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活拿钱,天经地义。不在岗不干活,却占着公家的编制,拿着纳税人的俸禄,更享受着各种公职人员的福利待遇,这能说得通吗?
5月3日,浙江省永康市在当地《永康日报》上公布了该市机关事业单位自检自查上报的“在编不在岗”人员名单,共计192人,涉及长期病事假、超假不归以及停薪留职人员等8大类。一些人长年“吃空饷”,引起广泛关注。
永康此举,给人的感觉有喜有忧。喜的是,在当地机关报上“自曝家丑”,是体现行政公开的应有之义,令整治“吃空饷”不再停留在泛泛空谈,使一些占公家便宜的人现了形。忧的是,各单位自检自查上报,会不会专拣没背景的“软柿子”?这种隐忧未必是空穴来风。在本次曝光的“吃空饷”名单中,教育系统成为“重灾区”,共有88人。而在人们的印象中,教育系统显然不是最牛的“强权部门”。
永康方面称:向社会公示自查名单,希望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核实已公示人的信息,另一方面引导群众监督举报“漏网之鱼”。这种态度是很积极的。但是,许多行政与公职人员的信息长期“机密化”,导致群众“不明真相”,这给举报带来难度。公布“吃空饷”名单的《永康日报》,被当地民众抢购一空,更反证了当地百姓对政府信息公开的饥渴与期盼,表明了强化政务信息公开的必要与迫切。
当然,“吃空饷”并非只发生在永康。据新华社报道,“吃空饷”在不少地方长期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权力者“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思维。有的领导甚至让自己仍在襁褓中的孙辈占编制、吃空饷。与其说这是损公肥私,倒不如说是赤裸裸的腐败。与此同时,一些干部明知他人吃空饷,却不愿“得罪”人,睁一眼闭一眼,对相关举报也消极以对。他们倒是做了“好人”,并“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损害的却是公众利益与行政的公信力。更有甚者,一些单位虚报虚领人员工资,集体“吃空饷”,搞小金库,试图法不责众……这一切交织混杂在一起,令一些人的耻感不断降低,操行觉悟被抛到九霄云外。
吃空饷也好,信息公开难也罢,说到底只是问题的表象。治疗病根的关键是,权力监督与约束机制亟须“堵漏”与完善。具体而言,公职人员的选拔与考核理当更多地向社会公开,让群众真正拥有干部称职与否的发言权,使不称职与“吃空饷”者难以玩潜伏。另一方面,行政预算不能总是大而化之,公款开销必须进一步细化,全面接受公众的审核与考量。更重要的是,对“吃空饷”者和知情不查的领导,理当定性为腐败与渎职,不仅要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更当追究刑事责任。只有核心问题得到扭转,包括“吃空饷”在内的许多丑行才能从根本上减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