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利率、土地双轨制 促使财富流向政府和国企

2011年12月30日09:45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南方周末 邓瑾 罗琼
  利率双轨制、土地制度双轨制,保证了财富主要流向政府和国企,而非民众。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9.5%,预计全年将突破10万亿元。根据专家普遍预测,2011年GDP可能超40万亿元。在这个蛋糕中,政府财政收入就占了约23%。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1-11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334771.4亿元,同比增长23.2%,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15372亿元。

  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301元,扣除价格因素后仅增长7.8%,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仅增长13.6%。

  要洞察中国式财富分配的秘密,似乎需要从利率杠杆来入手。它无形中决定了一些人更容易获得资金,且成本更低,而另一些人则“无米下锅”或被迫奉献。

(何籽/图)
(何籽/图)

  金融体系事实上的利率双轨制,让国企能悠闲享受人为的低贷款利率,无所顾忌地进行投资,从而挤压民企生存空间。而国企收获的利润却90%以上可以留在企业内部,只有不到10%上缴国家财政,而即使上缴财政的钱,绝大部分又以国家支持企业创新等各种途径返回国企。至此,与其他国家的国企通常把50%甚至更高得多的利润反哺公共财政不一样的是,为公共利益而建的中国国企已自成王国,不仅老百姓无缘分享收益,更推动了国进民退,民间资产大幅缩水。

  刻意保持的存款贷款利率差,使中国的银行成为全世界最赚钱的银行。按照专家的测算,中国的银行每赚100元的毛利中,除去工资和税,净利就高达62元。在民企哀鸿遍野中,如此的高利润率,就连银行行长都承认不好意思公布。当然,代价却是“公共”的长期的负利率没能让中国百姓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银监会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总资产余额达83.3万亿元,比上季度末增加9087亿元,同比增长16.7%。今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1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38亿元,同比增长35.4%。

  受益者不仅仅是国企和银行,政府更是借此大幅举债,用成熟经济体中罕见的高达50%的投资率拉动着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保持着经济增速世界最快。经济越依赖投资,政府介入经济成为运动员的冲动就越大,就越需要从体制上保障自己能筹到钱去投资。

  很自然地,整个公共财政体系,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前财政部副部长高强的话说,“对筹集政府收入高度重视,而对增加居民的收入则重视的不够。”其结果就是政府越来越有钱,且致富速度远超百姓。比如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9.5%,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增长7.8%,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增长13.6%。

  “主要为政府筹资”的财税体系,从制度设计上主要保障的乃是为中央政府筹资。而作为政府投资的主体地方政府筹钱投资的主要渠道就是卖地,其制度保障就是土地制度双轨。由征地引发的冲突故事实在太多。最新的案例则表明,地方政府为土地财政而推进的拆迁,已经从农地和城市居民,转移到民企所拥有的工业用地。于是,财富的一荣一损,也注定来得更猛烈一些。
(责任编辑:王洪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