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程林
从规模上看,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已跃居亚洲第二、全球第四,截至2011年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面额为21.2万亿元。然而,如此庞大的债券发行主体并没有出现硬性违约的先例。笔者以为,这一现象并不正常。
我国债券市场几个关键案例的进展显示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在处理债券兑付的风险中,有关监管部门将稳定放在首位,而市场的有效和独立运转则居于次要位置。
2011年7月,我国曾出现城投债“违约恐慌”,造成大批量抛售城投债的情况。由于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偿还能力的担忧,投资者大量抛售城投债却鲜有接盘者。当时城投债市场跌幅之深、下跌债券之多均为历史所罕见。众多债券到期收益率均创历史新高,部分债券到期收益率高达10%甚至12%以上。
但在有关方面对城投债正面表态,国家发改委又对债券偿付设置了分期还款条款等措施之后,城投债又呈现一债难求之势。今年一季度我国新发行企业债97只,其中城投债为71只,占比达到73.2%。
2011年底,我国无线系统生产商北京地杰通信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表示,由于自己无力偿还债务,已向债券担保人申请,由其代为偿还本息。地杰通信在2010年发债,融资4400万元人民币,其发行的债券与另外12家中小企业发行的债券被合并为单一债券。此后,该集合债券的担保人北京
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全额支付了应兑付的资金。
2012年4月,山东海龙在基本面恶化,连续被降级至C级,并且已经资不抵债、逾期贷款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456.64%,已经技术破产的情况下,其债券被地方政府、银行和监管部门合力避免了违约。由此,这也导致“信用债券市场无违约”这一判断得以强化,更引起业界的一片争议和叹息。
但根据记者了解,当前如果“信用债券市场无违约”的现象继续,对我国建立市场化、高效、多层次的债券市场是不利的。
其一,从严格意义上说来,“信用债券市场无违约”导致我国没有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市场,违约风险这一债券市场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在市场体现,导致信用体系的扭曲,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毫无意义可言,各个信用评级之间的利差关系很低。而为了业绩排名等因素,机构大量购进高风险的债券产品,因为既然都不违约,何不购买收益最高的产品呢?与此同时,机构对企业信用的评估、调查还处在一个相当初级的阶段。这些因素都必在深层次对债券市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其二,当前的债券信用体系不利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我国债券投资者的构成形成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天然趋势,而国有背景的机构投资者将风险放在第一位,却忽视了风险收益比等更科学的要素。以目前机构投资者的需求,信用评级在AA以下的产品难以发行。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在AA以下的只有2%,而98%的债券信用评级在AA至AAA之间。
而根据美国标准普尔数据显示,美国公司债的构成中,AA级以上的为748家,AA级以下为7360家,AA级债券仅占市场总量的9%。差异化的产品可以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从这个角度说,在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发展中,各方必须要勇于承担违约风险,否则私募债会失去建立多层次债券市场的意义。
其三,“信用债券市场无违约”,一定程度反映了地方政府的政策偏好。从社会层面讲,债券不违约降低了社会稳定风险;从经济层面讲,当前我国任何一个地方政府所辖企业率先违约的话,当地所有企业融资成本都会大幅上升,从这个角度说,所有的地方政府都不愿意辖下出现第一个违约的企业。这就是地方政府积极干预债券偿还的原因所在。
然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个别甚至部分债券的硬性违约早晚会来到,这或许会导致地方政府以及投资者的阵痛,但却是建立一个正常的信用债券市场的必然代价。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多种产品以及衍生品层出不穷,而债券的分头监管、信息不透明、结构的复杂性都使得风险的集聚会随着时间扩大,因此,较早出现债券硬性违约,利大于弊。
作者:程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