的、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必然成为今后A股市场的面貌。

  如今,我们完全有必要忘却对市场的侥幸和对投机的眷恋,以成熟和理性的心态坦然面对市场重整过程中又一次的“洗礼”。或许,这一次,低价股的扩容将成为“仙股”之路的开始?

  继2004年、2008年之后,A股市场再度陷入悲观脆弱时期。随着国电电力(600795,收盘价2.94元)、京东方A(000725,收盘价2.96元)相继跌破3元,以及“低价股俱乐部”的持续扩容,市场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低价股”这个特殊族群,甚至引发对“仙股”的审视与思考。

  在全流通、创业板、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完善资本市场的重大举措的相继推出后,A股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运作,垃圾股的生存空间也正在愈收愈窄。此番低价股的扩容仅仅是个股股价估值的简单轮回,还是意味着市场成熟后,低价股价格的真正回归?A股会否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仙股”群体?

  历史回顾

  A股史上“仙股”两度现身

  “仙”,是我国香港居民对英语“cent”(分)的译音。“仙股”,就是指股价已经低于1元,只能以分作为计价单位的股票。在美国股市上,如果股票的价格长期低于某一价格就会被摘牌。

  “仙股”之说,最初源于我国港股,而在A股市场,由于股指期货推出之前缺乏做空机制,借壳重组频发导致垃圾股反复被爆炒,近20年来,沪、深两市股价低于1元的情况并不是十分常见。

  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历史上只有两次出现过“仙股”。

  最早成“仙”的是挣扎在退市边缘的*ST达曼。2004年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ST达曼跌破1元面值,成为沪深两市首只“仙股”。

  接下来就是在上一轮大牛市启动前“最黑暗的黎明”。2006年8月29日,S*ST精密在此前盘中跌破1元面值之后,当日以0.95元的跌停价报收,宣告成“仙”。

  实际上,如果以收盘价低于1元作为判定标准,自2004年12月30日*ST达曼以0.96元跌停价成为A股市场第一只“仙股”以来,沪深两市历史上共有16只股票沦落为 “仙股”;而如果仅考察最低股价,这个数字将扩大到30只。这些股票中有14只被终止上市转而进入三板市场,截至目前,仅有S*ST云大通过被太平洋借壳回到主板市场。

  大量垃圾股难成“仙”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底的“漫漫熊途”也造就了大量“1元股”的重生,但跌破1元却显得相当艰难。

  2008年9月初,ST梅雁、ST厦华最终收于1元区间。同时加入“1元股”阵营的还有*ST夏新。而截至2008年9月5日收盘,沪深 A股5元以下的个股共达583只,占交易股票的38.66%,A股平均股价降至7.751元,其中3元以下个股有71只;低价股前12名均为ST股,ST 深泰、*ST昌鱼距“1元股”也仅一步之遥。

  回顾历史,最早出现“1元股”是在1994年,当时市场极度低迷,以上海石化为首的30余只股票价格不到2元;其后,市场在1998年和 2002年曾几度出现“1元股”,但随着几只“1元股”的无奈退市或重组成功,“1元股”一度绝迹;再到2004年6月,*ST广夏和*ST吉纸率先跌破 2元,开启了新一轮熊市的“1元股”时代,随后越来越多的个股步其后尘,加入“1元股”行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1元股”遍地开花,甚至出现1元以下的 “仙股”。2005年,“1元股”的数量达到50多只;2008年,1元左右的股票也多达数十家,但所幸并没有再次出现低于1元的“仙股”。

  如今,截至1月21日收盘,沪深两市“2元股俱乐部”成员有农行、国电电力和京东方A,而低于4元的个股则多达39家。

  A股缺少“仙股”土壤?

  众所周知,短期看,股票的价格与发行价有关,但长期看与发行价无关,价格的波动与价值基本趋于一致,这就是好公司股价持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当股票背后的公司被掏空时,股票的价格总是会向零价值靠近 (当然上市公司没有退市前还有壳价值).

  为什么沪深A股历史上始终鲜见1元以下的“仙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

  一是过去股改前没有全流通,大股东的股票(法人股)在任何价位都逃不了;二是公司上市相对较难,壳资源价值相对高些;三是投资者对股票的绝对价格认识不深,只要股价低就会买,导致低价股长期跌不下去,而上市公司长期忽略对投资者的回报也导致二级市场博取价差成为一种常态;四是市场缺乏做空机制。

  不过,现在上述四方面因素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全流通,大小非解禁之后的套现频频发生;二是新股发行持续快节奏,上市已经不再是难题;三是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可供选择的股票越来越多;四是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做空工具都已经相继推出。

  然而,一位市场人士也提出,沽空机制并不是垃圾股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国外的大多数小市值股票是不能沽空的,沽空机制仅对大蓝筹的估值影响相对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整体估值中枢的下移也将间接传导到小市值品种,随着市场价格“水分”被拧干之后,公司自身的价值也将逐渐“水落石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某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大量绩差股、垃圾股是国资委旗下的资产包袱,因此放任公司走向退市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可能还看不到这类股票成“仙股”。

  实战意义

  低价股扩容或不只是轮回

  近期国电电力等“2元股”的出现,无疑是市场的悲哀。不仅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2元股”的出现,折射出市场估值回归的必然性。但能否因此理解为市场估值的简单轮回呢?

  实际上,早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就有不少市场人士纷纷预言A股市场将出现“仙股”。理由很简单:股改之后,市场“堰塞湖”得以疏浚,全流通的市场环境已经决定了整体估值水平的下降,而随着股指期货这一做空体系的建立,做多已经不再是投资者的唯一选择,做多与沽空机制的完善必然使得整个市场估值体系面临重新“洗牌”。

  对于大量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来说,公司本身并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投机盛行的背景下,估值扭曲似乎成为一种常态。但这类个股又往往容易成为“借壳”对象,一旦重组后华丽转身,其股价则一飞冲天。

  然而,刚刚过去的2010年,沪深两市已经成功实现349家公司首发上市,借壳上市的不过寥寥数家。一位投行人士透露,过去IPO可能需要排队两三年才能上市,但现在只需要七八个月了。当“借壳上市”不再是众多企业谋求上市的一大选择,“壳资源”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目前A股市场已经没有真正的壳资源。”

  当年,7000万投资者付出超过万亿市场的代价后,A股迎来了股改;而“大小非”纷纷上市流通,同样使市场付出了巨额的代价:股指跌幅高达62%,市值缩水超过18万亿。而创业板、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等陆续推出之后,A股市场必将逐步与成熟市场实现接轨,股价的另一次重整将不可避免。

  如此看来,从1994年到2008年再到如今,低价股的重现或许不再只是简单的估值轮回。

  三因素催生低价股

  如果说,非要为低价股为何低价给出一个原因的话,完全可以用业绩差来概括。但并不是所有业绩差的公司,股价都会相对偏低。价格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公司自身的价值所在。除了连续性亏损,这些公司的净资产已达非常恶劣的情况,有的甚至已经资不抵债,但其股价仍始终没有出现“仙股”价位,并且在其后的行情中还经常性地“表演”。

  通过对过去几年多次滑落至低价族群的个股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不外乎三大主要因素:

  首先,行业因素。纵观曾经出现的低价股,大多数公司主营业务集中于传统行业,部分行业甚至逐渐进入了衰退期。如*ST源发(600757,前收盘价7.35元)、ST二纺(600604,收盘价5.95元)属于传统纺织服装行业;美达股份(000782,收盘价6.64 元)、新乡化纤(000949,收盘价5.73元)、吉林化纤(000420,收盘价8.74元)等公司均属于化纤行业。随着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行业自身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公司凭借自身持续性经营和实现盈利的能力面临挑战。

  其次,公司因素。除了行业性因素之外,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是一大关键问题。当初的*ST石化(000013)属于石化行业,但是在石化行业整体转暖情况下,公司的经营业绩却出现大幅度亏损,净资产一度变成了-7.45元/股,而2003年底公司涉及的诉讼案件就多达11宗,公司经营、财务和法律等问题成为公司的 “绊脚石”。类似的状况在已经退市或面临退市的公司中不在少数。

  最后,市场因素。虽然市场不至于“放倒”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公司持续快速的股本扩张行为则可能为日后发展埋下隐患。作为沪深两市上市至今总股本增幅第四名,经历反复股本扩张之后的申华控股(600653,收盘价3.26元),总股本由上市时的50万股演变成了如今的17.46亿股,总股本膨胀了3492倍。

  然而,与万科(000002,收盘价8.38元)股本持续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正相关不同,申华控股却遭遇股本扩张之后的盈利能力下滑,摊薄之后的业绩水平还要被大打折扣。2010年三季报,申华控股仅实现1542.88万元的净利润,这与新近上市的“袖珍版”创业板公司相比都显得囊中羞涩,奈何摊薄到17.46亿总股本之后每股收益仅为0.0088元,公司每股净资产也降至1.0021元。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既然可以高送转进行股本扩张,那么对于这类过度扩张而难以为继的公司来说,最好还是“怎么来就怎么去”,股本缩减回去,股价才能更好看。

  但是,某券商分析师也指出,对于大多数业绩比较差的公司来说,持续性盈利能力的改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否则,沦为“仙股”只是时间问题。

  低价股扩容是底部信号?

  就在低价股俱乐部扩容的同时,股东增持、回购甚至上演控股权争夺,一幕幕精彩大戏陆续上演,让投资者仿佛回到了2008年年底那个寒彻入骨的冬天。似曾相识的弱势行情,似曾相识的市场现象,不少投资者开始憧憬着市场已经出现了底部信号。

  2008年11月7日,ST厦华盘中创出1.05元的最低价,距离1元以下的“仙股”仅咫尺之遥。与此同时,还有*ST夏新也仅以几分钱的价差面临成“仙”。

  然而,回顾当时的市场状况来看,作为市场估值极弱标志,准“仙股”的出现似乎已经意味着风险释放趋向充分,疲弱的A股在2008年10月底就悄悄结束杀跌甚至酝酿转机。

  低价股的扩容,往往被投资者认为是市场估值极弱的标志,但它所代表的究竟是股市大幅杀跌的前奏还是尾声?不少投资者对当前市场是临近底部还是出现了转机感到困惑。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低价股密集出现,这只是市场淘汰机制的一部分,预示着底部即将来临。但目前距离历史底部区域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对于目前是否可能成为底部,某私募人士表示,“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作为市场的一个心理指标,低价股的规模值得关注。”

  据统计,截至1月21日收盘,农行2.62元的收盘价距离此前2.52元的最低点还有3.82%的下跌空间;而京东方A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价1.90元下跌空间还有37.5%;国电电力除权后的价格已经创出历史新低,但目前也还没有止跌企稳的迹象。

  此外,1664点时,沪深两市“1元股俱乐部”的股票多达33只,但目前“2元股俱乐部”也只有3个成员。同时,从“破净”情况来看,2008年10月底,几十只个股都出现了“破净”,但目前只有华菱钢铁等6只个股市净率小于1。

  低价股该买不该买?

  有了2008年的历史经验之后,A股市场的参与者们似乎学聪明了。人们总结出,在熊市底部往往低价股丛生、破净股屡见不鲜。然而,大幅调整之后遍地的低价股就更值得买吗?

  众所周知,2008年10月28日的上证指数1664点和2005年6月6日的上证998点是A股市场上两个著名的大底。根据统计情况来看,998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69%和96%,破净个股179只,破净率13.5%;1664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 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为59%和88%,破净个股170只,破净率10.68%。而目前沪深两市的市场状况远没有达到当时的极端情形。

  那么,就以上指标比对,目前选择低价股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假设京东方A再次跌回到2008年时的水平,其21日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1.85元,下跌空间还有37.5%。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资金有限,往往容易产生低价股便宜的错觉,但是买的数量多少与股价并没有任何关系。”而记者身边几位近两年刚入市的新股民朋友也表示,“股价太高了就不想买。”

  “从2元到1元有50%的下跌空间,从10元到5元也是50%的下跌空间。股价高低只能相对于公司自身的估值、业绩和成长性,股价低,但股本大且业绩一般的公司成长性也未必会更好。”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在其看来,电力、钢铁等低价股密集的周期性行业,业绩回落速度往往要比股价回落要慢一些。而对于市净率相对较低的公司来说,是否存在价值还要结合整体市场环境。从长期看,一些行业和个股的业绩会进一步回落,股价还将面临重新估值。但如果这些行业已经被低估的话,应该具有一定的短线机会。

  结束语

  期待成熟理性的“仙股”时代

  不高不低的股价,可上可下的行情,当沪深两市“仙股”目前看来仍是一个传说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大量的绩差股、垃圾股?

  从上证指数1994年的325点到2005年的998点以及2008年的1664点,A股市场有过长达数年漫长的煎熬与等待,也有过超过6倍增长的超级大牛市的辉煌历史,但作为市场成熟和理性的一大标志“仙股”却始终鲜见。

  如今,全流通、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一系列推进市场完善和健全的重大举措已经陆续出台,我们的上市公司还缺少对于回报市场的清醒认识,我们的投资者还缺少对市场成熟和理性的认识。

  回顾A股市场20多年的历史,共有30只个股曾经低于1元。而即便是在二级市场大幅下跌之后退居三板市场,目前金田B3、大洋B1等个股的价格还不到0.1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过每年年底的资产处置、政府补助、财政补贴及银行免息等措施实现了 “保牌”,但是“不死鸟”遭遇反复炒作的背后却是大量绩差股、垃圾股中还有多达51家市净率为负值。

  据资讯统计,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1元以下的股价,2元区间的也只有3家,但是除了51家公司净资产为负值外,还有高达10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1元,42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2元。

  当我们还要支付数倍于净资产的价格去购买公司股票时,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想想公司究竟还有多大投资价值?过去,我们还能期待从*ST延边路到广发证券的华丽转身,我们还能期待从2005年的*ST天颐到2010年的三安光电5年近百倍的巨额收益。但是,繁华过后还剩下什么?一切都将归于寂静。

  前不久,证监会主席在谈及2011年工作重点时提到新三板将是今年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三板扩容,国际板挂牌等后续重大事项的陆续推出,一个崭新的、成熟的、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必然成为今后A股市场的面貌。

  如今,我们完全有必要忘却对市场的侥幸和对投机的眷恋,以成熟和理性的心态坦然面对市场重整过程中又一次的“洗礼”。或许,这一次,低价股的扩容将成为“仙股”之路的开始?

  继2004年、2008年之后,A股市场再度陷入悲观脆弱时期。随着国电电力(600795,收盘价2.94元)、京东方A(000725,收盘价2.96元)相继跌破3元,以及“低价股俱乐部”的持续扩容,市场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低价股”这个特殊族群,甚至引发对“仙股”的审视与思考。

  在全流通、创业板、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完善资本市场的重大举措的相继推出后,A股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运作,垃圾股的生存空间也正在愈收愈窄。此番低价股的扩容仅仅是个股股价估值的简单轮回,还是意味着市场成熟后,低价股价格的真正回归?A股会否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仙股”群体?

  历史回顾

  A股史上“仙股”两度现身

  “仙”,是我国香港居民对英语“cent”(分)的译音。“仙股”,就是指股价已经低于1元,只能以分作为计价单位的股票。在美国股市上,如果股票的价格长期低于某一价格就会被摘牌。

  “仙股”之说,最初源于我国港股,而在A股市场,由于股指期货推出之前缺乏做空机制,借壳重组频发导致垃圾股反复被爆炒,近20年来,沪、深两市股价低于1元的情况并不是十分常见。

  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历史上只有两次出现过“仙股”。

  最早成“仙”的是挣扎在退市边缘的*ST达曼。2004年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ST达曼跌破1元面值,成为沪深两市首只“仙股”。

  接下来就是在上一轮大牛市启动前“最黑暗的黎明”。2006年8月29日,S*ST精密在此前盘中跌破1元面值之后,当日以0.95元的跌停价报收,宣告成“仙”。

  实际上,如果以收盘价低于1元作为判定标准,自2004年12月30日*ST达曼以0.96元跌停价成为A股市场第一只“仙股”以来,沪深两市历史上共有16只股票沦落为 “仙股”;而如果仅考察最低股价,这个数字将扩大到30只。这些股票中有14只被终止上市转而进入三板市场,截至目前,仅有S*ST云大通过被太平洋借壳回到主板市场。

  大量垃圾股难成“仙”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底的“漫漫熊途”也造就了大量“1元股”的重生,但跌破1元却显得相当艰难。

  2008年9月初,ST梅雁、ST厦华最终收于1元区间。同时加入“1元股”阵营的还有*ST夏新。而截至2008年9月5日收盘,沪深 A股5元以下的个股共达583只,占交易股票的38.66%,A股平均股价降至7.751元,其中3元以下个股有71只;低价股前12名均为ST股,ST 深泰、*ST昌鱼距“1元股”也仅一步之遥。

  回顾历史,最早出现“1元股”是在1994年,当时市场极度低迷,以上海石化为首的30余只股票价格不到2元;其后,市场在1998年和 2002年曾几度出现“1元股”,但随着几只“1元股”的无奈退市或重组成功,“1元股”一度绝迹;再到2004年6月,*ST广夏和*ST吉纸率先跌破 2元,开启了新一轮熊市的“1元股”时代,随后越来越多的个股步其后尘,加入“1元股”行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1元股”遍地开花,甚至出现1元以下的 “仙股”。2005年,“1元股”的数量达到50多只;2008年,1元左右的股票也多达数十家,但所幸并没有再次出现低于1元的“仙股”。

  如今,截至1月21日收盘,沪深两市“2元股俱乐部”成员有农行、国电电力和京东方A,而低于4元的个股则多达39家。

  A股缺少“仙股”土壤?

  众所周知,短期看,股票的价格与发行价有关,但长期看与发行价无关,价格的波动与价值基本趋于一致,这就是好公司股价持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当股票背后的公司被掏空时,股票的价格总是会向零价值靠近 (当然上市公司没有退市前还有壳价值).

  为什么沪深A股历史上始终鲜见1元以下的“仙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

  一是过去股改前没有全流通,大股东的股票(法人股)在任何价位都逃不了;二是公司上市相对较难,壳资源价值相对高些;三是投资者对股票的绝对价格认识不深,只要股价低就会买,导致低价股长期跌不下去,而上市公司长期忽略对投资者的回报也导致二级市场博取价差成为一种常态;四是市场缺乏做空机制。

  不过,现在上述四方面因素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全流通,大小非解禁之后的套现频频发生;二是新股发行持续快节奏,上市已经不再是难题;三是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可供选择的股票越来越多;四是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做空工具都已经相继推出。

  然而,一位市场人士也提出,沽空机制并不是垃圾股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国外的大多数小市值股票是不能沽空的,沽空机制仅对大蓝筹的估值影响相对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整体估值中枢的下移也将间接传导到小市值品种,随着市场价格“水分”被拧干之后,公司自身的价值也将逐渐“水落石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某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大量绩差股、垃圾股是国资委旗下的资产包袱,因此放任公司走向退市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可能还看不到这类股票成“仙股”。

  实战意义

  低价股扩容或不只是轮回

  近期国电电力等“2元股”的出现,无疑是市场的悲哀。不仅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2元股”的出现,折射出市场估值回归的必然性。但能否因此理解为市场估值的简单轮回呢?

  实际上,早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就有不少市场人士纷纷预言A股市场将出现“仙股”。理由很简单:股改之后,市场“堰塞湖”得以疏浚,全流通的市场环境已经决定了整体估值水平的下降,而随着股指期货这一做空体系的建立,做多已经不再是投资者的唯一选择,做多与沽空机制的完善必然使得整个市场估值体系面临重新“洗牌”。

  对于大量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来说,公司本身并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投机盛行的背景下,估值扭曲似乎成为一种常态。但这类个股又往往容易成为“借壳”对象,一旦重组后华丽转身,其股价则一飞冲天。

  然而,刚刚过去的2010年,沪深两市已经成功实现349家公司首发上市,借壳上市的不过寥寥数家。一位投行人士透露,过去IPO可能需要排队两三年才能上市,但现在只需要七八个月了。当“借壳上市”不再是众多企业谋求上市的一大选择,“壳资源”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目前A股市场已经没有真正的壳资源。”

  当年,7000万投资者付出超过万亿市场的代价后,A股迎来了股改;而“大小非”纷纷上市流通,同样使市场付出了巨额的代价:股指跌幅高达62%,市值缩水超过18万亿。而创业板、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等陆续推出之后,A股市场必将逐步与成熟市场实现接轨,股价的另一次重整将不可避免。

  如此看来,从1994年到2008年再到如今,低价股的重现或许不再只是简单的估值轮回。

  三因素催生低价股

  如果说,非要为低价股为何低价给出一个原因的话,完全可以用业绩差来概括。但并不是所有业绩差的公司,股价都会相对偏低。价格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公司自身的价值所在。除了连续性亏损,这些公司的净资产已达非常恶劣的情况,有的甚至已经资不抵债,但其股价仍始终没有出现“仙股”价位,并且在其后的行情中还经常性地“表演”。

  通过对过去几年多次滑落至低价族群的个股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不外乎三大主要因素:

  首先,行业因素。纵观曾经出现的低价股,大多数公司主营业务集中于传统行业,部分行业甚至逐渐进入了衰退期。如*ST源发(600757,前收盘价7.35元)、ST二纺(600604,收盘价5.95元)属于传统纺织服装行业;美达股份(000782,收盘价6.64 元)、新乡化纤(000949,收盘价5.73元)、吉林化纤(000420,收盘价8.74元)等公司均属于化纤行业。随着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行业自身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公司凭借自身持续性经营和实现盈利的能力面临挑战。

  其次,公司因素。除了行业性因素之外,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是一大关键问题。当初的*ST石化(000013)属于石化行业,但是在石化行业整体转暖情况下,公司的经营业绩却出现大幅度亏损,净资产一度变成了-7.45元/股,而2003年底公司涉及的诉讼案件就多达11宗,公司经营、财务和法律等问题成为公司的 “绊脚石”。类似的状况在已经退市或面临退市的公司中不在少数。

  最后,市场因素。虽然市场不至于“放倒”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公司持续快速的股本扩张行为则可能为日后发展埋下隐患。作为沪深两市上市至今总股本增幅第四名,经历反复股本扩张之后的申华控股(600653,收盘价3.26元),总股本由上市时的50万股演变成了如今的17.46亿股,总股本膨胀了3492倍。

  然而,与万科(000002,收盘价8.38元)股本持续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正相关不同,申华控股却遭遇股本扩张之后的盈利能力下滑,摊薄之后的业绩水平还要被大打折扣。2010年三季报,申华控股仅实现1542.88万元的净利润,这与新近上市的“袖珍版”创业板公司相比都显得囊中羞涩,奈何摊薄到17.46亿总股本之后每股收益仅为0.0088元,公司每股净资产也降至1.0021元。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既然可以高送转进行股本扩张,那么对于这类过度扩张而难以为继的公司来说,最好还是“怎么来就怎么去”,股本缩减回去,股价才能更好看。

  但是,某券商分析师也指出,对于大多数业绩比较差的公司来说,持续性盈利能力的改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否则,沦为“仙股”只是时间问题。

  低价股扩容是底部信号?

  就在低价股俱乐部扩容的同时,股东增持、回购甚至上演控股权争夺,一幕幕精彩大戏陆续上演,让投资者仿佛回到了2008年年底那个寒彻入骨的冬天。似曾相识的弱势行情,似曾相识的市场现象,不少投资者开始憧憬着市场已经出现了底部信号。

  2008年11月7日,ST厦华盘中创出1.05元的最低价,距离1元以下的“仙股”仅咫尺之遥。与此同时,还有*ST夏新也仅以几分钱的价差面临成“仙”。

  然而,回顾当时的市场状况来看,作为市场估值极弱标志,准“仙股”的出现似乎已经意味着风险释放趋向充分,疲弱的A股在2008年10月底就悄悄结束杀跌甚至酝酿转机。

  低价股的扩容,往往被投资者认为是市场估值极弱的标志,但它所代表的究竟是股市大幅杀跌的前奏还是尾声?不少投资者对当前市场是临近底部还是出现了转机感到困惑。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低价股密集出现,这只是市场淘汰机制的一部分,预示着底部即将来临。但目前距离历史底部区域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对于目前是否可能成为底部,某私募人士表示,“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作为市场的一个心理指标,低价股的规模值得关注。”

  据统计,截至1月21日收盘,农行2.62元的收盘价距离此前2.52元的最低点还有3.82%的下跌空间;而京东方A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价1.90元下跌空间还有37.5%;国电电力除权后的价格已经创出历史新低,但目前也还没有止跌企稳的迹象。

  此外,1664点时,沪深两市“1元股俱乐部”的股票多达33只,但目前“2元股俱乐部”也只有3个成员。同时,从“破净”情况来看,2008年10月底,几十只个股都出现了“破净”,但目前只有华菱钢铁等6只个股市净率小于1。

  低价股该买不该买?

  有了2008年的历史经验之后,A股市场的参与者们似乎学聪明了。人们总结出,在熊市底部往往低价股丛生、破净股屡见不鲜。然而,大幅调整之后遍地的低价股就更值得买吗?

  众所周知,2008年10月28日的上证指数1664点和2005年6月6日的上证998点是A股市场上两个著名的大底。根据统计情况来看,998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69%和96%,破净个股179只,破净率13.5%;1664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 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为59%和88%,破净个股170只,破净率10.68%。而目前沪深两市的市场状况远没有达到当时的极端情形。

  那么,就以上指标比对,目前选择低价股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假设京东方A再次跌回到2008年时的水平,其21日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1.85元,下跌空间还有37.5%。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资金有限,往往容易产生低价股便宜的错觉,但是买的数量多少与股价并没有任何关系。”而记者身边几位近两年刚入市的新股民朋友也表示,“股价太高了就不想买。”

  “从2元到1元有50%的下跌空间,从10元到5元也是50%的下跌空间。股价高低只能相对于公司自身的估值、业绩和成长性,股价低,但股本大且业绩一般的公司成长性也未必会更好。”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在其看来,电力、钢铁等低价股密集的周期性行业,业绩回落速度往往要比股价回落要慢一些。而对于市净率相对较低的公司来说,是否存在价值还要结合整体市场环境。从长期看,一些行业和个股的业绩会进一步回落,股价还将面临重新估值。但如果这些行业已经被低估的话,应该具有一定的短线机会。

  结束语

  期待成熟理性的“仙股”时代

  不高不低的股价,可上可下的行情,当沪深两市“仙股”目前看来仍是一个传说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大量的绩差股、垃圾股?

  从上证指数1994年的325点到2005年的998点以及2008年的1664点,A股市场有过长达数年漫长的煎熬与等待,也有过超过6倍增长的超级大牛市的辉煌历史,但作为市场成熟和理性的一大标志“仙股”却始终鲜见。

  如今,全流通、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一系列推进市场完善和健全的重大举措已经陆续出台,我们的上市公司还缺少对于回报市场的清醒认识,我们的投资者还缺少对市场成熟和理性的认识。

  回顾A股市场20多年的历史,共有30只个股曾经低于1元。而即便是在二级市场大幅下跌之后退居三板市场,目前金田B3、大洋B1等个股的价格还不到0.1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过每年年底的资产处置、政府补助、财政补贴及银行免息等措施实现了 “保牌”,但是“不死鸟”遭遇反复炒作的背后却是大量绩差股、垃圾股中还有多达51家市净率为负值。

  据资讯统计,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1元以下的股价,2元区间的也只有3家,但是除了51家公司净资产为负值外,还有高达10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1元,42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2元。

  当我们还要支付数倍于净资产的价格去购买公司股票时,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想想公司究竟还有多大投资价值?过去,我们还能期待从*ST延边路到广发证券的华丽转身,我们还能期待从2005年的*ST天颐到2010年的三安光电5年近百倍的巨额收益。但是,繁华过后还剩下什么?一切都将归于寂静。

  前不久,证监会主席在谈及2011年工作重点时提到新三板将是今年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三板扩容,国际板挂牌等后续重大事项的陆续推出,一个崭新的、成熟的、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必然成为今后A股市场的面貌。

  如今,我们完全有必要忘却对市场的侥幸和对投机的眷恋,以成熟和理性的心态坦然面对市场重整过程中又一次的“洗礼”。或许,这一次,低价股的扩容将成为“仙股”之路的开始?

  继2004年、2008年之后,A股市场再度陷入悲观脆弱时期。随着国电电力(600795,收盘价2.94元)、京东方A(000725,收盘价2.96元)相继跌破3元,以及“低价股俱乐部”的持续扩容,市场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低价股”这个特殊族群,甚至引发对“仙股”的审视与思考。

  在全流通、创业板、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完善资本市场的重大举措的相继推出后,A股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运作,垃圾股的生存空间也正在愈收愈窄。此番低价股的扩容仅仅是个股股价估值的简单轮回,还是意味着市场成熟后,低价股价格的真正回归?A股会否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仙股”群体?

  历史回顾

  A股史上“仙股”两度现身

  “仙”,是我国香港居民对英语“cent”(分)的译音。“仙股”,就是指股价已经低于1元,只能以分作为计价单位的股票。在美国股市上,如果股票的价格长期低于某一价格就会被摘牌。

  “仙股”之说,最初源于我国港股,而在A股市场,由于股指期货推出之前缺乏做空机制,借壳重组频发导致垃圾股反复被爆炒,近20年来,沪、深两市股价低于1元的情况并不是十分常见。

  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历史上只有两次出现过“仙股”。

  最早成“仙”的是挣扎在退市边缘的*ST达曼。2004年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ST达曼跌破1元面值,成为沪深两市首只“仙股”。

  接下来就是在上一轮大牛市启动前“最黑暗的黎明”。2006年8月29日,S*ST精密在此前盘中跌破1元面值之后,当日以0.95元的跌停价报收,宣告成“仙”。

  实际上,如果以收盘价低于1元作为判定标准,自2004年12月30日*ST达曼以0.96元跌停价成为A股市场第一只“仙股”以来,沪深两市历史上共有16只股票沦落为 “仙股”;而如果仅考察最低股价,这个数字将扩大到30只。这些股票中有14只被终止上市转而进入三板市场,截至目前,仅有S*ST云大通过被太平洋借壳回到主板市场。

  大量垃圾股难成“仙”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底的“漫漫熊途”也造就了大量“1元股”的重生,但跌破1元却显得相当艰难。

  2008年9月初,ST梅雁、ST厦华最终收于1元区间。同时加入“1元股”阵营的还有*ST夏新。而截至2008年9月5日收盘,沪深 A股5元以下的个股共达583只,占交易股票的38.66%,A股平均股价降至7.751元,其中3元以下个股有71只;低价股前12名均为ST股,ST 深泰、*ST昌鱼距“1元股”也仅一步之遥。

  回顾历史,最早出现“1元股”是在1994年,当时市场极度低迷,以上海石化为首的30余只股票价格不到2元;其后,市场在1998年和 2002年曾几度出现“1元股”,但随着几只“1元股”的无奈退市或重组成功,“1元股”一度绝迹;再到2004年6月,*ST广夏和*ST吉纸率先跌破 2元,开启了新一轮熊市的“1元股”时代,随后越来越多的个股步其后尘,加入“1元股”行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1元股”遍地开花,甚至出现1元以下的 “仙股”。2005年,“1元股”的数量达到50多只;2008年,1元左右的股票也多达数十家,但所幸并没有再次出现低于1元的“仙股”。

  如今,截至1月21日收盘,沪深两市“2元股俱乐部”成员有农行、国电电力和京东方A,而低于4元的个股则多达39家。

  A股缺少“仙股”土壤?

  众所周知,短期看,股票的价格与发行价有关,但长期看与发行价无关,价格的波动与价值基本趋于一致,这就是好公司股价持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当股票背后的公司被掏空时,股票的价格总是会向零价值靠近 (当然上市公司没有退市前还有壳价值).

  为什么沪深A股历史上始终鲜见1元以下的“仙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

  一是过去股改前没有全流通,大股东的股票(法人股)在任何价位都逃不了;二是公司上市相对较难,壳资源价值相对高些;三是投资者对股票的绝对价格认识不深,只要股价低就会买,导致低价股长期跌不下去,而上市公司长期忽略对投资者的回报也导致二级市场博取价差成为一种常态;四是市场缺乏做空机制。

  不过,现在上述四方面因素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全流通,大小非解禁之后的套现频频发生;二是新股发行持续快节奏,上市已经不再是难题;三是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可供选择的股票越来越多;四是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做空工具都已经相继推出。

  然而,一位市场人士也提出,沽空机制并不是垃圾股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国外的大多数小市值股票是不能沽空的,沽空机制仅对大蓝筹的估值影响相对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整体估值中枢的下移也将间接传导到小市值品种,随着市场价格“水分”被拧干之后,公司自身的价值也将逐渐“水落石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某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大量绩差股、垃圾股是国资委旗下的资产包袱,因此放任公司走向退市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可能还看不到这类股票成“仙股”。

  实战意义

  低价股扩容或不只是轮回

  近期国电电力等“2元股”的出现,无疑是市场的悲哀。不仅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2元股”的出现,折射出市场估值回归的必然性。但能否因此理解为市场估值的简单轮回呢?

  实际上,早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就有不少市场人士纷纷预言A股市场将出现“仙股”。理由很简单:股改之后,市场“堰塞湖”得以疏浚,全流通的市场环境已经决定了整体估值水平的下降,而随着股指期货这一做空体系的建立,做多已经不再是投资者的唯一选择,做多与沽空机制的完善必然使得整个市场估值体系面临重新“洗牌”。

  对于大量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来说,公司本身并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投机盛行的背景下,估值扭曲似乎成为一种常态。但这类个股又往往容易成为“借壳”对象,一旦重组后华丽转身,其股价则一飞冲天。

  然而,刚刚过去的2010年,沪深两市已经成功实现349家公司首发上市,借壳上市的不过寥寥数家。一位投行人士透露,过去IPO可能需要排队两三年才能上市,但现在只需要七八个月了。当“借壳上市”不再是众多企业谋求上市的一大选择,“壳资源”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目前A股市场已经没有真正的壳资源。”

  当年,7000万投资者付出超过万亿市场的代价后,A股迎来了股改;而“大小非”纷纷上市流通,同样使市场付出了巨额的代价:股指跌幅高达62%,市值缩水超过18万亿。而创业板、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等陆续推出之后,A股市场必将逐步与成熟市场实现接轨,股价的另一次重整将不可避免。

  如此看来,从1994年到2008年再到如今,低价股的重现或许不再只是简单的估值轮回。

  三因素催生低价股

  如果说,非要为低价股为何低价给出一个原因的话,完全可以用业绩差来概括。但并不是所有业绩差的公司,股价都会相对偏低。价格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公司自身的价值所在。除了连续性亏损,这些公司的净资产已达非常恶劣的情况,有的甚至已经资不抵债,但其股价仍始终没有出现“仙股”价位,并且在其后的行情中还经常性地“表演”。

  通过对过去几年多次滑落至低价族群的个股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不外乎三大主要因素:

  首先,行业因素。纵观曾经出现的低价股,大多数公司主营业务集中于传统行业,部分行业甚至逐渐进入了衰退期。如*ST源发(600757,前收盘价7.35元)、ST二纺(600604,收盘价5.95元)属于传统纺织服装行业;美达股份(000782,收盘价6.64 元)、新乡化纤(000949,收盘价5.73元)、吉林化纤(000420,收盘价8.74元)等公司均属于化纤行业。随着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行业自身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公司凭借自身持续性经营和实现盈利的能力面临挑战。

  其次,公司因素。除了行业性因素之外,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是一大关键问题。当初的*ST石化(000013)属于石化行业,但是在石化行业整体转暖情况下,公司的经营业绩却出现大幅度亏损,净资产一度变成了-7.45元/股,而2003年底公司涉及的诉讼案件就多达11宗,公司经营、财务和法律等问题成为公司的 “绊脚石”。类似的状况在已经退市或面临退市的公司中不在少数。

  最后,市场因素。虽然市场不至于“放倒”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公司持续快速的股本扩张行为则可能为日后发展埋下隐患。作为沪深两市上市至今总股本增幅第四名,经历反复股本扩张之后的申华控股(600653,收盘价3.26元),总股本由上市时的50万股演变成了如今的17.46亿股,总股本膨胀了3492倍。

  然而,与万科(000002,收盘价8.38元)股本持续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正相关不同,申华控股却遭遇股本扩张之后的盈利能力下滑,摊薄之后的业绩水平还要被大打折扣。2010年三季报,申华控股仅实现1542.88万元的净利润,这与新近上市的“袖珍版”创业板公司相比都显得囊中羞涩,奈何摊薄到17.46亿总股本之后每股收益仅为0.0088元,公司每股净资产也降至1.0021元。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既然可以高送转进行股本扩张,那么对于这类过度扩张而难以为继的公司来说,最好还是“怎么来就怎么去”,股本缩减回去,股价才能更好看。

  但是,某券商分析师也指出,对于大多数业绩比较差的公司来说,持续性盈利能力的改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否则,沦为“仙股”只是时间问题。

  低价股扩容是底部信号?

  就在低价股俱乐部扩容的同时,股东增持、回购甚至上演控股权争夺,一幕幕精彩大戏陆续上演,让投资者仿佛回到了2008年年底那个寒彻入骨的冬天。似曾相识的弱势行情,似曾相识的市场现象,不少投资者开始憧憬着市场已经出现了底部信号。

  2008年11月7日,ST厦华盘中创出1.05元的最低价,距离1元以下的“仙股”仅咫尺之遥。与此同时,还有*ST夏新也仅以几分钱的价差面临成“仙”。

  然而,回顾当时的市场状况来看,作为市场估值极弱标志,准“仙股”的出现似乎已经意味着风险释放趋向充分,疲弱的A股在2008年10月底就悄悄结束杀跌甚至酝酿转机。

  低价股的扩容,往往被投资者认为是市场估值极弱的标志,但它所代表的究竟是股市大幅杀跌的前奏还是尾声?不少投资者对当前市场是临近底部还是出现了转机感到困惑。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低价股密集出现,这只是市场淘汰机制的一部分,预示着底部即将来临。但目前距离历史底部区域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对于目前是否可能成为底部,某私募人士表示,“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作为市场的一个心理指标,低价股的规模值得关注。”

  据统计,截至1月21日收盘,农行2.62元的收盘价距离此前2.52元的最低点还有3.82%的下跌空间;而京东方A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价1.90元下跌空间还有37.5%;国电电力除权后的价格已经创出历史新低,但目前也还没有止跌企稳的迹象。

  此外,1664点时,沪深两市“1元股俱乐部”的股票多达33只,但目前“2元股俱乐部”也只有3个成员。同时,从“破净”情况来看,2008年10月底,几十只个股都出现了“破净”,但目前只有华菱钢铁等6只个股市净率小于1。

  低价股该买不该买?

  有了2008年的历史经验之后,A股市场的参与者们似乎学聪明了。人们总结出,在熊市底部往往低价股丛生、破净股屡见不鲜。然而,大幅调整之后遍地的低价股就更值得买吗?

  众所周知,2008年10月28日的上证指数1664点和2005年6月6日的上证998点是A股市场上两个著名的大底。根据统计情况来看,998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69%和96%,破净个股179只,破净率13.5%;1664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 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为59%和88%,破净个股170只,破净率10.68%。而目前沪深两市的市场状况远没有达到当时的极端情形。

  那么,就以上指标比对,目前选择低价股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假设京东方A再次跌回到2008年时的水平,其21日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1.85元,下跌空间还有37.5%。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资金有限,往往容易产生低价股便宜的错觉,但是买的数量多少与股价并没有任何关系。”而记者身边几位近两年刚入市的新股民朋友也表示,“股价太高了就不想买。”

  “从2元到1元有50%的下跌空间,从10元到5元也是50%的下跌空间。股价高低只能相对于公司自身的估值、业绩和成长性,股价低,但股本大且业绩一般的公司成长性也未必会更好。”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在其看来,电力、钢铁等低价股密集的周期性行业,业绩回落速度往往要比股价回落要慢一些。而对于市净率相对较低的公司来说,是否存在价值还要结合整体市场环境。从长期看,一些行业和个股的业绩会进一步回落,股价还将面临重新估值。但如果这些行业已经被低估的话,应该具有一定的短线机会。

  结束语

  期待成熟理性的“仙股”时代

  不高不低的股价,可上可下的行情,当沪深两市“仙股”目前看来仍是一个传说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大量的绩差股、垃圾股?

  从上证指数1994年的325点到2005年的998点以及2008年的1664点,A股市场有过长达数年漫长的煎熬与等待,也有过超过6倍增长的超级大牛市的辉煌历史,但作为市场成熟和理性的一大标志“仙股”却始终鲜见。

  如今,全流通、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一系列推进市场完善和健全的重大举措已经陆续出台,我们的上市公司还缺少对于回报市场的清醒认识,我们的投资者还缺少对市场成熟和理性的认识。

  回顾A股市场20多年的历史,共有30只个股曾经低于1元。而即便是在二级市场大幅下跌之后退居三板市场,目前金田B3、大洋B1等个股的价格还不到0.1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过每年年底的资产处置、政府补助、财政补贴及银行免息等措施实现了 “保牌”,但是“不死鸟”遭遇反复炒作的背后却是大量绩差股、垃圾股中还有多达51家市净率为负值。

  据资讯统计,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1元以下的股价,2元区间的也只有3家,但是除了51家公司净资产为负值外,还有高达10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1元,42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2元。

  当我们还要支付数倍于净资产的价格去购买公司股票时,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想想公司究竟还有多大投资价值?过去,我们还能期待从*ST延边路到广发证券的华丽转身,我们还能期待从2005年的*ST天颐到2010年的三安光电5年近百倍的巨额收益。但是,繁华过后还剩下什么?一切都将归于寂静。

  前不久,证监会主席在谈及2011年工作重点时提到新三板将是今年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三板扩容,国际板挂牌等后续重大事项的陆续推出,一个崭新的、成熟的、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必然成为今后A股市场的面貌。

  如今,我们完全有必要忘却对市场的侥幸和对投机的眷恋,以成熟和理性的心态坦然面对市场重整过程中又一次的“洗礼”。或许,这一次,低价股的扩容将成为“仙股”之路的开始?

  继2004年、2008年之后,A股市场再度陷入悲观脆弱时期。随着国电电力(600795,收盘价2.94元)、京东方A(000725,收盘价2.96元)相继跌破3元,以及“低价股俱乐部”的持续扩容,市场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低价股”这个特殊族群,甚至引发对“仙股”的审视与思考。

  在全流通、创业板、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完善资本市场的重大举措的相继推出后,A股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运作,垃圾股的生存空间也正在愈收愈窄。此番低价股的扩容仅仅是个股股价估值的简单轮回,还是意味着市场成熟后,低价股价格的真正回归?A股会否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仙股”群体?

  历史回顾

  A股史上“仙股”两度现身

  “仙”,是我国香港居民对英语“cent”(分)的译音。“仙股”,就是指股价已经低于1元,只能以分作为计价单位的股票。在美国股市上,如果股票的价格长期低于某一价格就会被摘牌。

  “仙股”之说,最初源于我国港股,而在A股市场,由于股指期货推出之前缺乏做空机制,借壳重组频发导致垃圾股反复被爆炒,近20年来,沪、深两市股价低于1元的情况并不是十分常见。

  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历史上只有两次出现过“仙股”。

  最早成“仙”的是挣扎在退市边缘的*ST达曼。2004年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ST达曼跌破1元面值,成为沪深两市首只“仙股”。

  接下来就是在上一轮大牛市启动前“最黑暗的黎明”。2006年8月29日,S*ST精密在此前盘中跌破1元面值之后,当日以0.95元的跌停价报收,宣告成“仙”。

  实际上,如果以收盘价低于1元作为判定标准,自2004年12月30日*ST达曼以0.96元跌停价成为A股市场第一只“仙股”以来,沪深两市历史上共有16只股票沦落为 “仙股”;而如果仅考察最低股价,这个数字将扩大到30只。这些股票中有14只被终止上市转而进入三板市场,截至目前,仅有S*ST云大通过被太平洋借壳回到主板市场。

  大量垃圾股难成“仙”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底的“漫漫熊途”也造就了大量“1元股”的重生,但跌破1元却显得相当艰难。

  2008年9月初,ST梅雁、ST厦华最终收于1元区间。同时加入“1元股”阵营的还有*ST夏新。而截至2008年9月5日收盘,沪深 A股5元以下的个股共达583只,占交易股票的38.66%,A股平均股价降至7.751元,其中3元以下个股有71只;低价股前12名均为ST股,ST 深泰、*ST昌鱼距“1元股”也仅一步之遥。

  回顾历史,最早出现“1元股”是在1994年,当时市场极度低迷,以上海石化为首的30余只股票价格不到2元;其后,市场在1998年和 2002年曾几度出现“1元股”,但随着几只“1元股”的无奈退市或重组成功,“1元股”一度绝迹;再到2004年6月,*ST广夏和*ST吉纸率先跌破 2元,开启了新一轮熊市的“1元股”时代,随后越来越多的个股步其后尘,加入“1元股”行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1元股”遍地开花,甚至出现1元以下的 “仙股”。2005年,“1元股”的数量达到50多只;2008年,1元左右的股票也多达数十家,但所幸并没有再次出现低于1元的“仙股”。

  如今,截至1月21日收盘,沪深两市“2元股俱乐部”成员有农行、国电电力和京东方A,而低于4元的个股则多达39家。

  A股缺少“仙股”土壤?

  众所周知,短期看,股票的价格与发行价有关,但长期看与发行价无关,价格的波动与价值基本趋于一致,这就是好公司股价持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当股票背后的公司被掏空时,股票的价格总是会向零价值靠近 (当然上市公司没有退市前还有壳价值).

  为什么沪深A股历史上始终鲜见1元以下的“仙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

  一是过去股改前没有全流通,大股东的股票(法人股)在任何价位都逃不了;二是公司上市相对较难,壳资源价值相对高些;三是投资者对股票的绝对价格认识不深,只要股价低就会买,导致低价股长期跌不下去,而上市公司长期忽略对投资者的回报也导致二级市场博取价差成为一种常态;四是市场缺乏做空机制。

  不过,现在上述四方面因素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全流通,大小非解禁之后的套现频频发生;二是新股发行持续快节奏,上市已经不再是难题;三是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可供选择的股票越来越多;四是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做空工具都已经相继推出。

  然而,一位市场人士也提出,沽空机制并不是垃圾股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国外的大多数小市值股票是不能沽空的,沽空机制仅对大蓝筹的估值影响相对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整体估值中枢的下移也将间接传导到小市值品种,随着市场价格“水分”被拧干之后,公司自身的价值也将逐渐“水落石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某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大量绩差股、垃圾股是国资委旗下的资产包袱,因此放任公司走向退市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可能还看不到这类股票成“仙股”。

  实战意义

  低价股扩容或不只是轮回

  近期国电电力等“2元股”的出现,无疑是市场的悲哀。不仅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2元股”的出现,折射出市场估值回归的必然性。但能否因此理解为市场估值的简单轮回呢?

  实际上,早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就有不少市场人士纷纷预言A股市场将出现“仙股”。理由很简单:股改之后,市场“堰塞湖”得以疏浚,全流通的市场环境已经决定了整体估值水平的下降,而随着股指期货这一做空体系的建立,做多已经不再是投资者的唯一选择,做多与沽空机制的完善必然使得整个市场估值体系面临重新“洗牌”。

  对于大量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来说,公司本身并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投机盛行的背景下,估值扭曲似乎成为一种常态。但这类个股又往往容易成为“借壳”对象,一旦重组后华丽转身,其股价则一飞冲天。

  然而,刚刚过去的2010年,沪深两市已经成功实现349家公司首发上市,借壳上市的不过寥寥数家。一位投行人士透露,过去IPO可能需要排队两三年才能上市,但现在只需要七八个月了。当“借壳上市”不再是众多企业谋求上市的一大选择,“壳资源”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目前A股市场已经没有真正的壳资源。”

  当年,7000万投资者付出超过万亿市场的代价后,A股迎来了股改;而“大小非”纷纷上市流通,同样使市场付出了巨额的代价:股指跌幅高达62%,市值缩水超过18万亿。而创业板、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等陆续推出之后,A股市场必将逐步与成熟市场实现接轨,股价的另一次重整将不可避免。

  如此看来,从1994年到2008年再到如今,低价股的重现或许不再只是简单的估值轮回。

  三因素催生低价股

  如果说,非要为低价股为何低价给出一个原因的话,完全可以用业绩差来概括。但并不是所有业绩差的公司,股价都会相对偏低。价格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公司自身的价值所在。除了连续性亏损,这些公司的净资产已达非常恶劣的情况,有的甚至已经资不抵债,但其股价仍始终没有出现“仙股”价位,并且在其后的行情中还经常性地“表演”。

  通过对过去几年多次滑落至低价族群的个股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不外乎三大主要因素:

  首先,行业因素。纵观曾经出现的低价股,大多数公司主营业务集中于传统行业,部分行业甚至逐渐进入了衰退期。如*ST源发(600757,前收盘价7.35元)、ST二纺(600604,收盘价5.95元)属于传统纺织服装行业;美达股份(000782,收盘价6.64 元)、新乡化纤(000949,收盘价5.73元)、吉林化纤(000420,收盘价8.74元)等公司均属于化纤行业。随着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行业自身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公司凭借自身持续性经营和实现盈利的能力面临挑战。

  其次,公司因素。除了行业性因素之外,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是一大关键问题。当初的*ST石化(000013)属于石化行业,但是在石化行业整体转暖情况下,公司的经营业绩却出现大幅度亏损,净资产一度变成了-7.45元/股,而2003年底公司涉及的诉讼案件就多达11宗,公司经营、财务和法律等问题成为公司的 “绊脚石”。类似的状况在已经退市或面临退市的公司中不在少数。

  最后,市场因素。虽然市场不至于“放倒”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公司持续快速的股本扩张行为则可能为日后发展埋下隐患。作为沪深两市上市至今总股本增幅第四名,经历反复股本扩张之后的申华控股(600653,收盘价3.26元),总股本由上市时的50万股演变成了如今的17.46亿股,总股本膨胀了3492倍。

  然而,与万科(000002,收盘价8.38元)股本持续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正相关不同,申华控股却遭遇股本扩张之后的盈利能力下滑,摊薄之后的业绩水平还要被大打折扣。2010年三季报,申华控股仅实现1542.88万元的净利润,这与新近上市的“袖珍版”创业板公司相比都显得囊中羞涩,奈何摊薄到17.46亿总股本之后每股收益仅为0.0088元,公司每股净资产也降至1.0021元。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既然可以高送转进行股本扩张,那么对于这类过度扩张而难以为继的公司来说,最好还是“怎么来就怎么去”,股本缩减回去,股价才能更好看。

  但是,某券商分析师也指出,对于大多数业绩比较差的公司来说,持续性盈利能力的改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否则,沦为“仙股”只是时间问题。

  低价股扩容是底部信号?

  就在低价股俱乐部扩容的同时,股东增持、回购甚至上演控股权争夺,一幕幕精彩大戏陆续上演,让投资者仿佛回到了2008年年底那个寒彻入骨的冬天。似曾相识的弱势行情,似曾相识的市场现象,不少投资者开始憧憬着市场已经出现了底部信号。

  2008年11月7日,ST厦华盘中创出1.05元的最低价,距离1元以下的“仙股”仅咫尺之遥。与此同时,还有*ST夏新也仅以几分钱的价差面临成“仙”。

  然而,回顾当时的市场状况来看,作为市场估值极弱标志,准“仙股”的出现似乎已经意味着风险释放趋向充分,疲弱的A股在2008年10月底就悄悄结束杀跌甚至酝酿转机。

  低价股的扩容,往往被投资者认为是市场估值极弱的标志,但它所代表的究竟是股市大幅杀跌的前奏还是尾声?不少投资者对当前市场是临近底部还是出现了转机感到困惑。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低价股密集出现,这只是市场淘汰机制的一部分,预示着底部即将来临。但目前距离历史底部区域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对于目前是否可能成为底部,某私募人士表示,“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作为市场的一个心理指标,低价股的规模值得关注。”

  据统计,截至1月21日收盘,农行2.62元的收盘价距离此前2.52元的最低点还有3.82%的下跌空间;而京东方A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价1.90元下跌空间还有37.5%;国电电力除权后的价格已经创出历史新低,但目前也还没有止跌企稳的迹象。

  此外,1664点时,沪深两市“1元股俱乐部”的股票多达33只,但目前“2元股俱乐部”也只有3个成员。同时,从“破净”情况来看,2008年10月底,几十只个股都出现了“破净”,但目前只有华菱钢铁等6只个股市净率小于1。

  低价股该买不该买?

  有了2008年的历史经验之后,A股市场的参与者们似乎学聪明了。人们总结出,在熊市底部往往低价股丛生、破净股屡见不鲜。然而,大幅调整之后遍地的低价股就更值得买吗?

  众所周知,2008年10月28日的上证指数1664点和2005年6月6日的上证998点是A股市场上两个著名的大底。根据统计情况来看,998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69%和96%,破净个股179只,破净率13.5%;1664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 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为59%和88%,破净个股170只,破净率10.68%。而目前沪深两市的市场状况远没有达到当时的极端情形。

  那么,就以上指标比对,目前选择低价股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假设京东方A再次跌回到2008年时的水平,其21日2.96元的收盘价距离2008年所创出的最低1.85元,下跌空间还有37.5%。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资金有限,往往容易产生低价股便宜的错觉,但是买的数量多少与股价并没有任何关系。”而记者身边几位近两年刚入市的新股民朋友也表示,“股价太高了就不想买。”

  “从2元到1元有50%的下跌空间,从10元到5元也是50%的下跌空间。股价高低只能相对于公司自身的估值、业绩和成长性,股价低,但股本大且业绩一般的公司成长性也未必会更好。”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在其看来,电力、钢铁等低价股密集的周期性行业,业绩回落速度往往要比股价回落要慢一些。而对于市净率相对较低的公司来说,是否存在价值还要结合整体市场环境。从长期看,一些行业和个股的业绩会进一步回落,股价还将面临重新估值。但如果这些行业已经被低估的话,应该具有一定的短线机会。

  结束语

  期待成熟理性的“仙股”时代

  不高不低的股价,可上可下的行情,当沪深两市“仙股”目前看来仍是一个传说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大量的绩差股、垃圾股?

  从上证指数1994年的325点到2005年的998点以及2008年的1664点,A股市场有过长达数年漫长的煎熬与等待,也有过超过6倍增长的超级大牛市的辉煌历史,但作为市场成熟和理性的一大标志“仙股”却始终鲜见。

  如今,全流通、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一系列推进市场完善和健全的重大举措已经陆续出台,我们的上市公司还缺少对于回报市场的清醒认识,我们的投资者还缺少对市场成熟和理性的认识。

  回顾A股市场20多年的历史,共有30只个股曾经低于1元。而即便是在二级市场大幅下跌之后退居三板市场,目前金田B3、大洋B1等个股的价格还不到0.1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过每年年底的资产处置、政府补助、财政补贴及银行免息等措施实现了 “保牌”,但是“不死鸟”遭遇反复炒作的背后却是大量绩差股、垃圾股中还有多达51家市净率为负值。

  据资讯统计,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1元以下的股价,2元区间的也只有3家,但是除了51家公司净资产为负值外,还有高达10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1元,420家公司每股净资产不足2元。

  当我们还要支付数倍于净资产的价格去购买公司股票时,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想想公司究竟还有多大投资价值?过去,我们还能期待从*ST延边路到广发证券的华丽转身,我们还能期待从2005年的*ST天颐到2010年的三安光电5年近百倍的巨额收益。但是,繁华过后还剩下什么?一切都将归于寂静。

  前不久,证监会主席在谈及2011年工作重点时提到新三板将是今年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三板扩容,国际板挂牌等后续重大事项的陆续推出,一个崭新的、成熟的、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必然成为今后A股市场的面貌。

  如今,我们完全有必要忘却对市场的侥幸和对投机的眷恋,以成熟和理性的心态坦然面对市场重整过程中又一次的“洗礼”。或许,这一次,低价股的扩容将成为“仙股”之路的开始?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曹凡)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