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蓝鲸怪象:
中国银行业的“暴利”与改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刘永刚|北京报道
如今的中国银行业,就像一条慵懒的蓝鲸,这是地球上生存过的体型最大的动物(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20%以上,中国
工商银行市值全球第一),靠吃食物链底层的磷虾(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
银行利润70%以上来源于利差)维持自身一百多吨的身体(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达到113.28万亿元,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万亿元大关,达到10412亿元)。
说到底,银行行长应该“不好意思”的并不是高利润,而是银行体制改革不力造成的垄断乱象:金融业务伪创新、对实体经济不作为、服务质量改进难……
老百姓之所以骂银行,也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暴利”,而是因为他们的钱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暴利”不仅开始腐蚀中国银行业本就艰难的改革动力,也在对目前脆弱的中国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瑞士实业家乔安在1851年的游记中曾这样描写当时一家位于伦敦的银行:“我于9点前到了银行,被带到柜台前的座位上,5个出纳员在柜台后忙碌着。8点55分,一个银行职员坐在柜台前。我把支票拿在手中递给他看。他一言不发,只是将一个小袋子中的几枚金币放在抽屉里。然后他又拿出一个小铲子,直到9点的钟声响起时,他生硬地问我需要金币还是钞票,在得到答案后,就再也没有理我。”
这是发生在161年前的银行服务,也是一次完美且毫无感情色彩的机械性服务。
161年之后呢?
如果我们把这篇游记中的柜台改为电脑,金币改为人民币,小铲子换做两只手的话,这个情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目前中国银行业整体的服务。唯一不同的是,那家伦敦的银行或许在当时还要为自己的利润苦苦支撑,而现在的中国银行业则完全不需要为业务着急。因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利润已经超过了石油行业。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