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十二五”内蒙古民航业将迎大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李劲松
2011年09月27日15:51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民航业发展很快,发展速度位列全国前三位。“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的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平均增速达34%。前不久,民航局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呼和浩特召开加快推进内蒙古民航发展座谈会。在会上,民航局领导表示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内蒙古民航发展提供支持,共同促进内蒙古民航更好更快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大,辖区面积达118万平方公里,边境线达4200多公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内蒙古自治区的民航业发展非常迅速。新中国成立以来,时空改变的背后是内蒙古民航事业的大发展,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内蒙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必然。可以说,没有党的民族政策,就没有内蒙古民航事业的大发展。

  初步形成

  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民用航空管理局(简称“民航内蒙古区局”)获准筹建,1959年7月24日正式成立。随着内蒙古民航管理局的成立,在中国民航局和自治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航内蒙古区局积极开展了内蒙古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其间新建了呼和浩特、锡林浩特、通辽等机场,修复赤峰机场,仅一年全区就有6个盟市可以乘坐飞机抵达呼和浩特和北京。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后,内蒙古民航业抓住历史机遇,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最终一步步走向发展壮大。

  走向发展变革

  从1978年开始,中国民航业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两轮改革。第一轮是从1978年~1986年,核心内容是“军改民”,实行企业化改革。1987年~1992年,中国民航总局掀起了第二轮改革浪潮,主要是进行以管理局和航空公司、机场分立的管理体制改革,目的是在行业内引入竞争机制。民航内蒙古区局在两轮变革中迅速作出积极响应,以适应改革变化。

  一是体制上的革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民航内蒙古区局由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双重领导转变为以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领导为主。

  二是投资建设上的巨大改观。民航内蒙古区局积极争取民航局与自治区政府的支持,投资区内机场的改扩建和新建工程。在此期间,累计投资超过1.9亿元人民币用于呼和浩特机场一期和包头机场等多个机场的建设。

  三是飞机机型发生重大变化。运7与BAe-146成为当时满足国内航线的主要机型,替代了原先的运5和伊尔-14,主要承担国内航线的飞行任务。

  在这一阶段,由于飞机起降条件及地面通信导航设备的改善、机型更换带来的安全性能的提高,促使民航内蒙古区局各机场的运输生产情况较改革开放前显著提升。

  步入发展快车道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正式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快车道。在这一背景下,内蒙古民航业在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获得了显著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第一,体制上的重大变化。从1998年起,随着中央进一步加大对民航业体制改革的力度、推进政企分开、积极转变职能,民航内蒙古区局也同时开展改革工作,按照市场竞争原则,积极对自治区民航业进行整合调整,以应对新的挑战。

  第二,继续推进第一阶段在建机场建设工程和新的改扩建工程项目。包括通辽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竣工(1996年)、海拉尔东山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完工(1996年);同时又累计投资超过22545万元用于包头机场第二期扩建工程(1995年5月~10月)和呼和浩特机场第二期扩建工程(1996年6月~1997年6月)等。

  第三,重大事件的变革。一是机型与航线的变化,1993年国航内蒙古分公司购进4架波音737-300大型客机。二是中国新华航空公司于1993年正式进入内蒙古市场,为内蒙古民航业按市场化模式竞争发展拉开了序幕。三是从1998年开始,呼和浩特机场开始执行独联体包机业务,从而形成了1998年~1999年两年间的货运高峰。

  第四,生产及经济效益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一阶段,共计完成旅客吞吐量3545827人次,货邮吞吐量44218.5吨,飞机总起降架次达100222架次,各项指标较上一阶段均有显著提高。

  可以看到,内蒙古自治区民航在这一阶段取得的成就是与中共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内蒙古民航人大刀阔斧的改革奋进分不开的。内蒙古民航系统正是在不断推进市场化、进行行业配套改革的进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生机。

  不断开拓创新

  2002年,在中国民航领域掀起了以“航空运输企业联合重组、机场属地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体制改革,标志着中国民航业第三轮改革的开始。

  民航内蒙古区局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首先,积极推进管理创新。第一,实现管理属地化。2003年12月19日,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民航内蒙古区局即中国民用航空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局属地化改革的开始。第二,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托管。2005年12月19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牵头、正式接受拥有先进管理经验和庞大资金实力的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的托管,集团公司和旗下机场的管理权全部交给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第三,绩效管理创新。集团公司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对其成员机场实施业绩考核。第四,创新安全管理模式的引进。集团公司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加大监督力度,确保降低各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第五,管理人员聘任方式的革新。对所属各机场管理人员岗位面向全集团公开竞聘,选拔优秀管理人才。

  其次,机场建设上的重大创新。在这一阶段,适逢国家“十五”建设和北京承办奥运会的良好契机,集团公司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建设运营补贴和财政税收优惠,发展包机业务,增加航班航线,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决支线机场在改扩建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难题。到2010年底,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共经营管理10家机场。

  再次,创建模拟航空公司,主动引入竞争机制,以缓解区内支线机场航空运力短缺、航空网络布局密度不高的困境。支线机场是市场开发的主体。

  最后,实现生产与效益的飞跃式提高。到2010年底,内蒙古机场集团所属10个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73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0%,高于行业平均增速15.9%;货邮吞吐量3.3万吨,比上年增长45.3%,高于行业平均增速25.9%;飞机起降8.5万架次,比上年增长30.1%,高于行业平均增速15.8%。

  内蒙古民航业之所以能够在这30年中始终以稳定的趋势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着和谐、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几代内蒙古民航人秉持着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的边疆精神,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团结促成和谐,和谐赢得发展,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内蒙古民航业就是在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边疆精神的带动下,一步步走向胜利的。

  前景无限光明

  在“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民航的增长速度为34%,位居全国第二。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胆识与魄力。围绕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民航的实际,我们不断开辟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在解放思想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

  内蒙古民航业从初建到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的支持,得益于内蒙古民航人推进改革、开拓进取的发展精神。站在建党90周年和“十二五”开局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更要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内蒙古民航事业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要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实现内蒙古民航事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李劲松)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