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作为最早在中国设立分行的外资银行之一,渣打银行 日前因为一连串的负面新闻 频繁见诸于报端。产品和服务 屡遭消费者投诉,而天价实习生事件 更使得它们 在华经营的商业伦理 备受公众质疑。其中,银行理财产品 是令渣打公共形象受损的重灾区。不仅因为金融危机影响 导致多款QDII产品出现亏损,甚至出现了客户无法及时赎回的违约事件。
【正文】宋文洲,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公司SOFTBRAIN集团创始人,2008年年初,经渣打中国北京中关村支行客户经理的热情推荐,身在日本的宋文洲通过一通国际长途电话,与渣打签订了《代客境外理财协议》的录音合同,斥资6400万元人民币购买了渣打银行的两款结构性理财产品。签约时,对方在电话中表示可以随时赎回。当年5月19日,也就是买入上述两款产品的两个多月后,宋要求赎回,却遭到银行方面的拒绝。渣打银行拒绝的理由是,根据此前的协议,这两款产品在2009年9月之前均不得赎回。因为在产品说明书中,把投资分为了A、B两个阶段,其中,A阶段为期一年半,在此期间投资不可赎回,只有转到B阶段后才能自由赎回。而这一如此重要的信息,渣打方面却没有在电话签约时提及。
日本SOFTBRAIN集团创始人 宋文洲
他说这个产品说明书里面
有两个部分A和B
A里面没有写这个东西是可以赎回的
所以说的是不可以赎回的
但是呢这个说明书前
在概要里面说是可以赎回的
在最后的整个对产品风险提示里面
也说可以提前赎回
更为重要的是
在录音合同里面
没有说A也没有说B
就说这个产品是可以提前赎回的
此时,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朝向纵深发展,波及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眼看着投资的股票在不断下跌,本金不断缩水,却不能终止投资。随后的一年多,由于金融危机的恶化,宋文洲的这两款结构型产品共亏损5000多万元。随后,宋文洲将渣打中关村支行告上法庭,要求对方承担因拒绝提前赎回的违约行为而造成的巨亏。经过两年多的诉讼,去年七月北京市一中院判决宋文洲胜诉,5320多万元投资损失由渣打方面赔偿。此时,宋文洲为这场官司支付的咨询和律师费用达1200多万元。接近6000万元股票的最初投资的四只股票,市值已经缩水到450万元上下。拥有丰富银行理财诉讼维权经验的张远忠律师认为,如果产品本身的风控不完善,那么赎回机制就为客户主动管理风险提供了工具。如果说金融危机是天灾,那么客户无法及时赎回则要归咎为人祸了。
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 张远忠
它的亏损和违约可能是个表象
而造成亏损违约的核心点在哪里
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系统有问题
那么如果说你严格按照自己内部的
包括隔离墙制度包括它内控制度等等
如果执行的话呢
实际上是不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比方说如果发生了10%亏损的时候
我银行对投资人提示
这个产品的风险很大
还可能亏损
投资人能赎回吗
能不能给投资人发一个赎回建议书
那么如果建议了你还不赎回
对不起那真的是你的问题
事实上,宋文洲的亲身经历只是渣打被频频曝光的理财投诉之冰山一角,除了拒绝提前赎回的违约行为,虚假宣传、合约订立流程违规、刻意隐瞒交易信息、未按审慎经营原则进行风险揭示等问题均是各地投资者投诉的焦点。
大屏解说:结构性理财产品 看上去很美
【正文】
根据 宋文洲 最新的声明,他已经和渣打银行 就帐面余额纠纷 达成了协议。这个案子的纠纷 我们暂且不去细聊。而 就结构性理财产品本身而言,自从进入中国理财市场以来,向来 以动辄超过10%,甚至高达30%的 较高收益的面貌示人。那么,具体到 宋文洲 买到的产品(按),这款叫做 渣打“聚通天下” 的与股票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 美林1.5年期 欧元银行 股票挂钩 可转换性票据,根据他的选择,挂钩了 花旗集团、美国国际集团、高盛和摩根大通4只金融类股票。
【导语】
下面我们来连线 社科院 金融研究所 金融产品中心 王增武 博士,王博士您好,就渣打银行的这款理财产品,您能帮我们分析一下它的投资形式么?这种产品的投资风险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发现亏损 立即赎回呢?P
王增武电话连线:产品主要投资衍生品 博取高额收益
除了市场风险 产品还缺乏止损机制
大屏:盲从外资行光环 理财产品受害者众多
【正文】
频繁被曝光巨亏的理财产品 大多以外资银行发行居多,主要集中在QDII基金和结构性产品,像宋文洲这样的“渣打苦主”大大小小案例 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解读了。而更早些时候,北京的 郝婷,2007年购买了香港星展银行“KODA”理财产品,结果8000万元的投入 血本无归,还倒欠了银行 近亿元,真正由“富翁”变成了“负翁”。2011年,知名出版人 洪晃 也曾在微博自曝,“快被德意志银行 理成 无产阶级了”,100万欧元 亏损46%。比她更惨的是明星蒋雯丽,买了荷兰银行的理财产品,结果产品随着荷兰银行 多次被转手,两年内亏损80%。
【导语】
继续连线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王增武博士 王博士,前面我们总结的这些案例,主要集中在QDII基金和结构性两类理财产品上,而且主要是 外资银行 被曝出的案例 最为集中,为什么会这样?P
连线:两类产品本质都是直投模式 理论亏损幅度可以很高
中资银行优势在信贷和债券类产品 外资行更重衍生品研发
金融危机之前外资行衍生品普遍缺乏止损意识
【导语】
好的,非常感谢王先生给我们带来的分析,看上去很专业的外资银行,也要在危机的磨砺中逐步提高风险意识,在这里我们要提醒广大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候,除了评估风险承受能力,还是应该自己多了解产品的内容、投向和各种止损约定,不要简单盲从,因为,投资 毕竟有风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