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制造业酝酿变局
2012年05月22日00:5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日前举行的“2012《制造业者月刊》奋进奖”(2012 Manufacturers"M o n th ly E n d eav o u rA w ards)颁奖典礼上,澳大利亚制造业协会主席迪克·瓦波顿(D ickW arburton)指出,目前,澳大利亚制造业饱受本币汇率高,用工成本高,行业合规成本高的“三高”困扰,已到生死存亡时刻。 对某些制造业部门而言,瓦波顿的话并非耸人听闻。当下,澳大利亚仍为双速经济所主导,矿业独大的格局短期不会结束,由此带来的澳元汇率偏高,部分行业技术工人匮乏等问题仍会持续。这对制造业尤其是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不是好消息。 面对笔者的问询,一些中小制造业者没有掩饰内心焦虑。谈到制造业发展的话题,澳大利亚机械零件制造商WA SC A公司销售主管丹尼尔·柯恩坦言,近10年来,澳大利亚制造业只是萎缩,没有发展可言。目前,制造业产值占澳大利亚经济总量不足10%,雇员仅占全澳劳动力8%,国际竞争力显著下滑。 柯恩以自家公司为例指出,作为传统制造业者,公司急需技术创新,然而资金缺乏成为创新的显著瓶颈,公司也曾根据相关政策申请政府资助,却连连碰壁。另外,工会组织过于强势,也不免限制企业发展。 繁复的行业监管制度同样令人头痛,据老牌热水器制造商瑞姆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修·萨克斯顿透露,公司目前雇佣90名工程师,一半的工作时间用于确保企业合规。数年前,工程师花费在这方面的时间仅为10%至15%。萨克斯顿认为,某些监管措施已经构成扼杀企业创新和投资的高门槛。 制造业全行业,尤其是某些中小企业,实际已经陷入边缘化境地,一些业内人士担忧工党政府即将实施的碳税将增加成本,对中小企业的生存构成新威胁。 尽管遭遇生存危机,澳制造业却远非一片萧条,行业内部加速分化态势值得关注。其主要特点为,大型企业易受补贴,中小企业常受忽视;传统制造业消亡,新兴制造业兴起;善于搭建贸易平台及与中国等新兴国家商贸关系密切的企业逐步做大,与新兴国家缺少互补性、及存在明显竞争关系的企业不断萎缩。 近期,工党政府为本土汽车制造商霍顿有限公司提供了2.75亿澳元(约合2.7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此举立即促使霍顿赢得了一份为中国市场设计新车的合同。对此,柯恩分析认为,大企业雇员众多,工党政府对它们慷慨解囊的背后是慑于资方裁员;而中小企业雇员少,游说能力弱,自然乏人问津。 在绿色经济施政思路主导下,工党政府以“清洁21世纪”战略为抓手,试图促进制造业走上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推出包括12亿澳元(约合11.8亿美元)清洁技术计划在内的系列政策,为研发和应用清洁能源技术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资助。据市场咨询商“纳米市场”估算,到2016年,澳建筑物用光伏产品市场估摸预计会达到64亿澳元(约合63亿美元)。 在对外经贸领域,借助商贸平台,企业抱团出海,是近年来澳制造业的新现象。作为澳纽集团创办的商贸平台“澳纽之窗”旨在实现让澳大利亚、新西兰产品供应商更直接地接触中国高端消费者,为有意拓展中国市场的制造业企业在华产品注册、进口、经销等方面提供一站式出口服务。 困难不代表缺乏机会,在触碰转机之前,澳制造业可能需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转型。在此过程中,有人会崛起,有人会倒下。可以预见,科技化、集约化、国际化、集团化将是澳制造业今后演进的整体走向。 (傅云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