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商业银行是否愿意,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崛起,事实上已在一定程度上与银行的传统业务构成了竞争关系。从最初的互联网支付入手,到此后的POS收单,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客户群、业务类型,与银行的重叠范围日益增加。
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切走银行传统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业务蛋糕的同时,也在与银行开展合作。凭借商业银行庞大的客户资源,以及支付企业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二者共同做大了互联网支付的蛋糕。
贷、汇产品线
早在今年4月中旬,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的新品牌发布会上,农行派专人到会祝贺,农行还与快钱展开了全面合作。而在今年5月,另一家支付企业——拉卡拉则演绎出一则遭到
工行封杀的传言。
这两件事由此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微妙关系的最佳注脚。
在回应封杀事件时,拉卡拉董事长孙陶然坚决否认。“不存在"封杀"这种说法。跨行还款业务流程复杂,涉及面广。前几天由于系统升级原因导致部分工行卡不能正常使用,问题出现后我们多方努力已经解决了问题。”
疑似遭封杀事件告一段落,但这件事也将第三方支付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微妙的关系引向前台。从业务形态上看,现有的101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从结算、融资两条业务线上介入银行业传统的阵地。
一般而言,存、贷、汇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而结算在某种程度上应属“汇”之列。截至目前,第三方支付企业已逐渐渗透至“汇”和“贷”两个环节。
在第三方支付公司出现以前,结算一直是商业银行的自留地。以工行为例,该行去年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业务收入达254亿元,其中结算收入占相当大比重。
一位国有大行支行行长表示,在一些县域支行,结算业务占非息收入相当大比重,有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一块非息收入。
这位支行行长口中的结算业务不但包括传统的存取款,同样也包括网银支付等新兴的支付形态。但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兴起,银行的这块自留地来了新的竞争者。
在央行颁发的支付许可证中涉及到结算业务的牌照包括收单业务、固定电话支付、移动电话支付、互联网支付等,从事这些业务,均涉及到一定的结算费用。
更进一步,第三方支付公司进入“贷”领域的苗头也已逐步显现,其中以快钱最为典型。
今年4月,快钱宣布进入B2B领域,提出为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流动资金管理解决方案。快钱的打算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提高企业资金流动效率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加速企业资金流动,从而间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通俗来讲,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多快好省地帮企业搬钱。”快钱首席执行官关国光解释称,即加快企业的资金流转效率,能够真正做到一块钱当两块钱用。
在此次之前,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从事B2C业务,即满足解决个人客户的结算需求。快钱进入B2B领域,尽管并不直接提供信贷,但提高资金效率也意味着帮助企业缓解对资金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进入“融资”的领域。
养虎为患?
第三方支付企业日益强大,有银行人士开始担心,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是否可能是“养虎为患”。
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企业做大,并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之后,不但与银行业务重叠,并且有可能进一步翻牌成为一家大型的零售银行。事实上,业内此前就曾广泛讨论过阿里巴巴设立银行的可能性。
在此前不久的一次论坛上,
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李红朝也曾分析,银行目前在互联网支付潮流中处于被动,未来有两方面担忧,一是银行的定价话语权,二是支付系统的安全性。
一方面,银行忧心忡忡;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负责人却普遍认为,支付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范围要远远大于竞争,从某种程度上看,支付企业与银行甚至还是利益共同体。
孙陶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三方支付企业所针对的客户,以及所提供的服务,很大程度上是银行的一些死角。银行不愿意做,或者做起来性价比不划算的业务,恰恰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主流业务。
在孙陶然看来,支付企业、银行二者根本利益一致,即让用户更多的使用银行卡,增加使用频次。因为用户用的是银行的卡,支付企业规模越大,也意味着银行的收益越来越高。
而关国光同样不认为快钱的定位会与银行之间产生竞争。“快钱的战略定位跟商业银行是一个合作的上下游的关系。我们解决不了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直接的信贷问题,因为我们并不贷款。”
关国光认为,企业资金流转效率对其资金需求影响很大。换句话说,如果资金效率提高,包括流动资金在内的资金需求会下降。他认为,快钱是和银行合作,提供更加完整的资金流动解决方案。
竞合交织
艾瑞咨询研究报告称,在整体上,第三方支付体系与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在主营业务、利润来源、主要服务对象和提供的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两个体系在发展意识、业务重点和利益诉求等多个方面并不存在冲突。
总的来看,随着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日益强大,银行与支付企业的关系将日益复杂,二者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具体来看,在互联网支付领域二者合作大于竞争;而在收单业务领域,则是面对面的正面碰撞。
在支付企业获得POS收单牌照前,主要是商业银行在布放POS机。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内部,还专门设立收单业务部门。但随着POS收单牌照下发给第三方支付企业,第三方支付企业的POS机也开始大规模地在商户中布放,由此,银行与支付企业之间将面临短兵相接。
长远来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进入,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尚需时间评估。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却是大好事,因为竞争者的引入,不但丰富了产品的种类,同时也降低了价格。
未来究竟态势如何,正如
招行信用卡中心策略发展部副总经理王晓刚在一次论坛上所分析的,未来谁能做到理解客户需求、完善安全机制,谁就是赢家,而这赢家不一定是银行,可能是第三方支付,也可能是其他组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