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基金业那些离开的“洋和尚”和他们难念的经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05月21日14:31

  5月19日,富国基金发布公告称,林如惠因个人原因不再担任富国全球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林如惠,台湾人,2010年10月方才出任富国全球债券的基金经理,仅仅半年过后,就选择离开。

  跟众多来内地基金业工作的台湾人一样,在来到内地之前,林如惠在台湾的投

资小有名气。进入富国基金之前,她曾在台湾地区保诚证券工作长达八年,先后管理过7只分别投资于全球不同地区的股债混合型基金。在这期间,她管理的基金平均年收益率超过了12%。

  但在她担任富国全球债券基金经理期间,其表现却较为一般。2010年10月10日至2011年4月11日,是林如惠独立操盘富国全球债券的173天,该基金收益率只有0.8%,而据好买网数据,同类基金收益率为3.7182%。

  今年4月富国全球债券基金设立双基金经理,来自香港的张峰从研究员升至基金经理,和林如惠一同管理该基金,这为林如惠的离职做好了铺垫。到5月19日林如惠宣布离职,她在中国内地的基金业担任基金经理正好210天。她也跟众多同乡一样,“未老还乡”。

  不久前,5月4日,光大保德信基金发布公告,公司副总经理袁宏隆因个人原因辞职。这位台湾人在光大保德信历经4年。

  在此之前,景顺长城原总经理梁华栋、上投摩根原总经理王鸿嫔、原南方全球精选基金经理谢伟鸿、原华夏全球精选基金经理杨昌桁、国海富兰克林原投资总监张惟闵等来自台湾的业内人士先后离职。

  事实上,不止来自台湾的人士,来自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基金业人士在中国内地基金业中的角色也往往是大巴车上的乘客,到站下车;而非司机,走到终点。

  矛盾下的牺牲者

  境外人才加盟中国内地的基金业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外方股东委派、QDII出海招聘、金融危机去华尔街挖人。

  2003年,合资基金公司被允许设立,第一批境外基金业人士被股东委派投身内地基金业。

  招商基金与湘财合丰(先后更名为湘财荷银、泰达荷银、泰达宏利)率先揭开了合资基金在中国内地发展的序幕。

  招商基金合资方为荷兰的ING集团,在招商基金成立时,ING就派出了澳大利亚籍的战龙担任常务副总。战龙曾任信孚基金(澳大利亚)投资风险管理副总裁、荷兰国际集团投资管理(亚太)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ING另外委派一员重将,他就是新加坡人陈进贤。他 1990年9月起便在OUB资产管理公司先后任投资分析员、高级经理、助理副总裁。管理的多只基金屡次获得美国权威基金评级机构标准普尔Micropal、以及路透社、新加坡商业日报、渣打银行等颁发的全球和亚洲最佳业绩表现奖。2003年在招商基金担任总经理助理,并同时担任招商安泰系列基金经理、招商先锋基金经理。

  随后,荷兰籍贯的俞鼎基(Guy Uding)也进入招商基金,分管投资。他于1995年3月加入ING投资管理公司,历任数量分析师,股票投资基金经理,首席基金经理,曾主管各种投资管理业务。其管理的ING网络基金荣获“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评选的2000年度最佳国际股票基金;

  ING通讯科技基金荣获“Standard and Poor’s Micropal”(标准普尔)评选的2004年最佳科技基金奖。

  然而,目观当下招商基金的主要高管和投研构成,已无ING派来的境外人士。

  2008年2月,战龙离职;陈进贤和俞鼎基也在2007年先于战龙离开招商基金。坊间传言,战龙与中方股东有矛盾,这种情况也广泛存在于合资基金公司中。

  这种传言不论是否成立,但如今的招商基金核心人员已无ING派来的外籍人士。招商系对招商基金显示出强大的控制力。

  战龙在离开招商基金后加盟富达基金,任富达基金(香港)有限公司的中国业务部董事总经理,2011年,他又去了交银施罗德,担任总经理,算是没有离开中国的基金业。

  陈进贤在2010年3月加盟国投瑞银担任副总经理,但他在2010年11月又选择了离开。而俞鼎基离开招商基金后,在中国的基金圈内已无消息。

  和招商基金同批成立的湘财合丰,成立之后不久,因为荷兰银行旗下的荷银投资管理公司的加盟,变身为中国首批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股东变更引发人事变更,第一任总经理李克难出局,湘财证券首席投资策略师林伟萌出任总经理一职。

  林伟萌是中方股东委派的美籍人士,1987年留学美国在斯坦福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先后在美国GSBullion& Forex ( US ) Inc和ProminenceInterna-tionalInc公司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和金融市场分析工作并分别担任高级研究员、首席研究员和副总经理。1997年至2002年初任美国明报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兼财经主任,2002年3月起任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

  在荷兰银行进入湘财荷银后,便开始增派自己的人。2004年5月,该基金公司发布公告称“同意程国安先生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职务,选举章嘉玉女士为董事长;根据林伟萌总经理提名,聘任苏朗诗女士(Solange Rouschop)为副总经理”,这种人事架构被业内认为荷银已经完全主导了基金公司话语权。

  章嘉玉是台湾人,有“台湾投资奇女子”之称,历任台湾怡富投信企划部经理、台湾光华投信总经理以及荷银投信台湾公司总经理。苏朗诗,荷兰人,在加盟湘财荷银之前担任荷兰银行亚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产品开发经理。

  湘财荷银也是基金业中少有的中外股东都委派境外籍人士担任高管要职的公司。并且当时的湘财荷银,市场等部门要职也由台湾人士担任。

  即便如此,这些境外人士也未能在内地的基金业长久待下去。2006年4月,天津泰达集团旗下北方国际信托取代湘财证券成为该基金公司第一大股东,同时荷银投资增持了股份,湘财荷银更名为泰达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从1亿元增加到1.8亿元人民币。第二次股东变更后,第二任总经理林伟萌出局,海富通原副总经理缪钧伟先生担任公司总经理。

  章嘉玉也卸任董事长之职,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惠文担任公司董事长。2007年章嘉玉转投荷宝集团。

  如果说招商基金境外人士的离开是文化背景上的矛盾,湘财荷银境外人士的离开是股东更迭,那么,还有另一种形式股东委派境外人士的离开就是不愿再续缘。

  较为有代表性的就是景顺长城梁华栋和景顺长城原总经理梁华栋、上投摩根原总经理王鸿嫔都属于此列。

  梁华栋1998年担任景顺集团亚洲区董事兼台湾区总经理,以及台湾区投信分会常务理事、景顺集团主席咨询委员会成员等职务。自2003年起担任景顺长城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终止于2009年3月。

  8个月过后,基金业的另一传奇女人上投摩根总经理王鸿嫔也选择了离职。2003年,她卸下台湾基金业营销女王的皇冠,只身来到上海,开始筹建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管理公司。从官方发布的公告来看,王鸿嫔和梁华栋离职都有个原因:任期届满。

  然而,这两个台湾人未能连任也有时代的原因。深圳某基金公司一投资总监这样看两人的离职:这两个人都将自己的供职的基金公司带入过一个高峰,2007年,上投摩根和景顺长城均杀进了基金业的前10。这两家基金公司也均出现过违规事件。

  这也是中国基金业所面临的痛苦,在经过2006年、2007年大发展之后,整个行业走下坡路,身处其中的基金公司未能幸免。激进的发展势必隐藏大量的矛盾,在退潮之后开始显现,若要达到之前的高峰,已是非常困难。

  事实上,无论是梁华栋还是王鸿嫔,已经是股东委派境外高管坚守阵地时间较长的了,前者6年,后者5年。

  中欧基金则展示了另一个样本。中欧基金正式成立于2006年7月19日,是首家中意合资的基金公司。从股权结构上看,意大利隆巴达和皮埃蒙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9%,国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持股47%,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4%。

  最初的四人投资委员会中,三人都是外籍人,包括总经理意大利人卢卡·弗朗蒂尼,投资总监、来自英国的殷觅智和投资副总监意大利人德尼勒·福克斯,唯一的一位本土人士是当时的研究部负责人刘杰文。

  从设置来看,中欧基金的中方股东对外方的投研能力表现出充分信任。但中欧基金投资A股的业绩并不令人满意,2008年4月,当国内本土基金经理争相抛出宏达股份,中欧基金发生“抄底宏达股份事件”。

  4月29日,宏达股份的跌停板被打开了,股价快速飙升,最终几乎以全日最高价46.13元收盘,成交60亿元,换手率高达53%。当时市场对宏达股份的怪异走势表示费解。事后获知,原来抄底的不是别人,正是中欧基金。事实上,中欧基金在4月24日就开始吸货宏达股份。

  “购买宏达是基金经理基于价值、公司基本面作出的判断。”中欧基金后来回应。但后来中欧基金也把该股卖了。三年后,宏达股份仍在十多元徘徊,距离当时中欧基金吸筹位置相距甚远。

  因此市场认为,中欧基金外方团队的先后离职是因为不熟悉A股操作,业绩不佳而被换掉。

  基金业那些离开的 “洋和尚”和他们难念的经

  上述案例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事实上,回顾中国基金业股东委派的境外人士,大都逃脱不了上述几种情况,而被迫离职。

  比如号称“基金教父”的外籍人士雷贤达,曾任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总经理;来自比利时的凡乐德曾任金元比联投资总监;来自英国的汤臣与何如克分别曾担任光大保德信董事长和投资总监等等。

  唯一例外的是海富通基金公司总裁田仁灿,这位一口流利法语的上海人在留学海外后加入了比利时籍,2003年从富通基金亚太区总裁卸任后,回到上海参与创建海富通基金,并出任总裁。至今,其位置依然稳固。

  QDII基金经理的薪资问题

  如果说高管是股东委派,有任期,有不同股东的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那么基金公司主动招纳的境外人士却也纷纷离开。

  富国基金新近离开的林如惠就是这种情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基金公司QDII部门有“1+3”的设置要求,即至少有1名5年以上境外投资经验的中层以上员工,3名三年以上境外投资经验的一般员工。但由于内地的基金公司投资境外经验的欠缺,在选择基金经理时多采取了从外面挖人。台湾和香港的基金经理成为首选。

  2007年,QDII基金出海。当年四只QDII基金中,三位是台湾人,并且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战绩。

  比如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经理杨逸枫,就职于台湾南山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资深投资经理负责管理公司自有资金在台湾股票市场的投资。她于1993年加入台湾摩根富林明证券投资信托公司,先后担任JF亚洲基金、JF台湾增长、JF台湾基金的基金经理。杨逸枫具有13年的投资管理经验,对亚洲金融市场的投资环境十分熟悉。她曾获得台湾地区“2001年杰出基金经理人金钻奖”和“杰出投信投顾从业人员金彝奖”等奖项。

  杨逸枫操盘怡富亚洲基金的时间是从1995年12月至2003年2月。截至2003年1月份,怡富亚洲近五年报酬率为27.95%,业内排名第二位,自1995年10月成立之日起报酬率为52%,远超过平均收益率-14.94%。

  南方全球精选基金经理谢伟鸿被誉为“新光日本基金王”。 曾任台湾新光证券投资信托公司境外投资部经理,管理日本基金、亚洲基金与全球组合基金。之前任职于台湾开发国际投资公司、中国信托商业银行、与富邦保险公司,负责境外投资管理。

  华夏全球精选配备了两个基金经理:杨昌桁和周全。相比之下,来自台湾杨昌桁的光芒几乎完全掩盖了周全。杨昌桁2005年1月加入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出任公司研究主管,是三位来自台湾地区基金经理里到内地发展时间最早的。

  华夏全球精选的招募说明书这么介绍杨昌桁:“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财务金融专业硕士。自1990年开始从事台湾证券市场的投资管理工作,曾在国票 投信投资本部、荷银投信、怡富证券投研部、京华证券研究部、元富证券等任职,具有10年以上的台湾证券市场投资管理经验;于1998年取得台湾证券市场从业资格,并具备担任投信公司基金经理资格。2005年1月 加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公司境外投资总监。”

  杨昌桁个人投资境外市场最得意的案例,是亚洲金融风暴结束时的操作。1998年香港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港股一年内从16820点跌到 6544点。香港政府采取主动干预市场的措施后,杨昌桁所负责的基金买进汇丰控股、长江实业等超跌的蓝筹股票,事后果然验证这些股票都获得一倍以上的收益率。

  4年后,除了上投摩根杨逸枫还在任,其他两位已经离开中国内地的基金业。

  事实上,这四年,离职的QDII基金经理数量众多。

  比如华宝兴业境外中国的Gabriel Gondard,是华宝兴业的投资副总监法国人,曾任法兴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经理,2009年年底离职;2010年5月19日,银华全球核心优选基金基金经理谢礼文辞职;2010年11月26日,广发亚太精选股票基金的基金司理王德捷离职。

  而鹏华基金第一只QDII基金原本希望欧利盛资本资产管理公司的意大利人在基金尚未发出就离开鹏华。

  QDII基金经理的离开原因更为复杂,其中薪金问题或是主因。

  根据其他媒体的报道,目前国内的QDII基金经理收入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的是2007年筹备QDII时从境外挖来的基金经理,其中不乏三年工资千万以上的(不包括年终奖);其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一些公司招聘的境外人才,他们的工资相对较低,年薪在三年五百万元左右;还有一些是近两年加入的,如果不是部门管理层,则工资相对内地员工浮动并不大,若是基金经理,会比2008年的工资水平低20%到30%。

  据了解,随着2008、2009年签约的海归基金经理合同陆续到期,他们将迎来降薪潮的冲击。实际上,即便是规模维持在百亿元以上的QDII 基金,基金经理去年的年薪也要较2008、2009年缩水不少,主要体现在年终奖上。据了解,由于业绩不佳或者规模上不来,有些公司QDII基金经理的年 终奖只拿到三四个月工资的水平,而A股基金经理如果业绩好,可以拿到12个月工资或更高。

  假设一只QDII只有2亿的规模,按照1.8%的比例计算,每年能收取管理费360万元。其中100万元分给投顾(投顾收管理费的30%),给投研团队装一个彭博财经资讯系统要花100万元。有基金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经过核算, 2010年该公司发行的一只QDII产品全年给公司亏了50万元。

  事实上,由于2007年第一波出海的QDII基金至今未回到本金,投资者对QDII基金显得较为恐惧。其发行规模一直跟不上,今年以来,虽然QDII基金成为最赚钱的基金类型,但是所发行的7只基金平均规模只有10亿元,远低于其他类型基金17亿元的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目前除首批4只QDII仍保持200亿份以上的大规模以外,其余QDII基金普遍规模较小,尤其是博时大中华亚太精选、华宝兴业中国成长、长盛环球景气行业和国投瑞银新兴市场等,截至2010年年底的份额都已不足1亿份。

  困扰QDII基金的还有个问题,就是国内的机构投资者由于受到政策或者自身规定的限制,无法购买QDII基金。

  有深圳基金公司QDII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保险资金无法购买QDII基金,这就造成QDII基金规模更加难以上去。而在许多基金公司的年终考核时,基金的规模占基金经理的考核权重。若规模上不去,其年终奖又会大打折扣。其年终获得的奖金就比A股基金经理要少。

  除了薪金,文化的差异也让一些境外人士感到困惑。一位已经离职的QDII基金经理把家人都已安排到内地居住,本想在内地生活下去,但是平常因为没有在公司内部的派系斗争中站队,而被逐渐排挤,最后他选择了离职。此外,他认为,内地投资者对短期排名看得很重,对自己的投资也造成了影响,也是他感觉不舒服的地方。

  当然,境外这些从业人员也有因自身实力不济而被淘汰出去的。

  即便如此,中国的基金业对境外人才还是求贤若渴,境外人士加盟中国基金业的脚步仍然在迈进。

  去年10月,琳熙·莱特加盟嘉实基金。她是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并任该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部全球主管。她在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和德意志银行的任职时间长达24年。

(责任编辑:克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