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新加坡主权投资基金淡马锡对《第一财经日报》邮件确认,5月3日已经通过旗下子公司在二级市场配售减持中国
建设银行(00939.HK)和
中国银行(03988.HK)的H股股份,预计总共套现逾192.1亿港元。交易完成后,淡马锡对上述两家中资银行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持股比例分别降为7.4%和3.72%。
淡马锡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针对中资银行持股投资调整的部分原因,是为了中国市场更好的投资机遇做准备,淡马锡继续长期看好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中产阶层收入增多的中资银行业的发展。
“淘金”中资银行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淡马锡通过控股子公司Fullerton Financial Holdings Pte Ltd.,成交价为每股3.13港元,配售30.79亿股中国银行H股,实现套现约96.3亿港元,较前一日收盘价3.26港元折让比例约4%;中国建设银行H股的配售则是通过另一家子公司Cairnhill Investments Mauritius Pte Ltd.进行的,成交价为每股5.99港元,配售16亿股建行H股,同样以配售定价下限完成,套现约95.8亿港元。
此次配售是香港市场上近期少见的双重大宗交易,由美银美林和摩根士丹利安排配售,按照合约规定将留有90天锁定期,其间淡马锡将不允许转让中行和建行的剩余股权。
受减持影响,周四收盘,建设银行H股和中国银行H股均收跌逾3%。不过,自去年10月股价触底反弹以来,建行H股股价至今累计涨幅高达43.6%,中行H股的股价累计涨幅也达到30%。
分析普遍认为,淡马锡此次果断出手高位减持,可谓看准了时机大赚一笔。
梳理公开信息不难发现,中资银行股价在近年来的波动,给淡马锡在二级市场上预留了充分的操作余地,“高抛低吸”的频繁交易似乎与传统意义上的长期战略投资者定位有所相悖,但又不得不让市场折服淡马锡在操作时间点选择上的积极果断。
2011年8月、11月,淡马锡分别以每股4.94港元和4.93港元,两度增持建行H股共81.7亿股,同期在8月也以每股2.97港元增持9711万股中行H股;同年7月,淡马锡又分别以每股6.26港元和3.63港元,抛售建行和中行两家H股共66.88亿股,套现金额超过282亿港元。
“灵活”的淡马锡
尽管淡马锡在二级市场上很忙,但其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总量并未发生特别大的改变。此次减持建行和中行实现套现共约192亿港元,折合25亿美元左右,而在今年4月,淡马锡从高盛手中接手35.5亿股
工商银行H股股份,斥资共23亿美元。
“我们对中国内资银行的投资敞口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淡马锡对记者表示,目前在中国银行金融业上的总投资规模约180亿美元,仅次于新加坡本土。据淡马锡年报,截至2011年3月31日,淡马锡的投资组合价值约1930亿新元,其中77%的投资组合资产在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亚洲市场。
分析人士表示,从近年来的操作风格看,淡马锡擅长在相对固定的配置中通过二级市场配售交易实现套利,表示这家全球第九大的主权基金更倾向于做一名稳健中又非常积极的投资者。
淡马锡的投资策略和风格的转变,其实早有迹象。在其2011年年报中,淡马锡在投资展望中表示:“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复苏的道路崎岖不平,结构性风险依旧存在,通货膨胀不断加剧是我们预见的中期风险,其他风险包括欧洲和美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增长市场发展放缓和中东的动荡局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淡马锡的高管曾数次公开表态,强调仍然专注于长期投资亚洲市场之余,更愿意接受变革的到来,包括引进大批金融专业人士加盟,加强对风险控制,使原本长期的战略投资者逐步向更灵活积极的全球性资产管理公司靠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